最近做了不少事,认真做了一个知识星球,感谢大家伙的支持。
今天刚看到知名自媒体人半佛仙人的访谈,他不断强调自己不相信成功学,也不相信成功有方法论,有时候可能就是运气。
完全相同的一件事,同水平的人去做,很有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你非得说有什么方法论,这本身就不科学。
既然方法和干货都不能帮助人成功,那我们还应该学点什么。我唯一想到的就是智识,人和人的差别非常简单,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有多少认知。
一个满身能耐,可能最后一事无成,同样能力的两个人,因为选择不同收获的人生也不一样。
我希望建立一个不只是向外求,而是向内看,观察自己,审视自己的角度,从思维认知的角度,从事物本质规律的角度。
这个就是“智识升级”,人一生不是在跟知识较劲,而是跟自己的非理性。
很多拥有知识的人,却经常被骗,被那些更复杂的人收割。因为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非理性。
比如现在的知识付费,这些的根就在理性能力,没有跟上知识范围。
心智成熟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追求,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面对失落迷茫的时候,思维认知是唯一帮你的武器。
现在新开业,一年付费99元即可加入。长期看我内容的,可以直接扫码了。
对明年计划做了方向校准,我需要经常校准方向,不然容易走偏。不能再靠一时的激情去做事,想要长久还是要慢慢规范、程序化。
刚开始写作靠的是自我激励,但不能持久,慢慢还是拖延下来了。挣扎了很久,找过很多方法,现在重新走出来了。
有个非常大的收获,就是即时反馈,单靠热血激励是不会持久的。
经常听人说:每次都认真讲,觉得马上要改变了。
那我又想问,你是什么时候放弃的?
下面总结了,改变失败的3个刺激理由。
1、
为什么人喜欢下决心,就是因为感觉太爽了。
开始有些人总是容易被刺激到,谁赚钱了,谁出名了,谁又做出什么大事了。
每次听完都浑身躁动,心想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马上改变了...
回过神来,什么时候放弃改变的都忘记了。
后来用即时反馈来激励自己,写一篇赚了多少钱、成为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获得青云奖。结果就是不加大剂量,很快就会进入脱敏状态。
就像常吃药产生的抗药性一样,开始有用,慢慢习惯之后,就失效了。依靠短期刺激难以持续,这是我的切身教训。
一年至少下4次洗心革面的决心,如果不是工作忙,次数会更多。
下完决心,仿佛看到人生已经开始改变了,从此自己就不同了。
我相信每次下决心都是认真的,发誓就像许愿,就等着愿望成真。
有改变的决心,有行动的意愿,为第一次跑步兴奋,为读一本书自豪,为写一篇文章满足。
前几天都按计划进行,看到自己在行动很开心。过了1个星期,新问题出现了。开始只要做就是进步,糊弄一下开头的自己可以。
后面怎么可能只满足于行动。
既然行动了,就要有更多成果才行。
但凡发现自己行动了,没有得到结果,就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必须有改变的进步才能抚平自己内心的焦躁。
如果没有我就要惩罚,哪怕被惩罚的人是自己,也要出口恶气。
跟自己较劲,没有收获我就放弃。
2、
我想立刻见到成效
你告诉我写那个领域可以出爆款?
你告诉我怎么写文章才能获奖?
你告诉我做自媒体多久可以赚钱?
我不止一次被问到,开始还解释一下,现在已经不想讲话了。我说我也想知道,你能不能告诉我。
“功利心学习”这个词被快速阅读,快速学习带的有点偏。本来就是快速了解领域轮廓,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便于理解。
现在被当成了正常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读书跟查字典是一个意思。我只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这个句式已经变成,日常学习的基本心理。如果你不告诉我,学完这个马上有什么用,我是不会浪费时间去学的。
刚开始改变,就想立马见效。
苦笑一下,这个是强盗逻辑吧。谁能真的保证些什么,谁的保证又真的有用呢?
好比一身肥肉,说自己想瘦,就马上要瘦,这个逻辑说不通的。这身肉也不是一天就长出来的,怎么能指望几天就把它们减下去。
越是重病,越要慢慢治。
不是改变就一定会有效果,这违反事物本身规律。想强行满足这样想法,只会出门被骗。
我们能每天变好一点点,已经是重大进步。对改变要有敬畏之心,生活习惯改起来一点都不容易,以前形成的思维观念改起来更难。
不要因为一时间做不到就轻易放弃,要知道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是花了很多时间的。
不然也不会多次下决心也没有变化,对困境本身要有正确认识。
如果你小看敌人,一定会吃大亏。
3、
一干正事就分心综合症
有个朋友说,他有注意力缺失症。我很认真的劝他去看医生,这个病严肃的讲,和抑郁一样严重,一定要重视。不是看几篇励志文章,下个狠心,放个狠话就可以改变的。
见我这么认真,朋友说我又没病,干嘛看医生?看电影就很集中注意力,看小说拉都拉不出来。
这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干正事就分心综合症”,正事一般都比较枯燥无聊,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想逃避做事本身。
有个朋友向我请教如何练习写作,我说有个方法非常有用,见效快。他一听很高兴,让我快点告诉他。
想写好最重要的几点,多写、纠正、反复循环。
很多人一开始就日更,这个心是好的,方法却是错的。
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 对新手来说很难。单单每天想写什么题材都很难,还要想写好。
一天一篇才锻炼一次,跟多写的频率没关系,所以开始日更对锻炼写作没有好处。
真想有效果,必须大量的练习。大量练习日更一篇肯定不够。想有效果至少10篇,对!就是要这么多。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想有效果又写不出来怎么办?
从造词、造句、造段、开始练习。
写一篇当然难,一个词变成一句,一句变成一段简单,而且符合大量刻意练习。
每天造50个句子,写10个小段,这样练习一个月比日更要进步大。
这个方法适用范围广,老少皆宜,没有基础条件限制,问题就是有谁能接受,这样大量枯燥的训练。
真正有用的方法都是大量练习出来的,没有反馈、没有收获,只有枯燥,只有无聊。
每次说完这个方法,对方都颓了。忍受不了这样枯燥的训练,我们都喜欢快乐学习,边玩边学习。
最好是自己什么都不做就有收获,或者做了要马上有反馈才行。
这个是我们教育习惯的结果,从上学老师就说,好好看书可以得100分,家长说认真学习,以后可以找个好工作。
习惯了为了目标去学习,没有目标就不知道为何而学。
经常有人跟小孩子讲读书对未来的好处,但小孩根本不知道遥远的未来,跟现在学习有什么联系。
他们听不进去,大人还感叹说:“你们长大就会后悔了”。
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说法,就是把反馈和学习联系起来了。你学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这个句式不就是为了反馈而学习吗?
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有反馈才学习不是长大后才有的,而是从小被教育有反馈才学习。
不是因为获得知识而开心,而是为了获得高分而兴奋。
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学习,而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夸奖去学习。
学习让我快乐,增长智识让我更心安。
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我一直写也希望你一直看。
如果这个事是有价值的,我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现在正在整理之前在群里分享的内容,现在加入赠送1期高质量分享电子书。
我们彼此做个约定,把这件事做10年,10年后把老读者都拉出来聊聊天。
怎么说你们都是,看着堂主成长起来的。
成熟就是跟愿意一起的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