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之家,一个专业且有态度的团队,因热爱六堡茶而聚在一起,我们寻找那些美好的六堡味道,传承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味道。
一、背景
这个盲饮操作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基于一位外地茶友的咨询。
二、诉求(需解决的问题)
1、 这个茶是否发霉?
2、 如果还能饮用,是什么茶(茶友初步断定是六堡茶)?
3、 是否具备陈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盲饮过程
1、茶样包装
北京快递过来的茶样
这个是从北京发过来的茶样包装,茶叶的原包装不是这样。茶样不多,约100克。
2、干茶
茶样
条索:叶片全部是粗老叶,为小叶种,外形粗松,叶梗既长且粗;
色泽:叶子无光泽,枯萎,呈灰暗、暗黄色;
整碎:由于发的是茶样,无法评判原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但还是可以看出,该茶也经过紧压,无论是上中下层,都是粗老叶子。
净度:茶梗多,夹杂有非茶类杂物。
茶样局部
从干茶的外形大致判断,该茶是黑茶的原料,但绝对不是熟茶。因为叶子过于粗老,无条形状,梗粗且长,不符合其他茶类的原料标准。在黑茶中,如果以六堡茶的标准来说,连六级也不算,属级外茶。因此该茶应该是生茶一类,但究竟是普洱、六堡还是安化、雅安藏茶等,还需品饮才知。
3、茶汤
茶汤
汤色橙黄不浑浊,但未达到深黄地步;
闻茶香,很明显的生青味,细闻,似有药香。
从汤色看出,说明该茶陈化有一定时间,具体多少年,无法判断。
4、滋味
因为初步判断为生茶,而且也担心该茶的净度不够。因此以沸水醒茶2次,第3泡开始品饮。
入口稍微涩,没有回甘生香的感觉,刺激性较强。第4泡后(醒茶后算)茶味明显减弱。
到此步骤,从干茶外形到汤色及滋味,可以肯定该茶没有发霉,可以饮用。
5、叶底
叶底呈黑褐色,茶梗多,没有芽毫,叶张粗大,叶底硬且无弹性,茶底有杂质。(叶底忘记拍照了)
四、判断
从干茶到品饮到叶底,能断定这个茶是黑茶类的原料,采用绿茶的工序制作,但没有经过揉捻,因而叶片不成条形状,叶底没有粘性。同时没有渥堆发酵工序,总体来说,该茶属于绿茶。
但至于是哪个地区的原料,这个靠茶样还是比较难分辨。
因为此茶没有经过发酵工序,不能用熟茶的原料标准进行判断。而叶底粗老梗多,口感上青味较重,几大黑茶的原料其实都有这个特点,都可以这样做,所以,一时间还不好判断其产地。
茶友拍的外包装图片
外包装拆开局部图
这种包装我们这代人都比较少见,外层是牛皮,内层是竹篾。从包装的习惯来看,可以排除不是六堡茶的原料,因为六堡茶的历史从来没有这种包装。
据茶厂技术总监分析,这种包装应该是曾经的雅安藏茶--边销茶。“以前运茶叶到藏区,入藏路途遥远,需要牛马驮运,容易摔撞挤压,有时候要经历雨淋日晒,为了便于运输,藏茶采用蒸压篾包装。”
后经网上查证,网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包装是70年代的耗牛皮包装藏茶,二说是90年代的羊皮包装藏茶。无论是哪种说法,此茶为雅安藏茶无疑。
看看网上的图片,是不是和茶友发来的很相似。
雅安藏茶网图参考
雅安藏茶网图参考
五、总结
1、此茶没有发霉迹象,能喝。
2、此茶为雅安藏茶,以级别来分,属级外茶,至于是70年代还是90年代的茶,不好判断。
3、市场价值:在茶友手上即使存放已有10年,但依然入口青涩,没有回甘味,而且净度不足。以行内人来看,此茶无多大价值。
4、陈化价值:因为原料和工艺原因,即使再放10年甚至更长时间,汤色只会稍微变红,青涩味没有那么重,但陈化价值不大。
5、收藏价值:没有陈化价值的茶叶,收藏价值随之消失。
综合判断:此茶至多适合普通饮用,但由于是生茶,性寒者不宜多喝。受原料和工艺所限,无陈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茶厂技术总监的帮助下,终于对茶友的问题作出解答。
六、心得
从此次的盲饮过程来看,要判断一款茶,以及不轻易受人忽悠(别人说发霉之类),还得基于个人对此茶的品饮经验以及必要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才能将范围逐渐缩小。
本文由“六堡茶之家”编辑整理,参考资料:《六堡茶入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