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意识的绽放(flowering)
缘起(evocation)
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够唤醒人类(无论多么短暂)去正视他们自己最深处的本体之中的美丽。
本书的目的
觉醒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dysfunction)
—印度教:玛雅,即幻相之幕。我们的心智就是幻相。
—佛教:度卡,翻译成受苦、不满足,或就是悲惨。佛陀视它为人类状态的一个特征。无论去哪里,无论做什么,佛陀说,你都会遭逢“度卡”,而且它迟早都会在每一个情境中出现。
—基督教:人类共同的正常状态之一就是原罪。“罪”是一个被广泛误解和错误阐释的字。这个字是从《圣经.新约》的古希腊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犯罪”的原意是“错过了标记”,就像弓箭手错失标靶一样,所以“犯罪”就是“错失了人类存在的要义”。它的意思就是: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地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所以,抛开文化上的包袱和错误解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人类的聪明才智为疯狂所用。eg:各种高科技战争。
恐惧、贪婪和权力欲望这几个主要的心理动力,不仅是国家、种族、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战争和暴力的原因,也是造成各种人际关系冲突不断的主因。它们也造成了你对于其他人和你自己认知上的扭曲。在这样的错误认知下,你会曲解所有的情况,而采取一些让自己脱离恐惧或满足自己贪婪欲望的偏差行为,然而这却是一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无底洞。
恐惧、贪婪和权力欲望并非功能失调本身,它们是因为功能失调而造成的。很多灵性教导告诉我们要放下恐惧和欲望,但是这些灵性法门通常都不管用,因为它们没有针对功能失调的根本原因着手。
试着成为一个善良或是更好地人,听起来是一个值得赞赏而高度“心智化”的事情。然而,除非你能转变你的意识状态,否则这样的努力终究不会成功,因为这样的努力仍然是功能失调的一部分。这种努力可以视为是一种更微妙、更细腻的伪装形态,这个伪装其实是为了增强自我、欲求更多以及强化个人自我概念的认同。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你之内的善良,并允许那个善良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如果想要那个善良彰显,你的意识形态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共产党的历史,最早是由一个高贵的理想所启发的,但它清楚地展示了当人们试着去改变外在实相——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不是先去改变内在实相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在勾画未来的时候,并未考虑到人类功能失调的蓝图——也就是每个人内在都有的小我!
扬升的新意识
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
老子的道德经——有史以来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灵性和宗教
拥有一个信仰系统——一套你认为是绝对真理的思想——无论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会让你更有灵性。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很多虔诚新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
转化的急迫性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
与小我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
一个新天新地
这里的“天”,并不是一个地点,它指的是意识的内在领域,它的意义是灵性而隐秘的。““地””是形相的外在显化,而外在形相永远是内在的反映。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人类集体意识和生命是根本相连的。
既然人类生命和意识与地球的生命是根本合一的,随着旧意识的瓦解,在同一时间,地球各地会同步发生地理上和气候上的自然混乱,有些我们现在已经目睹到了。
第二章 小我:人类的现状
字句,无论是发声说出来或者是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都会在你身上投下一个几乎像催眠一样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而且会被催眠般地暗自相信,当你把一个字与一件事物联结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们是什么了。事实是:你其实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盖了。任何事物——一只鸟、一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
在这个表相之下,万物不但与其他的事物相连,同时也和它们生命的源头相连。即使一块石头,都能为你展示回归神、回归源头和回归你自己的道路。当你看着它,握着它或任由它在那里,而不加诸一个字句或是心理标签在它身上的话,你的内在会升起一股敬畏和惊叹之情。它的本质会无声地与你沟通,然后把你的本质反映回来给你自己。这就是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感受到的,同时可以成功地在他们的艺术中表现出来。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当初会失去那种奇迹感,是因为人类不但不能“使用”他们的思想,反而被被他们的思想所占有。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话,另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
你愈快地加诸一个语言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事、物或情况上面时,你所面临的真相就会变得愈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你也会愈加地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你之内和周围展开的生命奇迹。而这样的话,你也许会有些小聪明,但是会失去智慧,还有喜悦、爱、创造力和生命力。
当然,我命平常是需要用到语言和思想的,但我们要被囚禁在它们之中吗?
字句把实相缩减成人类心智可以理解的东西,而心智可以理解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你会相信一些基本的发音组合能够解释你是谁,或是宇宙的终极目标,甚或是一棵树或一块石头的深处究竟是什么吗?
虚幻的自我
“我”这个字,具体表现了最大的一个谬误和最深的一个真理——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具体化了一个最原始的错误,一个对于“你是谁”的误解,一个虚幻的认同感。这就是小我。这个虚幻的自我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一个意识的视觉虚幻”。你的实相就成为这个原始幻相的一个反映。
辨识出幻相也就是幻相的终结。它要靠你错认它为实相,它才能存活。
当我说“我”的时候,你所指的并不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的无限深度,在这里被极度简约了,而与一个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或是你脑袋中“我”的这个思想以及“我”所认同的东西混淆在一块儿了。
当一个小孩学习到:一连串由父母声带发出来的声音就代表了他的名字时,这个孩子就开始把那个字句等同于他是谁了。在那个阶段,有些孩子会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强尼饿了。”很快,它们学会了那个具有魔力的字眼“我”,然后将它等同于他们的名字,而他们早已经把名字等同于他们是谁了。然后其他的思想会来到,并且和这个最初的“我-思想”合并。下一步就是,有关“我”和“我的”思想,会把一些事情标记成“我”的一部分。这就是认同于物件,也就是在“事物”上投注心力,而最终会认同于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代表了不同的事物,我们在其中也投入了自我感,因此可以从它们身上寻求身份认同。当“我的”玩具坏了或是被拿走了,强烈的痛苦就产生了。不是因为这个玩具本身有什么价值(孩子通常很快就对它失去了兴趣,然后又会被别的玩具或物件取代了),而是因为那个“我的”思想。这个玩具已经成为孩子发展中的自我感——也就是“我”的一部分。痛苦主要是因为失去了的东西所带来的实在或潜在价值吧?
随着孩子的成长,最初的“我——思想”会吸引其他的思想过来:它会与性别、所拥有的东西、感官觉受的身体、国籍、种族、宗教、职业等产生认同。其他“我”会认同的东西还有:角色(母亲、父亲、丈夫、妻子等)、累积的知识或意见、喜好和厌恶、过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还有关于一些想法的回忆,而那些想法能让我进一步定义我的自我感而成为“我和我的故事”。这些只是让人们汲取身份认同感的事物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它们最终都只不过是被事实绑定的一些思想,而那个事实就是:它们全都被我们投注了自我感在里面。你平常说到“我”的时候,你所指的就是这个心理的结构。更精确地说:大部分的时间当你说或者是想到“我”的时候,其实不是你在说话,而是那个心里结构的某个面向在说话,也就是那个小我的层面。一旦你觉醒了,你还是会用“我”这个字,但它会从你内心的更深处出现。
脑袋中的声音
我们是意识,而思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面向。
小我的内容和结构
小我的心智完全被过去所制约。它的制约有两个面向:内容和结构。
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借由与一个事物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是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
小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结构就是“认同”。所以,当我“认同”某个事物的时候,我赋予它我的自我感,所以它就成了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物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与事物的认同
广告业界的人都非常了解,想要人们购买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要说服人们:这些东西会加强他们看待自己或是如何被别人看待的良好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为他们的自我感加分。比方说,广告会告诉你,如果你用了这个产品,你就会出类拔萃,意指你会更能成为自己。隐含的假设就是:买了这个产品后,经由一些神奇的联结行为,你会变得像他们一样,或者表面上的形象会看起来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多情况下,你买的不是那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名牌的标签基本上是让你买一个集体意识的身份认同。它们非常的名贵,所以也非常的“独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话,它们就会失去其心理上的价值,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是物质的价值,那大概只有你付的价钱的零头而已。
每个人会认同于什么杨的事物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社会地位、时尚、周边文化等等。你所认同的事物就是内容;而你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去认同,就是结构性的。这是小我心智运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小我的满足是如此的短暂,所以你必须不断地追求更多、买得更多,一直不停地消费。
当然,在我们表层自我所生存的物质向度中,有很多事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们也会因为一些事物的美丽或本有的特质而珍视它们。我们需要尊崇物质世界,而不是鄙视它。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本体,都是从无形的至一生命体——所有事物、所有实体、所有形相的源头——所衍生出来的短暂形相。
但我们如果只是把世间的事物当成加强自我的工具,并试图在其中寻找自我的话,我们是无法真正尊崇它们的。而小我却正是这么做的:它对事物的认同,创造了我们对事物的执著、迷恋,继而创造了我们的消费社会和经济架构,在其中,唯一衡量进步的标准就是:更多!
无由地“努力要跟多”、“无尽地成长”,就是一种功能失调和疾病。它和癌细胞增长所显示的功能失调是一样的,唯一某地就是不断倍增,却不知道毁坏了自身所属的器官,因而招致自身的毁灭。
很多人生命的绝大部分,都是消耗在对事物先入为主的迷恋上。当你无法感受到自己所是的那个生命时,你很可能就会用物质来填满你的生活。比方说,有没有一些东西会出发你一些微妙的重要感或者是优越感?缺乏某些东西,是否会让你觉得逊于他人,因为他们有的比你更多?你是否会不经意地提到你所拥有的事物或者炫耀它们,好增加你在他人眼中的自我价值,或者是让你的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当别人的东西比你多,或者你失去了贵重的财产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怨恨或愤怒,而且你的自我价值好像有些缩减了?
遗失的戒指
本体只能通过感受来体会,不能通过思考。小我不能知道它,因为小我就是由思想所组成的。
无论小我寻求什么或者是执著什么,它们都是本体的替代品,而小我无法感觉到本体。你可以珍惜并喜爱一些事物,但是一旦你执著于它们,你就知道这是小我在作祟。其实你不是真的执著于某件事物,而是执著于一个思想,这个思想里有着“I”、“me”或者是“my”在其中。当你能够真正地接纳一个损失时,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质,也就是本我(意识本身)就出现了。
生命总是为你提供对你意识的进化最有帮助的经验。你怎么知道这是你需要的经验呢?因为这就是你此刻正在经历的。
骄傲感,或者是想要出类拔萃的需求,以及因为“比人家多”而加强自我感或者是“比人家少”而缩减自我感,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它就是小我罢了。小我并不是错的,它只是无意识而已。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时,你已经开始要超越它了。不要太认真地看待小我。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它也不代表你是谁。如果你认为小我是你的个人问题的话,那不过是更多的小我罢了。
所有权的错觉
没有任何事物和“他们是谁”的本质有关。
“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耶稣说,“天国将是他们的。”“灵里贫穷”是:没有内在的负累,没有认同。不认同于任何事物,也不认同于任何让他们有自我感的心里概念。“天国”是:当你放下认同而成为“灵里贫穷”的人时,你会有那个简单但是深远的本体的喜悦。
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和东方,弃绝所有世俗的财产,一直都是一个古老的领袖传统。
然而,弃绝了所有财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你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小我会试图借由认同其他事物,而维持它的生存。比方说,它可能会认同于这样的一个心里现象:我超越了对物质世界所有的兴趣,所以我比其他人更为优越,而且更有灵性。如果你拿走了一种认同,小我很快会找到另外一种。小我基本上不在意它认同的到底是什么,只要有一个身份就可以了。
经由拥有权的幻相而认同于某一物件——那个外在看起来坚实而永续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会赋予你同样坚实而永续的自我感。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
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著呢?试都别试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著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到你对事物的执著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著(认同),直到你失去了它们,或是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它们是执著的。如果你觉知到自己认同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认同本身就已经不完整了。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它在拥有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如我们所见,“拥有”这个概念,是小我创造的幻相,为的是要给自己一个坚实而永续的感觉,好出类拔萃,显得与众不同。既然无法在“拥有”中找到自己,那么在小我的结构之下,还有一个更强大的驱动力:“需要更多”的需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欲求。没有欲求的话,小我是无法长存的。因此,“欲求”比“拥有”更能让小我长存。小我想要“拥有”,但它更想要“更多”。所以“拥有”所带来的肤浅的满足感,总是会被更多的欲求所代替。这里谈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东西来让小我来认同。这是一个有瘾头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
有些小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继而以残忍无情的手段和决心来追寻他们的目标。
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里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我们经常可以在青少年当中找到没有特定目标的强烈欲求。
这几个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够”都是属于小我的结构而不是内容。内容是可以互换的,如果你不能在你之内认出这些念相,如果它们始终在无意识中,你就会相信它们说的话,你也一定会把这些无意识的思想付诸行动,而最后注定会求而不得。只要这个小我的结构存在,就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满足你。你会一直追寻其他的事物——那些许诺可以提供更大满足、让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时可以填补你内在匮乏感的事物。
与身体的认同
除了物质之外,另一个基本的认同形式就是“我的”身体。性别就是占据了一个人自我感很大部分的身份认同。它迫使你进入一个角色,进入一个被制约的行为模式,因而影响你生命的所有层面。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对一名女性而言,最糟糕的命运就是不婚或是不孕,对一名男性来说,就是性无能而导致无法生育。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和他们身体的优势、好看与否、体能、外表密切相关。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好看或是不完美,自我价值感就会缩减。那些认同于自己好看的外表、身体优势或能力的人,当这些特质开始衰退或消失的时候(当然它们迟早会),他们就会受苦。他们对这些如此地认同,而现在却面临崩溃瓦解的威胁。身体的形相或概念最终不过是一具肉体的形相,和其他所有的形相一样,都是无常而且最后会腐朽的。
避免与身体认同并不是说要你忽略、轻视或是不照顾你的身体。如果它强壮、美丽或者是有活力,你当然可以享受并珍惜这些特质——当它们还在的时候。你也可以经由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身体的状况。如果不把你的身体等同于你是谁的话,当美丽消逝、活力减退或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价值感或者是身份认同。事实上,当身体开始衰退的时候,无形的向度,也就是意识之光,可以更加容易地从衰退的形体中闪耀出来。
你可能认为自己是某种慢性疾病或残疾的“受害者”,也会这样描述自己。你从医生或者是其他人那里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然后你就会无意识地依附于这个疾病。一旦小我找到了一个身份认同,它就不会轻言放弃。令人惊讶但常见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较强的身份认同,小我可能,而且也会创造出一些疾病,好让自己经由它而变得更加壮大。
感觉内在身体
身体认同是最容易超越的一种形式:借由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身体内在生命力的感觉。
“内在身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身体,它是一个生命能量,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桥梁。养成习惯尽可能常常去感受你的内在身体。
身体觉知不但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时刻,它也是可以跳出小我桎梏的大门。它同时可以强化你的免疫系统和自愈力。
对本体的遗忘
小我始终都是与形相相认同,在形相中寻找自己,而又在其中迷失。
形相包括:外在形相和念相。
外在形相即物质和肉体。念相是比外在形相更基本的一个形相,它从意识的场域中升起,是思想续流,比物质的事物来得细腻,也比较不稠密,但它们还是一种有形的形相。
小我是不断重复的念相和被制约的心理——情绪模式的集合体,我们在这些念相和模式中,投入了很多自我感。当你的本体存在感(无形意识)和形相搞混在一起时,小我就升起了。这就是认同的意思,这就是遗忘了本体。
每当你如此地认同脑袋里的声音及伴随它的情绪时,你就在思想和情绪中迷失了自己,你就完全认同于形相,完全受制于小我。
从笛卡儿的谬误到沙特的洞见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当你认同的认同的形相、那些给你自我感的东西崩溃瓦解或是被剥夺了,这会导致小我的崩溃瓦解,因为所谓的小我就是与形相认同。当没有任何事物(内容)可以让你认同的时候,你的本体感就从形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
但有些人很快地就会创造出一个强烈的受害者的心理形相或念相,换句话说,小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形相来认同。这个新的形相事实上是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一个形相,但小我不在乎,只要它有个身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