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后一爻(来自豆瓣)
给jiayi的信:
今天早晨起来听到你的微信语音留言,听到了你好几层想法。你觉得读哲学做哲学才是你最想要的生活,因此你想还是回到哲学。但是你有点儿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做好哲学,因此你想从硕士读起,补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这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你的同龄人甚至比你年轻的朋友们有的已经在攻读博士,甚至已经在大学哲学系执教,这让你感到焦虑和压力。能不能学好哲学,能不能顺利读完学位,能不能最终进入哲学这个行当。这都是你当下不能预知的,但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临诸多的考验。
人的一生大概经常处于悔不当初的心理状态,我也经常会反思以前的诸多选择和行为。如果我上大学就把英语学得足够好,如果我上研究生就把逻辑学得足够扎实,如果我毕业不选择留校,如果我不是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哲学系的发展上,如果我不去核朋友合开教头餐厅…… 但我从未想过如果我不学哲学,事实上这么多年在个人的成长中,唯一不后悔的就是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吧。我记得叶峰老师在一个访谈录中说,他觉得只有在哲学中,才能满足他的智性需要。叶峰老师在普林斯顿毕业后,还做过五六年的软件工程师,后来终于转回哲学,2004年回到北大任教。上个月来我们学校做心智哲学报告的王华平老师,大学毕业之后,在我的老家宜昌猴王集团做过八年的推销员,三十岁的时候考上浙江大学的硕士、博士,后来到山东大学哲学院任教。很多年前,刘闯老师介绍我认识了唐浩,大概你也知道这个人。唐浩老师本科是复旦大学的物理学,毕业申请到康奈尔大学的核物理博士。学完硕士学位,可能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哲学就转到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读完硕士又发现自己的哲学兴趣在康德、维特根斯坦,又转到哲学系跟随麦肯道维尔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一个求学过程至少持续了十余年。唐浩回国后先在武大,后来到中山,现在到清华任教。在年轻一代,他肯定是很有影响的维特根斯坦专家了。刘晓力老师当年到武汉大学跟随康宏逵先生学逻辑,康先生说,学好逻辑五十岁不晚,六十岁也不晚。我记得倪梁康老师的德国导师五十岁才开始接触哲学,他当时好像是通用公司的一个汽车工程师,在一个酒会上听到一个哲学家谈论大概是笛卡尔怀疑论的问题,觉得很有意思,就决定学哲学。辞了工作,靠一点社会救济坚持读完了博士,到大学任教。天才之为责任说的是维特根斯坦,兴趣之为责任说的是凡夫我辈。坚持兴趣,把兴趣作为自己的职责,发展下去,成为自己精神之凭借,我想这是你我都不能放弃的。我想说,欢迎你重新回到哲学,至少在精神的层面上。
你说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做哲学,我想这个怀疑是没有必要的。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民主化趋势也极大影响了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当今的哲学虽然还顶着局外人眼里的晦涩、抽象、无用的名声,但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样式了。在哲学这个行当里的人智商并不高于或者低于任何其它行当的从业人员。不过在我们国家这个文化传统里面,做中国哲学奔着成王成圣的理想,做西方哲学follow 柏拉图、黑格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还是生活在威权文化传统之中。民主化风潮之后的哲学是每一个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经历过一段儿专业训练,都能读懂的,都能研究的。这里没有什么神秘的。哲学之具有魅力,完全是因为它很根本、它很有趣儿,而不是因为它神秘难懂。这一点在英语国家尤为明显。任何一个哲学领域(如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读上一两本教材,一本论文选集(readings),就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问题搜罗文献进行深入阅读研究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技术和知识背景需要补足,比如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如果做心智哲学相关的需要补充一些脑科学的知识。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人文学科的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逻辑技术是学哲学必备的,我想对你而言,只需要补一点逻辑基础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太深。另外,不管做哲学中哪一个领域,都需要对其他领域有一点大致了解。太子现在习因果,难题不在技术,他的逻辑水平是不错的,但问题可能是对分析哲学的各个领域不太熟悉,因果研究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其它哲学分支中常见的,需要补充一些背景。但我想对其它哲学分支的了解,并不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就能补起来。一个最基本的补足就是看各个哲学分支的导论性教材(如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等)就如你现在正在看的形而上学导论一样。深入的补是读文献选编。但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最重要的补,是在研究中补,缺什么补什么,以问题为导向。基础是打不完的,技术是学不完的,所有的基础都应该是为你正在研究的问题服务(learning by doing)。写到这儿,我把我当年在豆瓣上写的一段文字抄过来供你参考:
2010-11-11 00:22:58
“今天来上一阶逻辑课的只有五个人,第一节课结束后,卫同学走。剩下我们四个选课的人,第二节课课间。博士、硕士和邢滔滔老师聊起了论文选题的事情,老师说当然要选前沿的题目重要的题目。当年Church 写了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logic ,教材内容不难,但习题相当难。Church有自己的考虑,谁能把这上面所有的题目都能做出来,那么他就进入了逻辑的前沿。康宏逵老先生说全中国只有他和杨东屏两人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出来了。说到康先生,老师说当年康先生用了很长时间解决了一个逻辑问题,在发表之前需要综述一下文献,结果发现这个题目早就被别人解决了。八十年代王浩回到北京,王宪钧问他,当时的前沿问题是什么,王浩说不知道。说了这些,我们问如何才能找到真正重要前沿的问题。老师谈了两点,一点是说,只有大师知道真正知道重要和前沿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跟大师,他们有好多问题放在脑子里,随随便给你一个,你就能受益无穷。如果能跟上大师,即使你的基础很薄弱也没有关系。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指导你读书,今天让你读这个文献,下次让你读那个文献,跟上一段时间,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把握了,最终做成博士论文,你在这个方面的水平就会超过导师。为什么要跟对人?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把握方向,一旦把握方向,导师可以带着你穿越迷茫的崇山峻岭,到达最高峰。这个时候你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了,然后你可以再补充其他知识,如果必要的话。在研究阶段,尽量专门,不要为了学术训练,去学大量的基础知识,最终淹没在里面。四论(集合论、递归论、证明论、模型论)的文献浩如烟海,想要真正搞通,皓首穷经一辈子都不见得行。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缺什么补什么,所有的辅助学习都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服务,才能深入研究。其二,不要觉得大师很神奇,大师也是人。你和他们讨论的时候也会发现,他们有时候也很蠢,关键是他们用功专一,同时能够把握大势。看起来好像很多大师的研究领域很广,其实不然,他们都是在某一个问题或者领域内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他领域方面的成绩都和他所做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完全孤立的。后来他补充说王浩刚到哈佛就跟奎因,结果发现奎因在逻辑方面不过如此,就转向了哥德尔和塔尔斯基,日夕研读,把握了当时的前沿,做出了成绩。
怎么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但有学习兴趣的二百五变成研究者甚至占领学术的制高点,这中间有很多道道。我刚来北京时,上分析哲学课程,听叶闯老师谈分析哲学入门经验。老师建议我从弗雷格开始、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戴维森、克里普克这样读下来,每一个人挑两三本主要的著作精读。花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基础打的很扎实,当然数理逻辑也是必须学的(至少需要一阶逻辑、素朴集合论和模态逻辑的知识)。这在当时给我了很大激励,可是在这样的读书计划下,我发现很多麻烦。首先有些大师的著作很难懂,比如奎因的Word and Object ,Wittgenstein 的任何著作。其次有些书技术强比较枯燥,比如Carnap的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更要紧的是,我并不是对所有的著作都感兴趣,而碰巧我感兴趣的东西,又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据说不把这些著作读完,读其他的书就很难把握要旨。最最重要的是我经常参加分析哲学方面的课程,老师选定的书很少涉及这些经典著作。这样你既需要花时间读经典,又需要跟上老师的进度,时间就显的很不够用。当然老师也建议不用来上课,严格执行读书计划就可以了,但那样又缺乏交流讨论的环境。我颇为此困惑了几年。当然也拉拉杂杂读了一些基本的书和一些新的文献。 后来在合作社看拍老师的帖子,建议说多读readings 和各种anthology,辅以基本的教材,就能迅速上手,这个确实是王道,直接切入主题,选择和自己兴趣相关的读物,读书的效率大大提高。拍老师也说明了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的情况,也让我心头大大放松一番。 最近读书似乎更简单投机,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教材也不看了,首先在stanford的哲学百科上看下这个题目的综述,接着上相关学者的个人网站看下大牛的文章,然后上Jstor , Springer,Blackwell数据库或Chalmers 做的哲学论文搜索网站Philpapers 甚至Google找下最近这个主题所发表的文章。把这三步做了,基本上对这个领域有个大概齐的了解,最后才回头看相关的经典论述。 从读经典到读论文的转变应该是这些年最大的一个转变吧,当然关键的一些问题还是要看原著, 但原著不能代替论文。
至于什么领域最前沿、最重要。如果多跟人交流,多上网看看信息,看看数据库,差不多能知道个大概。逻辑学的情况可能不一样,确实需要大师指引。有点像陈省身当年去法国找嘉当。但后来陈先生也说了,现在信息发达了,出国似乎不是那么重要。当年复旦的一个学生想跟他读书,因故没能成行,他就给了复旦的一个学生一个题目,那个学生做了十几年,终于取得了成绩。 补充一个昨天晚上听到的教训:国内的一个逻辑学老师多年研究用只有逗号的符号系统,构造一个等价的逻辑系统,虽然确实做出来了,但没有什么意义,对逻辑学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
以上文字是我2010年在北大听邢老师逻辑课时候写下的,仅供你参考。你的智力和教养,足以让你从事任何领域的哲学研究,重要的是耐心和专注。作为一个具体的建议,我觉得你可以同时申请硕士和博士比较好,尽可能早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因为在博士期间的前两年都是硕士课程学习,没有必要再修一个硕士。在写writing sample 上面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随时讨论。国外的申请最重要的就是writing sample。 回国前我在Rutgers认识了从理工大学哲学系来做博士后交流的一个朋友,她是本硕博武汉大学,在理工教了好几年哲学。她看到很多和她一样的朋友都在国外读了博士,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文章,所以她在这边很努力很拼。我建议她不如再申请一个博士,反正也不耽搁她做博士后,如果能申请到名校,回国后各方面压力会小很多。她刚刚考完GRE 336,应该是很高的分,11.17考托福。这一年多,我和她交流不少,她会经常批评我一天到晚在外面搞交际学术文化活动,不好好读书,浪费时间。如果好好读书,我也是可以做出一点东西的。这对我有很大的警醒。她是我见到最为专注的一个人。她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学习组织的,对各种逻辑知识的掌握,对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熟稔,远超同侪。但这不意味着她没有趣味,事实上她对文学、音乐、电影的了解都是骨灰级的。记得 有一次我们聊到了北漂,她顺手就推荐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
最后说一说你的现实焦虑,像路路已经到湖南师大任教了,像陈茜、张婉、新宇也都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我想这个应该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焦虑的动机。也许你觉得只有你才会面临这种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面临。我在哲学系这么多年,很多同辈学界朋友,早早升了教授(如浩军)、出版了大部头著作、在国际刊物发表了文章、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声誉等等不一而足。而那些在政商界的朋友,从商有资产过亿的、从政有官至副局的,当年都是一起摸爬滚打的兄弟。那些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朋友,小说或译著都有厚厚的一摞。对他们我很钦佩,反观我自己,并没有在学术圈儿取得他们类似的成就。我有时候也焦虑,但我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无论如何,我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感到精神上的自足,唯一让我不满足的是我做得不够好。
写这封信的时候,一直在放猫王的歌。我是孤陋寡闻了,原来很多电影插曲都来自猫王。最熟悉的《教父》里,歌星教子方廷唱的As Long as I Have You 就是他的歌。海外生活难免孤寂,幸亏还有音乐和哲学为伴。
祝好!
一爻 2017/11/4周六于良乡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