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感叹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在这些离别场景中,印象最深的,只有背影,我们只能任由他们的背影印在我们的眼睛上,印在我们的心底。好一种无力的感觉。
在这么多背影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之前我一直很纳闷,我很用心地写我的父亲,写得让我自己都很感动,却无法打动他人。而朱自清先生写的父亲的《背影》却抓住了无数读者的心。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才明白,原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抓住了所有读者对于与父母的离别的无力感,是一种人性内心深处的共性。这样一种看似无力的感觉却最强大无比,时时萦绕在我们心头,始终无法挣脱。
龙应台的《目送》就是围绕着亲情而写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作梗,不断地将相互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就像有过交汇的两点不断地往各自的方向飞奔而去,当我们回头或驻足时,唯有背影不断逝去,面对这一切,我们都无能为力,唯有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注定是孤独的,哪怕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无法始终陪伴在你我左右。但是,请相信,在我们的身后,有无数亲人的目光在温暖着我们的背影。即便是一个人走,我们的身上也带着亲人关爱的目光。
说到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十八岁,第一次出省去广东打工,这是人生的第一次远行,父亲一如既往地没有送我,带着些许对未知的恐惧与兴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想,当时的父亲,想必饱含了多少不舍,然而却一声不吭,只是将这一切化作深情的目送,以此来温暖儿子前行的背影。到这时候,我才明白,有些深情不必言说。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父母跟我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很难有交叉,很难有交集。这让我有一种负罪感,觉得亏欠了父亲,没有尽到一个成年儿女应尽的孝道,无法承欢膝下,没法让父亲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我一直希望父亲能够进城来,跟我们住在一起,但父亲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老家。当我比较了父亲在老家与在城市的内心感受后,我只能听任他的选择。毕竟即便父亲进城来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父亲可能会比在老家更孤独,毕竟这里的语言他沟通不了,适应不了,而在老家,至少他还有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即便如此,也不能让我心安。
但正如龙应台在书中所写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曾经我们一度认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归宿,但是,在流动频繁的现代,家是什么?父母的家是我们的家吗?子女的家是我们的家吗?拥有房屋产权的房子是我们的家吗?爱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吗?如果说父母的家是我们的家,那父母过世后,我们的家就没有了吗?如果说子女的家是我们的家,那儿子的家是我们的家,还是女儿的家是我们的家呢?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对于家,我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当我们对于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的时候,回家之路就变成了一个人心中永远的痛。我们渴望回到曾经那个熟悉的家,时间却让这一切成为了幻影,原来的那个家不再存在,原来的人也逐渐不再。
当家成为一个虚幻的泡影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注定是痛苦的。时间的巨轮滚滚而来,辗压一切,一切都物是人非,毁灭过后,再来建设。建设好后,就来毁灭。毁灭、建设,如此轮回不休。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既然看明白了,那就不要抱怨,有人陪伴时,该高兴时高兴;无人陪伴时,继续风雨无阻地前行。永远记住,在你我身后,有那关切的目光在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