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蒋方舟在《奇葩说》中分享了自己“讨好型人格”的经历。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就是对他人过于友善,很难去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这个请求是自己不愿意做的甚至是对自己有伤害的。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都有些“讨好型人格”的特点,我们不愿意去拒绝别人,不愿意去面对对方“不高兴”所导致的矛盾和压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一、“讨好型人格”的成因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仔细想想可归纳成“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所谓的“内因”是指人类不断的繁衍和发展过程,我们基因中天然携带着的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肯定的“种子”,因为在远古时代只有得到别人和群体的认可,才能有食物,才能活的更久。所以我们不愿意去拒绝别人,最终还是因为我们害怕因为“拒绝”而让对方疏远我们。
所谓的“外因”是指我们出生后所受到的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尤其是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是为了什么而努力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现在想起来大多数人肯定不是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努力的动力还是源自于外在,源自于父母、老师、周围人群的认可。“小红花”、“三好学生”“奖学金”都是老师、家长常用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秘密武器”,激励效果也很显著,但也让我们更加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二、为什么要去说“不”
在工作,如果是“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一方面很容易违反单位的原则,很多原则会被你打破,甚至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一味的讨好别人,并不能获得你期望得到的尊重。想想看,在你的公司,你会尊重一个什么都说“是、是、是”“好、好、好”的同事吗?肯定不会,我们尊重的往往是那些有思想、讲原则的同事。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也不愿意得罪同事,希望事事都能让对方满意。但结果是很多时候无论是领导和同事都不满意。我的领导就教导我说,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外柔内刚”。所谓“内刚”就是工作的时候要有原则,一视同仁,公司的规定无论对谁都是一致的。所谓“外柔”就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使拒绝别人也是“对事不对人”,这样即使对方生气,也只是工作范畴,并不会针对你个人。现在想想这些真的是“金玉良言”,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并不是一味的讨好对方,只要自己“说的在理,做的到位”,尊重自然也都来了。当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对于那些非常自私,非要突破原则的人也不值得去交往。
三、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那么如何去培养我们的宝宝,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有更健康的性格?
1、尽量避免直接的物质奖励
很多教育学书籍都提到,外在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我成长的动力。虽然外在的物质奖励,包括玩具、零食、甚至是游戏时间都能阶段性督促孩子向你希望发展的方向进行发展,但这样成长的孩子无论在受挫能力还是努力的持久性都有明显的缺陷。
2、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
作为父母可能都都这样的体会,孩子小的时候拿玩具出去玩,如果有别的小朋友要玩,孩子往往是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的。这个大多数家长都会批评孩子,“你要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如果仍然不分享,往往会给对方家长一个歉意的眼神,嘴里还会不住的批评孩子。但这样真的对吗?在某一个时期玩具可能是孩子特别看重的东西,就好像现在如果有人和你说和别人分享你的房子和汽车吧,你会同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不要去强迫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唯我独尊”,我们要逐步的去引导、去表扬孩子分享的做法,让孩子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去做。
总结来说,让我们培养孩子自主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想法去做事情。当然,孩子的想法一定是善良的,对社会和其他人是友善的,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最终,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但并不自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