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公知”谈起

来源:二三娱乐

我们总是听到一些公知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出一些奇异的言论,吸引大量的眼球。我们诧异于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们的言论常常无视最基本的常识、屡屡让人跌破眼球。我们惊异于“公知”竟然如此“无知”!

公知,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原来公知的“公”并不是代表公众、民众,而是公共事务。那么从道理上讲,只要在某些公共事务上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人,就可以在某些公共事务上发声。那么公知无知的原因也就知道了:一方面有些专家确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他们客观地就公共事务阐述观点,仅仅是纯学术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不能代表大众的真实意愿,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即使有不同,也不会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一些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名人也对一些热点的公共事务发生,虽然他们并不具备专业性,影响却是大的。他们本身的身份和互联网传播信息时的放大,都让他们收获了较大的关注。还有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为了出名,故意通过离谱夸张的论点博取眼球,以获得较大的关注。这类人是影响最坏,也是人性最黑暗的。

现在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他因素摧毁了存在人们心中几千年的道德操守,在法律覆盖不到的,均可以做。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人类花了千万年建立的道德体系,在慢慢崩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匪夷所思的新闻报道,让人们张大了嘴巴的同事,也给人善的一面蒙上了阴影。道德体系的崩塌必然是罪恶之源。

是谁摧毁了它?

信息化。面对世风日下,人们更多地在责备媒体,认为是媒体对恶性时间的大肆宣传是原罪。大家没有想过现在的媒体是市场化的,他们的引导的舆论方向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人们从来都是只对新奇的事务感兴趣,平淡的生活才有了一味调剂。信息化时代,信息弹指间可穿越全球。掩盖事实、粉饰太平的媒体必然被恶趣味的媒体取代,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于是媒体们争相报道奇闻异事提高关注度,蔚然成风。

如何拯救我们的舆论环境?

请大家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