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刚出版的时候,先生就说:“下次我们回你老家,你要带上小说给你爸妈看,他们肯定很高兴。”
我说:“不要了吧。你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提这事儿。”
他说:“为什么啊?这么值得高兴的事。”
我:“......”
省略号里省略的我也说不清是什么。小说出版后我写了几篇文章,想的就是能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部小说问世了,对它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看看,如果看了喜欢的,能跟我说说感受,那我会很高兴。亲人和亲戚,我真的没有主动告诉过他们我做了这件事。他们可能从别人口中得知,或者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才知道。至今,我爸妈都不知道。
父母总会期待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或者年纪更大的父母。我现在做的事不是我父母所期待的那样。也不单是这一件了,还有很多很多事都不是。久而久之,我和父母之间会形成一道隔阂,我们没能对某个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写作这回事。妈妈不识字,她无从知道“小说”是怎么一个存在。我先生说,你妈妈不识字,那你可以以自己的话跟她讲呀!像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我说,这......有点奇怪。我做不到。
爸爸虽然识字,但也鲜有阅读的习惯。再说了,写小说真的就是像扒光衣服,袒露出自己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我不知道爸爸看了之后会不会在“首领”这个角色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会不会觉得我在写他。多少......他是会看出一点什么来的吧。虽然在我写的时候,很多东西就这么无意识地出现了。如果真的会这样,那该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所以,他们最好不要知道。
摄影:夜莺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总会时不时会想起这些。是什么东西促使我这样在意、害怕、担心父母对我所做的事表现出的态度呢?也许是,我想从他们那里得到鼓励和认可,而又害怕他们给的不是这些。他们所期待的是现阶段的我能生出个娃娃来,进入人母的角色。其他的所有事,比如我能卖多少本小说,有多少读者,大家有多喜欢,这些都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父母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所认为的“人生的圆满”。什么是“人生的圆满”呢?在他们眼里,人长大了要结婚,要生娃,要养娃,娃再结婚,再生娃,再帮娃带娃,如此便是圆满了。我觉得,就算完成这些步骤也不代表人生的圆满。
人的一生,其实没有“圆满”之说。
人处于尘世(四维空间)本来就是一个很局限的存在阶段。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下一个更高维度的存在而做准备。那么,在这一阶段,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看做是“准备、练习、探索”的过程,它不是终点。就算当上了某个国家的总统,万人之上,也不能说是圆满。只有上帝、佛、真主等这些我们经常赞颂的“神”才能称得上“圆满”。凡人是无法企及的。
把长大、结婚、生娃、养娃看做是“圆满”是对人这一存在的局限。人就算没有经历这些步骤也可以历练出伟大的灵魂来。比如特雷莎修女,她没有结过婚,没有养育过孩子,可她的灵魂被世人所颂赞。如果人是机械地按照这些步骤来完成这些人生的阶段,那是随波逐流。如果人是带着觉知,一步一步走,不管有多慢,有没有完全经历所有的阶段,都会有收获。
我在阅读一些知名作家的写作回忆录中获得很多共鸣。比如,在《穿着睡衣的作家》这本书里,作者把自己的处女作寄给了远在家乡的母亲。母亲看完,没有对小说本身做出什么评论,而是从小说的字里行间里看出了作者整整一个夏天没去过理发店,蔬菜吃得不够多,胡萝卜更吃得很少,从来不喝牛奶,睡得太晚,同时也起得很晚,耶稣的名字一次都没有出现在书里......这就是父母。他们会关注我们的健康、生活琐碎层面的东西,而梦想的东西,他们觉得不重要。没有什么比身体健康、吃好睡好更重要的的事了。那么,人的另一种需求,对梦想的追求,就需要另外一些人来支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这样一个群体了。人活在世上,父母是缘分,朋友亦是缘分之中的缘分。
摄影:夜莺前天和朋友们聚会,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我刚来珠海时就认识的。屈指一数,已经都认识了13年了。我想,在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从农村到城市求学,然后留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的。其实,我们的人生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很少,和朋友的相处时间反而多。出门在外,如果没有遇上几个知己,没有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我们就更感觉漂泊了。我庆幸自己能在不是自己出生的地方遇到这样一班朋友,让我知道某个地方一定会欢迎我,可以把那里当成自己的落脚点,和他们一起漫谈理想,玩音乐,一起服务,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我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对某件事的鼓励和认可,我们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而父母对我的爱,可能不是让我去完成什么梦想,他们只是在提醒和不断的叮咛:你吃饭了吗?想吃什么我做给你吃。别老是顾着工作,要早点睡觉......
有时候想想,如果妈妈能识字,我们的对话又会是什么情景呢?可是又想一想,如果她能识字,我就不会是这样的我了,也不会写小说了。
那么,大家就这样各就其位吧,接受所安排的,做我们该做的事。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义务让我们开心和快乐,更加不能期待他们能给予什么认可和鼓励。
这两天有位学员写了一篇文章,鼓起勇气发到公众号之后,没人点赞,没人转发,自我感觉尴尬、否定,还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别人才不点赞不转发,但是后来她放下了。她来找我诉说了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我说,写作是一个很锻炼人的过程。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看清自己,然后放下很多执念。我还提醒她回去看在写作课里我教的最后一个原则:读者。对于我来说,读者需要从三个层面看待。第三个层面是最难做到的,我在课堂上这么说:
当我们的作品公开之后,会收到读者的反馈,这些反馈可能有褒奖的,也有可能是嗤之以鼻的,甚至还会有不友好的言论出现。这时候,我需要做到“超脱”。褒奖的,我们记在心里,作为自己提高和前进的动力,还要保持“谦卑”。对于那些不认可的,我们也无能为力,现阶段的我们只是能写成这样了。我们满足不了所有人的胃口。写是最重要的,满足别人的胃口不是最重要的。
那么,写《出走的喜鹊》、出版,这样一个过程,也让我又看清了自己一遍。每一句话,每一次输出,都像被雨水清洗过,让自己越发明亮。这就是写作的实质。
清透之美,希望你也能享有。
完
(夜莺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出走的喜鹊》已上市,当当有售,欢迎阅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