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月,我读过的书。

来源:二三娱乐

除了反复地修改毕业论文,这个月没有发生太大的事情,就连进食,也越发的清淡了。每天就这么读读书,写写字,看看电影,活得像个神仙一般。前几日想觅一个兼职,误入一小学附近的辅导机构,目睹了众多所谓老师对孩子们争先恐后扬起的巴掌,一个动作、一句闲话,或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可能都要遭致一顿恶揍。

不禁让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诗:

日光很强,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

在那片日光下,小孩儿就像只羊羔一样颤颤巍巍,就连吃草都要冒着被年长同类干掉的风险,对比着我那毫无涟漪没有一丝火药味儿的生活,竟有些许羞愧。只好自己鞭挞自己,使树根朝向黑暗的泥土不断深入,使枝叶越发奋力昂扬地向上。

中外小说

《自己的园地》周作人

《黄金时代》王小波

《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

《秋天的愤怒》张炜

《城的灯》李佩甫

《陆犯焉识》严歌苓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美)海明威

《城市与狗》(秘鲁)略萨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乌拉圭)奥拉西奥·基罗加著

《神谕之夜》(美)保罗·奥斯特

《幻影书》(美)保罗·奥斯特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美)保罗·奥斯特

《心兽》(德)赫塔·米勒

写作指导

《成为作家》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

《一年通往作家路》

《写小说的艺术》

《经典人物原型45种》

《经典情节20种》

《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

通识教材

《影视艺术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自己的园地》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周作人却说:“我们自己的园地是文艺。”

他原本水师出身,称自己并不是文人,更不是学者,工作只是打杂,做砍柴打水扫地之类。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是在真正缺少人手的时候才行,如果各个门类都有了专攻之人,他便只得溜出来,继续做扫地砍柴的勾当了。因为无专门,所以不求学但喜欢读杂书,目的只是为了多知道一点事情而已。这显然是一个文人的自谦。在他的自选集《自己的园地》中,果然也都是些文艺批评类的杂谈,小到儿童的文学,大到国粹与欧化问题,无不包含着新文学时期一个学者的智慧。

中间的第二辑《绿洲》,不免让我想起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两者都是些杂谈,都将中外文学缝在了一起。木心当然要显得完整系统些,再加上他那好似清风一般的文笔,便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垂青。周作人则是由一个点铺开深入,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要拿来考究一番,零碎之处无不显示着作者的学识与风度。他的语言我们读起来或许会有点晦涩,这大概与那个时代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有关,不过这也无妨,多了些“陌生化”的感觉,别有一番风趣。

这个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用的社会,多了许多种果蔬药材的人。他们尽了自己的天职和本分,却要来鄙薄那些种蔷薇地丁之人的微小与薄弱。愚以为,活着依了自己的心志便是最好,毕竟一辈子只有一次,人生的艺术,就在于独立的美与无形的功利。这个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也迫切的需要蔷薇地丁。

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

2.《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

漫画式王小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描写文革那段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似洪水般铺天盖地,像巴金这样的老作家也笔耕不辍,写出了随笔集《随想录》。王小波的这两部小说同样在描写文革之列。文革时期,王小波正处于青少年,大人像得了政治红眼病一般地争权夺利,在他这里似乎就是一场游戏。小说中,回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王二和作者难分难舍。他说革命只是一场百无聊赖,大家没有什么财产,没有流行音乐,没有电影可看,便都想着要找别人一点麻烦。他将革命时期中彩的人形容为电流下的蜻蜓,姿态各异,而在革命时期里,他时刻准备着承认自己是一头猪,来换取安宁。在革命时期,总有人在戏弄人,有人在遭人戏弄。灰白色的面孔上罩着一层冷汗,在这上面又有一层皱皱巴巴、湿淋淋的爆笑,那大概就是献给胜利者的贡品。

许多评论家说,王小波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高度。我想这高度应该来自于他信马由缰的文笔和撒泼式的口吻吧。

3.《秋天的愤怒》张炜

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

大概与我的欣赏口味有关,对那些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出的小说爱不释手,若再加上点民间疾苦的气度与思量,那简直就可以成为我的枕边读物了。从萧红的《生死场》“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像柔弱的白棉”,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都是我拿得起放不下的艺术品。张炜也不例外,从他的《古船》到《九月寓言》,笔下的一个个村落,凄美却不残忍。小说里的很多细节,你很想冠之以“魔幻”的标签,但对于那个村落的人来说,已是常态。张炜就是在这些常态中穿梭着,编织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大人童话般的世界。

《秋天的愤怒》是本短篇小说集,与它一起出版的还有《海边的风》、《秋雨洗葡萄》、《狐狸和酒》、《钻玉米地》等几部,都是一些看了书名就忍不住想去读一读的集子。当然,张炜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有人会说,他写得故事太拖沓疲软,可是在我这儿,时光和车马本来就慢得很。

4.《城的灯》李佩甫

《城的灯》 李佩甫

男主人公是另外一个版本的高加林,女主人公则是另一个版本的王宝钏,一部会让你落泪的小说。

李佩甫的节奏是一首摇滚乐,让你马不停蹄地跟着他的脚步前行,不给你丝毫喘息的机会,几个小时下来,冯家昌就完成了他以及整个家族从农村挺进城市的战役,期间的磨练和压抑,全在他那张再也不会流露声色的脸后面藏着。生活有颇多无奈,颇多隐忍,当不顾一切奋力向上的时候,回头看看,却舍掉了爱和良知。他或许还是那个为了省吃俭用不买鞋,而练习光脚在地上走路的大哥哥,可心早已是石凳一般,纵使女人的千万滴眼泪,他不会忘记自己还有一大家子人入城的愿望需要实现。

虽说,结尾刘改香的去世太仓促,可故事发展到这儿她确实又不得不死,几个男人在她坟前跪下的情景,痛心而又悲壮。

5.《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

一直觉得海明威的“冰山叙事”或许更适合短篇小说,看了之后发现果不其然。

海明威一生辗转多个地方,从小时候密歇根州北部的瓦隆湖畔,到他最喜爱的创作之地法国和西班牙。透过他的短篇,我们可以用海明威的眼来看世界。从那头呱呱叫的狮子、铁杉树的林子、长着一副秃鹫般面孔的瘦子、骑着自行车或者像是一只鸟儿一样的死神,到那个爱大玳瑁猫的普通女人,让你眼花缭乱。

海明威是把他想说的都藏起来了吗?

不是吧。

若有机会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主题和立意是什么?”

他大概会讲:“没有主题啊,我只是想写个故事而已。”

怀着这份纯粹,他绝不愿意让写作的工具闪闪发亮,却无话可说,也不愿工具光滑顺溜,却束之高阁闲置不用。怀着这份迟钝,才让他一直有着作家的敏锐,明白自己一直还有东西可写。

6.《幻影书》保罗·奥斯特

《幻影书》 保罗·奥斯特

奥斯特的叙事特色在于故事里面套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又是作家,虚构的人物继续虚构人物,人物在不同层次里的故事里用情节相互映衬,或失于回忆,或偶于巧合,或伏于预感。过去与未来模糊,虚构与现实反复混淆。

读他的小说,让我想起马原的“元叙事”手法,故事中间不断有作者的声音跳出来,肢解小说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明白,它只不过是一件虚构的作品,还原了小说的本来面目。这种叙事手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十分流行,就连移民作家严歌苓在《扶桑》和《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里面,塑造的人物都要时不时地跳出来,与主人发生点儿争执。

不同的是,奥斯特不仅仅满足与人物的对话,不光他笔下的主人公有一堆麻烦,就连“我”在故事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小说里,身为作家的“我”与主人公的经历,会有某些契合之处而显示出强烈的隐喻效果。其中最喜欢这本《幻影书》,临近末尾,在默片导演海克特的片子里,作家为了拯救自己的幻影而焚烧掉了所有书稿。由此,海克特与齐默、存在与消失、命运与偶然、创造与毁灭,完美地扣合在了一起。

《幻影书》,一部关于爱和死亡之书。

7.《心兽》赫塔·米勒

《心兽》 赫塔·米勒

一部我想把笔记从头作到尾的小说。

作者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颁奖词上,她以“手绢”为线索,串起了三个故事。生活就是用这样一些最小的东西组合拼叠在一起的,不管它们是声音,颜色,或是手绢,这些东西就好像行星一样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着,周而复始中它们的偏差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怪圈,而这个怪圈就是作家要描绘的形式。由脑到心的偏差,由心到手的偏差,词语以它们的方式进行欺骗,而感情也会用它们的姿态手势引起误会。写作从来都不是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这种欺骗带有多少真实性的问题。

回到小说上,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把我牢牢拽住:

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埃德加说,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大概就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才使得整部作品的语言凝练而恰到好处,清脆而富有活力。读这本书,你要把她当成一个身旁的普通写作者,书中诸多的人物或许就是我们命运的共同体,他们会丰富我们当下的生活,使我们用另外一种技巧对人性进行省察,对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感知。

就像作者在扉页写给中国读者的那句话:

我们以相似的姿势飞翔,也极可能以相同的姿势坠落。

8.《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 刘宏球

一本电影学的入门书,里面综合概括了中西方电影史,电视艺术的发展,电影艺术的特性、景与镜头、声音与颜色,蒙太奇,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影视创作过程中的编、导、演和影视艺术的欣赏和评论。

作为一本教材,它尽到了自己本分,没有过多渲染编者自己的理论成果,而是将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呈现出来,同时也很系统地介绍了影视欣赏和评论的基本知识。

影视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骨髓之中,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关于影视的基本知识,这本书不可或缺。

9.写作指导

适合入门:《成为作家》、《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写小说的艺术》

《成为作家》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清晨写作和每天按时写作。当你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职业以后,就要给自己规定上班的打卡时间,无论是写什么,每天都要保证自己有那么几十分钟是在用手指头来思考的。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里面搜集了许多小说家的创作方法,各有各的花样,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书上写的来,可以把每章给的题目看作是当天写作的主题,不至于拿起笔来无话可说。

《写小说的艺术》强调练习,最重要的给出了一些练习的方法,例如侧面讲述、避免使用视觉、外面出事了、捕手和俘虏和限词写作等等。若是严格按照本书给的提示加以训练,写作能力一定可以上升至很高的一个台阶。

适合有一定基础以后:《经典人物原型45种》、《经典情节20种》、《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

愿阅读锤炼我们一副丰满的灵魂和清瘦的欲望。

《咏星》 柏拉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