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蓝色幻想)每位老师都必须拥有教案课件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建议老师们认真准备每一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划蓝图,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呢?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名为“沪江校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沪江校课件 篇1
我的家庭
Bonjour! Je m'appelle Sophie et je viens de Marseille en France. Aujourd'hui, je voudrais parler de ma famille.
Ma famille est très importante pour moi. Nous sommes quatre personnes dans ma famille : mes parents, mon frère cadet et moi. Ma mère est une infirmière et mon père est architecte. Mon frère est étudiant en médecine.
Nous aimons passer du temps ensemble en faisant des activités familiales. Nous aimons faire du vélo et de la randonnée dans la nature. Nous aimons aussi regarder des films en famille ou jouer à des jeux de société.
Quand je suis stressée à l'école, j'aime discuter avec ma mère. Elle me donne toujours de bons conseils et m'encourage à continuer à travailler dur. Mon père est très créatif et me donne souvent des idées pour mes projets artistiques. Mon frère est très drôle et me fait souvent rire.
Nous avons des traditions familiales que nous respectons chaque année. Nous aimons faire une grande fête pour l'anniversaire de mon père. Nous aimons aussi célébrer Noël ensemble et échanger des cadeaux.
Ma famille est très importante pour moi car ils me soutiennent toujours et m'aiment inconditionnellement. Je suis chanceuse d'avoir une famille si merveilleuse et aimante.
Voilà! C'est tout ce que je voulais partager sur ma famille. Merci de votre attention et à bientôt!
沪江校课件 篇2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准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
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 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 “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 “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
“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
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 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 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 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 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 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 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 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 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 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 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 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 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 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沪江校课件 篇3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导语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摘自网络)
导语2: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摘自网络)
二、《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二、原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网络版
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三、读文:
1、正音:昳(yì)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期(j)年
熟(shú)美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解义:
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D、动词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古今异义词:
窥:古:照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
私:古:偏爱;今:自私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明日:古: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古: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一词多义:
熟: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哪,谁,疑问代词
熟视之端详,动词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使动用法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形容词
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形容词
不宜偏私徇私动词
朝:朝服衣冠早晨时间名词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动词
3、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兼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被蒙蔽)
省略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
四、内容:
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自悟道理。
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
2层:后拿齐王地位和自己做比,指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各有因。
把家事与国事类比(相似性),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好处是:非常贴切,尽情尽理,
受到良好的效果。是设喻说理本身。
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齐王表态度决心——再国内外纳谏后取得的成效。
是必然发展和结果。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形象: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五、解文小题赏析:
1、一段中“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答:不离题。为下文的设喻说理打基础,(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2、一段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人物什么关系)?
答: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
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二段中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答:事理相通。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
4、二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答:徐公一句“王之蔽甚矣”,齐王一句“善”说明徐公说出弊端,齐王得以承认。
5、“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答: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6、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答: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7、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答: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8、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其优势在于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9、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友;
三答:同中有异;
妻—偏爱,真心流露;
妾—讨好,有些勉强;
客--礼貌、尊重,有点客气,有点应逢迎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总之,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10、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答:王曰:“善。”;
下令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其效果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六、知识补拾: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七、阅读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一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私:(2)蔽:
2.翻译句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两句说明了什么(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二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昳丽:(2)左右:
2.翻译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齐威王下令进谏后,政局迥异,初时进谏的人“”。最后“”。(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从文中看,妻、妾、客回答邹忌问题的内容、语气有何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三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间:(2)谤:
2.翻译句子: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此文第三段就有一个成语,它是“”
4.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王,你更喜欢哪个,说明理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四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闻:(2)市朝:
2.翻译句子: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文中邹忌先以设喻,再将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的成效。
4.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五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美:(2)孰:
2.翻译句子: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4.请你联系历史知识,再列举两位历广于纳谏的君主?(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六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畏:(2)修:
2.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请你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4.初三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同学们想到附近公园等地去散散心,可班主任老师不同意,如果请你劝说老师,你会怎么说?50字左右。(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七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服:(2)甚:
2.翻译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八组题
1.解释加点词语:(1)刺:(2)朝: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5.请分别以“言”和“行”为首字写一组劝勉性的对偶句。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组题
1.(1)私:偏爱(2)蔽:受蒙蔽
2.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3.答案一:不盲目轻信别人,能正视自己。
答案二:有自知之明,没有因为别人的颂扬而得意忘形。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生活方式,语言含蓄委婉,小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二组题
1.(1)昳丽:光艳美丽(2)左右:近臣(身边的亲信)
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门庭若市;无可进者。(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在内容上都是说邹忌比徐公漂亮。在语气上有轻重之别。妻子语气,他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丈夫的美;妾的语气较强,他拘泥害怕,模仿敷衍;客人采用否定句式,语气较弱,是应酬奉承之举。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三组题
1.(1)间:间或,偶尔(2)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
2.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
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
3.门庭若市
4.邹忌:能对家事中细小问题进行深思,并把家事同国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君王进谏,体现了他忠君爱国思想和善于说理的方法和技巧。齐王:不摆王的架子,谦虚而纳谏,使国家昌盛强大。从他身上让人学到了为官一方,应广开言路,造福百姓与国家。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四组题
1.(1)闻:使……听到(2)市朝:公共场合
2.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地方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而且他的话又传到我的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切身经历;家事与国事;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4.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五组题
1.(1)美:美丽,漂亮认为……美(2)孰:谁,哪个仔细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3.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李世民纳谏而出现贞观之治;康熙乾隆纳谏而出现康乾盛事。汉武帝纳谏而汉。朱元璋纳谏兴大明。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六组题
1.(1)畏:惧怕(2)修:长,指身高
2.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4.老师,我感觉你这几天挺疲倦的,其实我们也好累,想和你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散心,你看行吗?更何况学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嘛?求您了。……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七组题
1.(1)服:穿戴(2)甚:很,(厉害,严重)
2.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
3.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4.原因是:有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直谏且善谏的忠臣,齐王善于采纳群言。
它告诉我们,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忠其职尽其事。做领导要关爱职工生活,
重视企业发展;做职工要为兴盛事业献力献策。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八组题
1.(1)刺:指责;(2)朝:早晨朝拜朝廷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善于纳谏。
4.从自己在家庭中受蒙蔽的切身体会里,用类比、暗示的手法,把家事引到国事上来,从而规劝齐威王纳谏。
5.言君子,话出九鼎;行正道,脚踏八方。
沪江校课件 篇4
沪江法语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而法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学习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这种趋势,沪江法语课件应运而生,以其个性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法语学习者的喜爱。
一、 沪江法语课件的特色
1. 丰富多样的资源
沪江法语课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课件、课程、练习、电影、音乐、小说等,涵盖了法语学习的各个方面,让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2. 个性化的学习
沪江法语课件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教材和学习方式,根据个人的学习风格来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课件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让学习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专业的师资团队
沪江法语课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感,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语境中自如应对。
二、 我的法语学习经历
曾经,我对法语这门语言一窍不通,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我要学好法语。于是,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选择了沪江法语课件。
在使用沪江法语课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个性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首先,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其次,课件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最后,师资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我的语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的法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能够用法语简单地交流和阅读一些简单的法语文章。这一切,都离不开沪江法语课件的帮助和支持。
三、 法语学习的启示
学习法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和接触。通过学习法语,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法国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深入了解了法国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
学习法语需要耐心和坚持,不应该期望一夜之间就能够取得显著的提高。我的经验告诉我,应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法语这门语言。
总之,沪江法语课件为法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探索、互动、成长。学习法语,不仅需要勤奋和努力,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沪江校课件 篇5
Le tourisme en France
La France est l'un des pays les plus visités du monde, avec environ 89 millions de touristes étrangers chaque année. Le tourisme en France est très important pour l'économie du pays, car il représente environ 7% du PIB et 2 millions d'emplois.
La France est célèbre pour s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et culturels, tels que la Tour Eiffel, le Louvre,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et les châteaux de la Loire. Elle est également réputée pour sa gastronomie, ses vins et ses paysages, comme les plages de la Côte d'Azur, les montagnes des Alpes et les champs de lavande de Provence.
Les touristes peuvent découvrir la France de différentes manières. Ils peuvent visiter les villes les plus populaires comme Paris, Nice et Cannes, ou explorer les petites villes charmantes et les villages traditionnels. Les activités touristiques populaires comprennent la visite de musées et de galeries d'art, la dégustation de vins dans les vignobles locaux, la pratique de sports d'hiver dans les stations de ski des Alpes et la détente sur les plages de la Méditerranée.
Cependant, le tourisme en France peut également avoir des impacts négatifs. Il peut entraîner une surfréquentation dans certaines régions, ce qui peut causer des problèmes environnementaux et sociaux. Il peut également contribuer à l'augmentation des prix dans les zones touristiques, rendant ainsi la vie plus difficile pour les habitants locaux.
Pour remédier à ces problèmes, il est important que le tourisme en France soit bien géré et durable. Cela peut être obtenu en limitant le nombre de visiteurs dans les zones les plus sensibles, en encourageant les pratiques touristiques responsables et en impliquant les communautés locales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u tourisme.
En conclusion, le tourisme en France est un élément crucial de l'économie du pays. Il permet de découvrir les merveilles de la France, mais peut également avoir des impacts négatifs sur les régions les plus touristiques. Il est important que le tourisme en France soit bien géré et durable pour garantir la protection de l'environnement et des communautés locales, tout en permettant aux visiteurs de découvrir tout ce que ce magnifique pays a à offrir.
沪江校课件 篇6
主题:我和法语的故事
我从小就对法语产生了兴趣。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语言会带给我什么,只是觉得法语很浪漫,很优美。我在学校选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并且开始了自学之路。
初中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法语,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我常常利用课间时间听法语歌曲、看法语电影,甚至在图书馆借了一些法语小说阅读。我的同学们都觉得我很神奇,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学习法语这件事。
高中时,我加入了校内的法语学习社团。通过社团的活动,我结识了一些对法语也很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练习。社团的老师也很好,他们会根据我们的水平设计不同的课程,帮助我们提高法语水平。
大学时,我决定选择法语为我的专业。我的家人对此并不支持,他们担心法语这种专业没有出路,没有前途。但是我坚信自己的梦想,我会为此努力。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法语老师。每次上课,我也像以前一样充满了热情,期待着与学生们分享我的知识和经验。我曾经是一位对法语充满热情的学生,现在也成为了一位尽心尽责的法语教师。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只要你对一门学科充满热爱,努力付出,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沪江校课件 篇7
主题:我的法语家庭
我来自一个充满法语魅力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法国人,他们在我小时候就带我去法国各地旅游。随着我慢慢长大,父母开始让我学习法语,虽然他们也可以说英语,但是他们坚信学习语言可以增长见识,打开未来的大门,而法语是我必须学习的。
我从小就开始上法语学校,老师们都是来自法国的母语人士。这些老师非常专业,总是以亲切的语气来帮助我学习和进步。虽然有时候语言学习可能会有一些挫折,但是他们总是能够给我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教学方式非常高效,让我迅速掌握了法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在我的家庭中,使用法语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我们在一起吃饭、看电影、购物等各种场合都会使用法语交流。母亲总是鼓励我和父亲交谈,用我学到的法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法语水平,还能够了解法国的文化和人民历史。
我喜欢我的法语家庭,因为这可以让我更好的了解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而在我家中,我的家人也会给我建议和支持,鼓励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我的法语家庭是我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让我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和有能力的人。
沪江校课件 篇8
沪江法语课件
作为全球最流行的语言之一,法语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性。学习法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法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可以打开法国和法语地区的就业市场。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沪江法语课件成为了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选择。
沪江法语课件是一种在线教育资源,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法语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资源,学习者可以学习法语基础知识,提高沟通技能,了解法国文化和历史,并在与法语地区的商务和旅行中更自信和自如地表达自己。
其中,沪江法语课件涵盖了多种主题,以下就是几个相关主题的范文。
一、法语口语
沪江法语课件提供了很多语言比较实用的说法,如问候、介绍自己、点餐和购物,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实用的语言表达更好的沟通交流。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口语非常重要。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口语可以更直接地传达信息和感情,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因此,学习法语口语非常关键。
二、法国文化
法国文化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包括艺术、电影、文学等各种方面。法国人的精神和气质,也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法语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沪江法语课件学习著名的法国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了解法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法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三、商务法语
法语是国际商务和政治的一种重要语言,掌握商务法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法国和法语地区的商业文化,并在以后的商务活动中更加自信地和法语世界的人士交流。
例如,沪江法语课件提供了关于商务用语和贸易惯例的相关课程,帮助学习者在法语商务环境中更加自如和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四、法语考试
法语考试是法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法语能力测试包括 DELF 和 DALF 等,每个语言水平考试都有不同的难度等级。
通过沪江法语课件,学习者可以为法语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测试项目和例题,并提供了相关测试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习者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沪江法语课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法语的在线教育资源。通过这个工具,学习者可以学习法语基础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沟通技能,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沪江校课件 篇9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est l'un des piliers de la culture française. La France est bien connue pour sa cuisine raffinée et sa variété de plats délicieux. Les plats français sont connus pour être élaborés avec des ingrédients frais et de haute qualité et pour leur présentation artistique.
La cuisine française est souvent associée à trois principaux types de plats : les entrées, les plats principaux et les desserts. Les entrées sont souvent légères et comprennent des salades, des soupes et des pâtés. Les plats principaux sont généralement composés de viande ou de poisson accompagné de légumes et de sauces. Les desserts français sont célèbres pour leur créativité et leur sophistication, comprenant des tartes, des crèmes et des gâteaux très élaborés.
Le vin est également un élément important de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La France est célèbre pour ses vins, notamment le Bordeaux, le Bourgogne et le Champagne. Les Français accordent une grande importance à l'association des vins avec les plats pour en rehausser la saveur.
La culture gastronomique française est transmise de génération en génération et joue un rôle important dans les rassemblements sociaux et familiaux. Les repas sont l'occasion de se rassembler pour célébrer les traditions et pour partager de bons moments autour de la table. Les Français sont connus pour leur savoir-vivre et leur appréciation de la nourriture, ce qui se reflète dans les nombreux restaurants et marchés alimentaires dans tout le pays.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est également reconnue internationalement pour son excellence et sa contribution à l'art culinaire mondial. La cuisine française a également influencé la cuisine d'autres pays, notamment la cuisine américaine, la cuisine italienne et la cuisine asiatique.
En conclusion,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est un élément important de la culture et du patrimoine français. La France est célèbre pour sa cuisine raffinée, sa variété de plats délicieux, son vin et son savoir-vivre autour de la table.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est une source de fierté nationale et un joyau culinaire qui est apprécié dans le monde entier.
延伸阅读
江南春课件精品14篇
今天编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优秀文章,题目是“江南春课件”。请不要独自享受这美好的体验,记得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自己撰写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江南春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着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l.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背诵古诗
五、小结: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江南春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靠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江南春课件(篇3)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
《春晓》《村居》《咏柳》《惠崇春江晚景》等。
2.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江南春。
4.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5.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读准生字“郭”的读音。“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
(2)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
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1)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江南春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边读边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2、自主学习(7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关注学困生的理解情况。
3、合作探究(11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4、展示交流(20分钟):
①学生说出诗的题目意思及对作者的了解,其他学生补充。
②让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意思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出示ppt并点拨。
5、巩固提升(18分钟)
①巩固:学生6分钟内自主完成个别字词的理解,学生点评,教师针对问题指导。
②检测:学生6分钟完成《练习册》10页4、5题,组长检查点评。③拓展: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课间交流,教师点拨。
6、总结评价(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获得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五、板书设计
忧国写今:黄莺、水乡、山城、酒旗
忧民怀古:南朝覆灭的感叹
六、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孩子来说,理解不太容易,教师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感知古诗的画面美,并能把我作者的思想感情。
江南春课件(篇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5.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江南春课件(篇6)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江南春课件(篇7)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1. 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1. 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 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 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1. 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 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 讨论,然后交流。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1. 检查自学情况。
2. 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 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1. 书写生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江南春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1个生字“旗”,认识2个生字“莺、郭”。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把讽喻之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音乐《水调歌头》屏幕出示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唱《春天在哪里》。
2、说春天。
3背春天的诗。
你们关于春天的诗知道得可真多,这个月诵读之星该评给谁呢?这可难位老师了,不过没关系,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载诗人持”有哪些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诗人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们池州做过刺史,关心人民疾苦,贡献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诗,因为有了《清明》我们池州的杏村才名扬千古,名扬四海,感谢杜牧。)
5、今天学习杜牧的江南春
板书:江南春,唐,杜牧,七绝
二、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反复读(对照拼音读准生字音、并想办法记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还可以给诗标上平仄,吟诵吟诵)。
2、指名读生字,说字意,组词。(给二类字说意思,组词,一类字记字形,组词)。记字形,书空写。
3、指名读古诗。
4、根据平古诗仄反复吟诵。
指名说感受,再读,评价。
三、体会古诗意境美
(一)学习1—2句
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
2、生汇报。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
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什么?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
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绿映红”
1、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画面?
2、“千里绿映红”呢?(到处是绿树簇拥着红花)
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4、你想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美景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日出江花红胜火 桃红复含宿雨 水上桃花红欲燃)
“水村山郭”
1、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
“酒旗风”
1、酒旗迎风招展,表示这儿是酒店。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又听到了,又看到了,这还是画吗?分明是来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4、读1、2句,看插图,引导说诗意,指名说、齐说。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
6、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
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又无法力挽狂澜。他的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二)学习3、4句
1、反复吟诵3、4句。
2、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寺 楼台 烟雨)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意思。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5、诗人为什么要怀古呢?
6、作者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作者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作者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时这样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前途充满着幻想,虽愁却不消沉,体现了作者诗歌俊爽的风格。
10、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齐诵全诗。
11、古诗还可以配乐唱,根据诗的情感选用合适的音乐播放《水调歌头》伴奏。
四、品艺术美
这首诗有动静的映衬,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城郭的映衬,“千里”是空间上的拓展,“南朝”是时间上的追溯,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借古讽今。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气势恢宏的江南春画卷,给人立体的艺术享受。
五、课外延伸
江南春课件(篇9)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宋]朱熹[清]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江南春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4、齐读古诗。(那只聪明的河豚看到了春天像个花园,听到了春风正在悄悄地吹,那么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怎么来读呢?)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要画这些景物呢?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3、师导入:昨天我们刚学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本牧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 酒旗风
江南春 烟雨中 美
过去 多少诗
江南春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导诗
1.师: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师: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杜牧写的《江南春》(板书课题);
3.读题
师: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江南的春天
师: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
小结学法:理解诗题,能帮助我们知道诗的主要内容(板书: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
师:自古美景出江南,那一山一水,一楼一桥,都似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自由朗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好了自己借助注释去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2.交流反馈
①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描情画景,字字千斤,咱们可得读准了。你来试试(抽生1),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有意见请举手。
抽生2抽生3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怎样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呢?
(抽生交流节奏并出示标有节奏的幻灯片)
③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抽生读
师范读
(配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师)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正美!那么,杜牧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江南呢?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圈在古诗中)
2.交流(拿学生的课文纸反馈)
预设1.学生没有圈出“绿”和“红”,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老师哦
预设2.你为什么要圈出“绿”和“红”?
3.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这些景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①比如:(出示课件)千里莺啼绿映红
引导“莺”想画面:
可从听觉、视觉、其他动物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②分四人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要求:1.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2.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画面机动增减
3商量出最满意的画面让组里写字高手写在卡片上,完成了贴到黑板上。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贴的画面已被其他组贴了,那你就不能贴了,只能另想其他画面,时间规定3分钟。
4.看黑板上贴的画面,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5.采访小诗人,诗人来到你这,看到了什么?
生答;来到你这,又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美景?
理解“千里”。这“千里”是指“一千里”吗?虚指
6.播放视频画面
感受江南美景
7.学生看画面读古诗
整个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看着这样的春景,你的内心是?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感受
见到如此美景,诗人也是忍不住想要赞美一番(板书:赞美)
配乐齐读
8.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板书:想画面)
四、品读感悟诗情
由小结“画面”引入
这么多的画面,怎么三四句(大组)的画面这么少呢?
请生交流,形成两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景物写得这么少?写法怎么变了?
二是晴天怎么变成雨天了呢?
三是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我们要先来了解诗人。
3.(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被称为“小杜”。)
4.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在他眼中,江南除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寺庙,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5.(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八十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借助这些资料(板书:借助资料)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板书: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的思想感情)。
7.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8.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9.(师)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他的情隐含在烟雨中,这请抒发的非常含蓄、间接
五、总结背诵:
1、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那份浪漫的希冀,与作者再一次徜徉于千里江南万般情思中吧。
江南春课件(篇12)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3.为课后生字扩词。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示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及画面给我们所描述和描绘的美景,在联想及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古诗两首:春江晓景、江南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春课件(篇13)
《江南春》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是一幅广阔的画卷。我们可以教案中展现它的优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
景。
2、
3、请学生说。(2—3名学生)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1、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2)课件演示出示“旗”,生说说注意的地方,演示笔顺,师范写,生描红。 师:生字我们会写了,字音我们也读准确了。配上音乐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读,进行比较,评价,读得不好的再读。【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轻重、延长、停顿)】
(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再读要求: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动笔写一写、记一记)【结合课文插图】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
江南春课件(篇14)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江南春(杜牧)
莺啼绿映红(写景)
村郭酒旗风
南朝寺(抒情)
楼台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余心乐
最新江南春课件(精品15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如果您对“江南春课件”还存在疑问不妨阅读我们推荐的这篇文章,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法为您带来帮助!
江南春课件 篇1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同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牧童》并介绍作者:吕岩,是唐代人。相传就是八
/ 6
仙中的“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读诗句---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多媒体出示古诗配乐朗诵,并出示古诗的节奏“223式”,要求学生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全诗节奏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带着问题读诗,多媒体出示问题:(1)这是一个()的牧童?
(2)我们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是在怎么样的情景下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老师给予不同的回答进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
三、明诗意——交流学习
1.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
教师提示:抓住“铺、横野、六七里,卧月明”理解诗意,品味
/ 6
“弄”,感受情趣。
2.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横野: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教师具体预设情景讲解“弄”的含义:
情景预设: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又把笛子拿在手中把玩着。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自在的心情。)
3.讨论本首诗的诗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5.全班齐读此诗。
四、悟诗情--交流探究:
/ 6
1.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师适时出示图片,感悟诗中情。
多媒体出示《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师预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下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情朗读,当堂背诵古诗。
五、延伸迁移,升华情感
1.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交流)
2.出示杜牧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六、总结全诗
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背这
/ 6
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板书:
教学反思:《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我校“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按“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有节奏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
/ 6
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6
江南春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江南春课件 篇3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江南春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4、齐读古诗。(那只聪明的河豚看到了春天像个花园,听到了春风正在悄悄地吹,那么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怎么来读呢?)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要画这些景物呢?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3、师导入:昨天我们刚学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本牧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 酒旗风
江南春 烟雨中 美
过去 多少诗
江南春课件 篇5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6.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教学目标 :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诗《江南春》,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江南春课件 篇6
《江南春》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发生在哪一个季节里》(春季),今天我们药剂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去领略一下江南的春天美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2、学生读《江南春》
3、教师读诗。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故事的不同(学生交流)
4、小结:
A、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介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2、2、2、1(板书)这样来停。
B、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5、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黄莺、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佛教寺院、雨、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
江南春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边读边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
2、自主学习(7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关注学困生的理解情况。
3、合作探究(11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4、展示交流(20分钟):
①学生说出诗的题目意思及对作者的了解,其他学生补充。
②让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意思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出示ppt并点拨。
①巩固:学生6分钟内自主完成个别字词的理解,学生点评,教师针对问题指导。
②检测:学生6分钟完成《练习册》10页4、5题,组长检查点评。③拓展: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课间交流,教师点拨。
六、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孩子来说,理解不太容易,教师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感知古诗的画面美,并能把我作者的思想感情。
江南春课件 篇8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下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我曾经读了一点日本的教育,居安思危一直是日本人的一种素质,中日对比,我们缺少的就是居安思危。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芦苇之路还是要走的。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老师引导学习最好别让学生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江南春课件 篇10
一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我指着板书期待着。
我依次请了高莹、蒋诚读了以下,然后请同学们齐读。
接着我问: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江南。徐凯的插嘴让大家一笑。我又指了另一个同学来回答。
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我以强调的方式肯定了他。于是又请。
我想到了江南的美景。一个女生说道。
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成成说。
我期待。
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蒋诚:江南的小菜。
蒋雨雯:忆江南。
我请他们背,结果大家结结巴巴的。这时,蒋雨雯说音乐书上有的,这样学生很快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书上,有手快了已经拿出书来在找了,李淑华首先举起手,我请她读了一遍。此时大家都已经找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给起了个头,大家读了起来。结果同学们将最后的能不忆江南的忆江南又读了两遍,他们当做在唱歌了。我稍作提醒,就转入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同样也是唐代的诗人(生说杜牧)他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给读正确读流利了。
生开始读。
■二
一分钟后,我指挥,生停读。
第一个起来读的是蒋昀廷,她读得好,大家鼓掌了。但是细细一听,发现她将烟雨的烟读成了音。我没有及时指出来,是因为自己不够用心。接着是徐凯读,他将郭读错了,我请大家读一遍,并指出这是《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姓郭的,叫郭靖!这个名字里是指姓,在诗句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山郭的郭就不是姓了。
是靠山的城墙。副班长说。
这里,山是靠山的意思,郭是城墙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靠山的城墙。我作了一个简单的明示!
接着我和大家一起念了两遍这个生字。下面我又请黄达愿来读,其实我实在检查他的学习。果然读得不准确,也不流利。掌声,这掌声是一种鼓励,也是同学们的一种友好的习惯。我请他再读一遍,并帮助他,然后又请了两位后进生读。[
我指着旗问孩子知道怎么读吗?他们当然能读。
我突然叫起来一个同学,问他知道我叫他们干什么吗?
他说不知道。
不知道,依然举手,说明你很自信,是吗?
那家伙点点头,要知道他平时极少举手的。
你怎么把这个字给记住?
把日期的期右边的月改成左边的方。
有学生说错。
达愿指着窗外的旗杆上的国旗说,看看那个就知道了。
马上有人反对:看那个只能知道旗帜的样子,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写这个字?
又一人方法不对。
接着又一高人出现:旗帜是方方正正的,所以用方字旁
我这时总结:其实这个字分三部分来记忆,第一部分是方字旁,第二部分是撇横,第三部分是其。我们来看,方这个偏旁表示意思,那么其表示的是读音。是的,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大家在记忆一下。
现在跟着我来写写看。
■三
我看读准已经可以了,于是转向理解诗歌的意思:咱们听好,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是很丰富的,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四分钟后,我说: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徐凯: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有人有意见: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他显然是读课外资料中的解释。
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我在启示点什么。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是这么多,是虚张。比如过江千尺浪,千尺其实没有千尺。
师:虚张?虚张声势?
生: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过江千尺浪这里的数字是夸张,在今天学的这首诗里不是实际的数字,但没有夸张。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一生低声说:一个朝代。
我请他再高声说,并进一步指出:南朝是一个朝代。
我追问是什么朝代,他当然答不上来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我出示了一段资料:
[资料]
从公元4xx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示意继续说自己理解的。
陈晓晓: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
生说不上来,我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江南他们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师:解释哪个?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城什么地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王成成说烟雨中的意思是没有了,可是我看到过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
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
说法不一,我说: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四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
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插话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要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理解的吗?
有生不理解莺,但是一会儿那家伙就知道了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
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
有生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我这样说后,又追问了一个问题,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写出来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五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几分钟后我请了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另一生略。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853),而南朝(420-589),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那个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他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都特别相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xx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不是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恩,修建寺院希望佛主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请大家下课后写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一首诗。
生背。
下课!
江南春课件 篇11
杜牧《江南春绝句》教案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 “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郭 :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
《江南春绝句》练习题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本诗的作者是 ,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 ,以区别于李白和杜甫的 。著有《 》
2、绝句是唐诗的一种主要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是:
3、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
4、写出两句唐代诗人写江南春天美景的诗句。
5、用散文性的语言描写前两句,体会江南的美丽春景。
答案:
1、杜牧、“小李杜”、“大李杜”《樊川文集》
2、每首诗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一般是一三四句押韵。
3、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5、千里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叫,到处是绿叶映衬红花,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酒帘迎风招展。
《江南春绝句》赏析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江南春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并能理解运用
3 、在朗读中感受江南美丽春景的同时感受作者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兴亡之感
教学重难点:
1 、带着想象诵读诗歌,体会江南春景
2 、领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2 )解题《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你觉得江南的春天,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美!)
( 2 )带着自己的感受吟诵诗歌。
( 3 )指导朗读。七言绝句应该怎样断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 1 )一看:朗读诗歌,你看到了什么?(绿叶衬着红花,绿水环绕的村庄,背靠青山,酒家的旗子在春风中微微摆动。放眼望去,南朝建立的寺庙,在烟雨迷蒙之中若隐若现。)
千里:与“十里”作比较。
四百八十:概数,说明很多。
( 2 )二听:莺啼、人声
( 3 )三闻:花香、酒香
( 4 )四想:江南的春天真美。
总结: 在诗人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妙。可看、可听、可闻、可想。那我们就一边读一边看,一边读一边听,一边读一边闻,一边读一边想吧。
过渡:在如此美妙的江南美景面前,我们感到的仅仅是美,仅仅是无限的遐想。但是我们的是诗人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四、拓展延伸、
( 1 )介绍写作背景
( 2 )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总结
江南春课件 篇13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3.为课后生字扩词。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示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及画面给我们所描述和描绘的美景,在联想及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古诗两首:春江晓景、江南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春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江南春课件 篇15
《诚信是金》教学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话题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探讨之前,我们先来共同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课件《渡难关》】
师: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二)古今、中外对照,正反对比,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1、演一演,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丢掉了诚信的那位年轻人接下来的故事。现在,丢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带着剩下的6个背包,来到了一个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负责招聘的某单位主管,你想不想让他成为你公司的一员?请你考虑一下,也可以和你周围其他负责招聘的主管商量一下。
生:我在人才招聘市场处处碰壁又后悔又难过,失去了诚信,我寸步难行。
师: 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以诚信非常重要,非常宝贵,就像金子一样。今天老师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就是(板书)
“诚信是金”。
师: 这位年轻人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人无信不立” 【课件】同学们,你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诚信是人格的根本,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就像刚才故事中的年轻人,他失去了诚信其他优越的条件毫无用武之地,最终无法立足于社会,此所谓人无信不立。
3、听一听,古今中外诚信故事,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就流传着《曾子杀猪》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小结: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而代代传承下来的诚信,不仅仅影响他的孩子子,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2009年末和2010年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看短片
4、看一看:《信义兄弟 生死送薪》
师:是的,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们有必要把诚信高高举起,让人人都能看见,并被她的温暖光芒吸引。诚信,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朴实无华的诚信!它发自内心,惠及他人,利于国家。
(三)深化导行,与诚信同行,实现自我提升。
1、议一议,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诚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可是,事与愿违,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许多不诚不信的事情。请大家看屏幕
2、反思自己的言行,填写诚信卡。
同学们刚才听到不守诚信的事情个个义愤填膺,接下来,请大家平静下来,回想一下自己身上的诚信是否一直跟着你们呢?有没有它曾悄悄离开的时候?(静思)
师:相信反思过后的你们今后一定会牢牢抓住身上的诚信,让它时时刻刻与你相伴。请大家在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诚信座右铭。可以是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也可以是一句发自你内心的誓言。(生写)哪位同学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
当你们在诚信的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别忘了看这张卡片。
3、采摘诚信果: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棵一棵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生命之树,现在让我们捧着诚实守信的心一起摘取诚信树上那诱人的果实吧。
从同学们那洋溢着笑容的脸上老师知道了你们已经品尝到了诚信果的甘甜,(四)总结提升。
诚信宣誓: 请同学们起立,跟老师一起大声为诚信宣誓。
六、板书设计:
人
无
诚
信 是 金
不
立
化石课件精品9篇
以下是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化石课件”。在老师上课之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现在正是该准备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展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如果您在阅读本文时获得了一些教益,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化石课件【篇1】
《化石吟》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现在通常叫做矛尾鱼。
但是真糟糕,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怪鱼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保存下来。可是结果呢,只留下一张皮,一个头颅,还有几块零碎的骨头。
化石课件【篇2】
《化石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化石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或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探究,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导语)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板题,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藏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猛犸( )
(2)根据释义说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称赞而且佩服。( ) ②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③(草木)青翠茂盛。( )④奇异而虚幻。( )
(3)回忆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 )的神话 ( )的真理 ( )的骸骨
( )的密码 ( )的魔法师 ( )的雕刻家
2.听朗读录音,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听了录音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仿照录音学读课文。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小组合作完成:诗中的哪几节是诗人对化石的吟咏?分别吟咏了哪些方面(即化石说了哪些话)?
(2)诗的第2节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口答)
(3)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展开想象具体描述。
四、品味、积累(任选一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做好积累)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研读诗文,你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或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提出来,共同分享。
五、课堂练习 分组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或卡片办一期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化石吟
发问、引发联想----抒写遐想、吟咏化石---强调深化、回应发问
化石课件【篇4】
教材简说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明白了吗?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
悉 鳞 肉 稀
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汇报:银杏树 大熊猫 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 ) 一条条( ) 一棵棵( ) 一只只( )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 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2.6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 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 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 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
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
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20年。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见。
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五、演读课文: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欣赏:)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课外延伸:
1、请你写一写:仿写一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请你查一查
化石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以科学为题材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本诗,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一)、屏幕展示化石图片,进行欣赏。
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相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提出朗读要求:
这首诗歌,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感受诗歌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诗歌中的节奏韵律之美。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给红色字注音:
huàn hái guǒ cōng lóng 奇幻 骸骨 裹藏 葱茏 yōu yǎ qiǎo dàng 幽雅 悄然 档案
(二)、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小组练习朗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出示诗歌的范读)
(三)、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三、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诗的第
1、2小节,用连续的问句开头,妙在何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4、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5、第六节的最后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6、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五、开动脑筋,积极发言。
面对复原的恐龙和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六、课外拓深
挑战思维极限,科学猜想:人类会进化成什么?
化石课件【篇6】
《化石吟》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写出了作者非常的热爱化石。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启下。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这首诗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当然,语文教师对于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备课时找一些资料,也可以请生物教师帮忙。
对于诗中某些字词的含义不必细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词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化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化”和“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3、初步了解古生物知识,感悟银杏树的珍贵、独特和寿命长,能形象、生动地向别人介绍银杏树。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能体会银杏树的珍贵,叶子的独特和名为公孙树的理由。
教学难点:
能结合书本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银杏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这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想吗?你们瞧,这就是上海的古生物博物馆,咱们进去看看吧!(课件播放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始祖鸟化石)
2、谁能说说刚才你看到的这些古生物都能够称为什么呢?刚才我们看到的都叫“化石”。板书“化石”。
3、明白什么是化石吗?不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句话向我们传达了有关化石的信息,赶紧打开课文读一读。
找到了吗?指名回答并课件出示“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你明白化石是怎样样的呀?(很久很久以前的、动物和植物变成的。)
小结:是呀,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就是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活到此刻,它们就成了特殊的化石,科学家称之为“活化石”板书“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呢?咱们赶紧打开书本来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了。(生读师巡视)
2、指名回答并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3、小朋友真了不起,第一次读课文就能把最重要的信息给整理出来。
那课文里的生字词能读好吗?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重点正音“珍”(前鼻音)“熟悉、核桃”的轻声(直接告诉学生熟悉也要读轻声)
“孙”字的平舌音。
立刻自己再读一读
4、去掉拼音后你还会读吗?(开火车读)书上说什么很“稀有”?(中华鲟)明白什么是稀有吗?(稀少,少见)是呀,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数量都不多,中华鲟就更少了,据资料介绍,中华鲟是我国独有的珍稀鱼种,目前仅剩五百尾左右,所以它成了——稀有鱼种了,因而十分——珍贵。
三、整体感知
1、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你再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让生读。
2、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就能够称为活化石呢?你能不能在相关自然段里找到依据呢?(拿笔划一划,巡视)
3、交流:咱们来交流一下指名回答并出示:“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为什么你找了这一句呀?(年代久远,十分珍贵)
四、朗读感悟银杏树
1、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进最熟悉的活化石——银杏树吧。(点击画面,请你们再读读这个句子,除了能明白银杏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自己读一读。)随机
(1)白果树对我们长兴人来说,银杏是最熟悉但是了,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它还叫白果树吗?(因为它的果子就叫白果)
(2)十分珍贵几亿年前的树种为什么就珍贵了呢?师补充银杏树资料:在三亿多年前,银杏类植物几乎分布于全世界,之后由于地球的气温发生了变化,距今3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大部分植物都遭到了灭顶之灾,而银杏凭着顽强的适应潜力生存了下来。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因而显得弥足珍贵,看到这样珍贵的树种,你们想不想赞一赞它啊,那就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吧!(指名读,读得不好的话,就引:有点珍贵,还不是十分珍贵,再读。)科学家透过银杏树明白许多以前地球上发生的事,银杏树很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所以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我们一齐来赞美一下这珍贵的银杏吧!(齐读)
2、咱们再到课文第二自然段里读读,你还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3、交流
(1)叶子很独特
(银杏树的叶子很容易辨认)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读一读吗?读句子。
那老师立刻来考考你,我那里有一大堆的树叶,你能找出哪一片是银杏树的叶子吗?课件出示各种叶子,生说
出示:“银杏树的样貌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银杏树的叶子真是与众不同呀!(指名读)
小朋友,你们看,春天,银杏树枝头冒出了嫩绿的小叶子,夏天,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坐在银杏树下读书,一阵风吹过,千万把小扇子就为我们带来了习习凉风。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多个性的美呀,(课件出示画面,慢慢展现,慢慢说,语言柔美)
再出示句子,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指名读并评价)能够两到三个。
(2)长得慢(你还从哪句话里获得什么信息?)
出示:“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一棵银杏树,一向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假如先说“公孙树”,就问一句为什么呀?
哦,如过你此刻种下一棵银杏树,你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它的果子啊?(等我当上爷爷)你呢?(等我当上奶奶)是呀,一棵你小时候种下的银杏树,要等到你七老八十岁的时候才能吃,银杏树长得真是(慢极了)难怪我们叫它“公孙树”(齐读)多搞笑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名读,点评:我听出来了,个性的有意思。再指名读,点评:是呀,长得可真够慢的。据学生的朗读适时点评。)
这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我们长兴自己的“公孙树”,你们看,这是我们长兴县水口风景区中寿圣寺内的两株千年银杏王,老树王虽经历世间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可见,银杏树的寿命可长了。也许就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曾在这棵银杏树下品尝美味的果子呢,咱们一齐再来读读这句话,记住这长得极慢的,长寿的银杏树吧。
小朋友(指板书)刚才,我们透过朗读,明白了银杏树十分珍贵,它的叶子很独特,容易辨认,银杏树长得极慢,又被称为公孙树。咱们再一齐来把这段课文读一读。(齐读)
4、说来,我们实验小学和银杏还有着个性的感情呢。银杏叶是我们学校的标志,因为银杏有着许多的独特之处。(资料简介,读)银杏树浑身是宝。它的木质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银杏果能够做药用,能够治疗气喘病和肺病。它的叶子是一种很好的农药,能防治害虫。如果你用银杏树的叶子做书签,能够驱除书中的蛀虫,正因为如此,所以银杏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简单说说了解到什么。你还有其他补充吗?
五、指导写字:化、孙
1、生齐读两个字,并仔细观察在写这两个字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点什么
强调“化”字的笔顺,“孙”字左边的横边为提。
化石课件【篇8】
【课前透视】
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
二、朗读
1、指名读。
2、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三、识字
1、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四、写字
1、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二、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三、熟读
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样的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四、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五、写字
1、出示“历 史 灭 克”四个字,认读,组词。组内交流:这四个字的笔顺及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书写时竖撇要先坚后撇。
3、学生边观察边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指出。
4、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六、练习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七、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八、拓展
1、向你的其它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2、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
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搜集古生物资料,进行动植物手抄报比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叫化石。
相关链接:
银杏树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拨、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银杏树的果实--白果,品味甘美,医食俱佳。经过加工之后,可以制成色泽鲜艳,气味浓郁,香甜可口的各种风味饮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银杏的根、叶、皮也含多种药物成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大熊猫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化石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
2.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种活化石?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将扩大数学挂图与课文段落相配合。
二、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历、史、化
3.认识并记住字形。
(l)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重点指导:代不要写成“伐”,植右边有三横。
4.指导写字。
(l)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人。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2.这篇课文讲述了哪几样活化石?
二、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看挂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
(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
3.自学第3自然段。
(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挂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
(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学习第5自然段。
(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挂图,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
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33 活化石
银杏树——(几亿年)
保护古生物 大熊猫——(有祖先)
中华鲟——(一亿多年)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我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课后再揣摩,对我的启迪很大。
《活化石》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首先在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
下面我让学生带着“银杏树有几个名字?为什么?”“银杏树的样子是什么样的?用划出。这两个问题用默读的形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因为它的果实的壳是白的,也是我们潮汕人常见的、喜欢吃的“白果”。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公孙树”。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名字的由来,由此知道银杏树长得很慢的特点。
在学习描写银杏树的样子的句子时,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并且学习量词“一片片”。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科学家认为银杏树是活化石?”学生从课文中相关的词中找到答案。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因此,我再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形式学习。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量、适度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整体感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成,在宽愉的环境中学习,在成功中愉快。
桃花的课件(精品9篇)
桃花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在滚滚春潮之后,我们迎来的是《三月桃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悟情
3、汇报交流: “水声如音乐”——
(生汇报表示声音的段落和词语。
(指名反复读。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应和”、“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
(指导朗读。
(师指导朗读:
a、你觉得“呵,河流醒来了!”应怎么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出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b、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波纹,被作者比喻成了“樱花”、“酒窝”:孩子们,想一想一千朵樱花就是_一朵朵浪花___,那一万个小酒窝就是一个个波纹、一张张笑脸啊!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读出你的惊奇、兴奋、激动。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1———4自然段。
(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引读第三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4、继续汇报交流:
水清如明镜——
(
(指导朗读: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范读,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是啊!三月桃花水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想象一下,它还看见了什么?
过渡: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还有谁想赞美它?指生配乐朗读
(5)全班齐读7—9自然段。
(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说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孩子们,还记得气势磅礴的二月《春潮》吗?让我们一起朗读《春潮》第3自然段,再次感受春潮不可抗拒的威力。
6、全班配乐朗读。
三、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我们沉醉的感受。
四、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轻柔之美
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
桃花的课件(篇2)
【文本透视】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融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设计理念】
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为需要而学,教师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教。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
实实在在,想象出最美的画面;简简单单,诵读出最真的情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
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引导学生从“轻柔的弦、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激情小结
桃花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月桃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领悟春天的水声和水清之美。
态度、价值观: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之美,并能将想象内容有机呈现。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领略春天
1.欣赏图片,领略春天的美景2.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载歌载舞绚丽催促皱纹春意盎然应和流淌
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大雁一路﹍﹍﹍,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的河水,荡漾着﹍﹍﹍。﹍﹍﹍的朝霞﹍﹍﹍着机器的鸣响,好像在﹍﹍﹍人们赶快播种。出行的人们背负着行囊,走向﹍﹍﹍的南北东西,走进浮光跃金的大千世界,播种自己心底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天
1.播放视频资料《三月桃花水》 2.指名发言谈感受
二、小组合作,感悟春天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2.思考:这两句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哪两方面?3.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声之美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1)白板出示合作要求:
①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桃花水的美。
②三月的桃花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集体评议(4)感情朗读指导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①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词语。 ②请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③想象:它还看见了什么?
(感情朗读指导(
它看见;它看见……
三、发挥想象,描绘春天
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白板资源自己动手描绘春天,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配乐朗读,赞美春天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印度谚语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垂柳……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象的话语说给同学听。
3.背诵描写三月桃花水声音或光芒的段落。
桃花的课件(篇4)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桃花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文章中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积累文中描写树的词,并尝试用文中的词,自己的词来赞美桃花心木。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你最喜欢的书?
2、你最喜欢的作家?
老师喜欢的作家也挺多,在现代作家中,台湾作家林清玄就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如此说来,林清玄也可以算是老师非常心仪的一位朋友,今天,我要把这位朋友真诚地介绍给大家,并将他的一篇散文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愿意吗?(真好,有了好东西,能有人与自己分享,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散文的题目是──《桃花心木》。看老师写完题目,心里面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桃花心木
1、好,听老师来读课文,到文章中去找答案,并把能解答问题的有关词句划下来。
2、现在明白什么是桃花心木了吗?简单点说,一个字,桃花心木是──树,怎样的树?
3、真棒,能马上用文中的词(句)来形容文中的事物。
4、文章中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主要有两处,咱们一起来读读。
5、这是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我们来说说,你最欣赏它哪个特点?
6、谁能读出桃花心木的这些特点?谁先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7、就这样,读着读着,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与想法?你真希望怎样?
8、说得真好!刚才,我们是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桃花心木,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词来(如刚才那些描述自己感受的词来形容桃花心木吗?)
(真好!会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文中的事物,说明你读懂了,而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文中的事物,则说明你对文章内容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是名贵的木材。)
9、看,这就是桃花心木(看图),让我们漫步在这桃花心木的林荫道中,把这美丽的桃花心木记在心中──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种树人
1、看到这些美丽的树,你心里还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是一个怎样的人种出了这么美丽的树?
2、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细细地去读课文,再看看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用来形容种树人。
⑴ 个子很高。
⑵ 奇怪的人。
(种树苗的人三个不一定:浇水时隔的天数不一定,浇水的时间不一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反正就是不确定。)
⑶ 做事从从容容的人。
什么叫从从容容?(保留学生的回答)从从容容的反意词在这里可以有哪些?
⑷ 读到这儿是不是又有疑问了?种树人为什么能这么从从容容?
⑸ 交流,引出文章的12、13自然段。
⑹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13自然段。看看,这两段话分别是从哪两方面来说理的。
⑺ 发现了吗?12自然段是人正面来说,而13自然段则从反而来讲,这样一正一反就把道理说得深入人心了!如果让你在这两段中挑选一句话来概括种树人的这一番意思,你会选哪一句呢?──齐读: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四、再现结尾,写下心语
1、在种树人独特的照顾下,现在,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又是一年春来到,昨夜春雨潇潇,窗外传来沙沙的响声,那分明是桃花心木的诉说,它在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交流。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树而及人,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出示14自然段中的一段话,齐读。)
老师相信,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对这番话有更深的感触,而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常想想这句话,又能使我们充满力量!
4、看,林清玄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思考,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哲理,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总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桃花的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 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师生共对对子。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
桃花的课件(篇7)
一、活动目标:
1、课前通过《激情燃烧桃花海》活动,让学生了解,各个桃花观赏点地理位置,能用简练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们。
2、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懂得桃花朵朵开的背后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4、把自己理想与为家乡做贡献的榜样结合起来,树立爱家乡,长大以后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个个桃花观赏点的景色特点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2、教师准备,学生看不到的补充资料。将学生的资料进行整合。
1、 4月的平谷,草长莺飞,春暖花开,22万亩桃花争奇斗艳,云蒸霞蔚,绵延百里。咱班同学在4月十九、二十号两天也走进了桃花海,加入到激情燃放桃花海活动中。
2、生按电子地图,分别介绍观赏地点。并介绍相关的景区。
包括(小峪子村万亩桃花海亲近桃花、(车子向大华山镇小峪子村南驶去,这“桃花源”深处有更迷人的风景。沐浴着阵阵桃风,翩然坠入万亩“桃花海”。站在桃花海赏花区的观景台上,放眼俯视,你才觉得刚才看到的桃花果然只是一道小小的“开胃菜”。因为刚才都是在和桃树等高的地面平视,看到的只是有限的一株株的桃树和桃花。而欣赏桃花站在高处才最妙,一下子有了波澜壮阔的感觉,甚至可以感受到微风中层层桃花海浪袭来,难怪这里叫做“桃花海”呢。看着看着,慢慢地觉得好像自己已经被卷进这波涛汹涌的桃花海了,周围全是桃花,似乎都可以听见桃花的呼吸,吸纳着天地之灵气,吐露着芬芳。
小金山登高远眺桃花、(位于大华山镇前北宫村南的小金山,在静怡的眼里,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耸立于万亩桃花海中十分富有灵性的“小岛”。峰顶建有观景亭,是平谷花海全景最佳观赏处之一。站在山顶放眼望去,皆是热闹的花海。喜欢摄影的静怡最中意的桃花观赏区就是这里,因为这里的高度比“桃花源”、“桃花海”观景台的位置都高得多,最能尽兴地欣赏到那铺天盖地的桃海,当然更能拍出满意的片子了。)
穿越百里桃花走廊观赏桃花,
挂甲峪新农村赏桃花,
泉水峪喝泉水赏桃花,
小结:
难怪平谷区宣传部副部长沈大军表示,只要走进平谷的山水间,无论是在那里,百里桃花总与游人相伴;漫步在田埂小径间,徜徉于花海之中,游客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将充分体会到与桃花亲密接触的快乐。
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桃花节上,还有哪些事物象桃花一样热闹?
一天 一家接待游客人数 一家约收入 华山地区共有农家院数 总收入
过渡:以上是我们能看到的桃花节带来的直接好处。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还有什么好处吗?
过渡:到那时,我们就能自豪的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美丽的家乡。
今年的桃花,因北京奥运气氛的日益浓烈而更加娇艳美丽。
为了迎奥运,今年平谷区实施了“四十万人齐参与,文明整洁迎奥运”的行动,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多项迎奥运活动。呈现在各位游人面前的是美丽的桃花海,优美的环境。置身其中,不禁想到很多人,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的桃园默默地奉献着,为家乡的建设做着自己的努力。
小小桃花能读懂人的语言,他此时会将微笑送给谁?
写一写,结合自己的理想将此时的桃花笑脸送给你觉得和桃花一样美的人,让他传达你深深的敬意。
估计:农民、教师、修路的人、捐资助学的人、科技人员。。。。。。
每颗桃树多有开花的心,只要它聚集足够的能量,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就像我们的家乡,有了各行各业建设者,万亩桃园就会浩气长存;就像同学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不断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
[桃花朵朵开教学设计]
桃花的课件(篇8)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的课件(篇9)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习作本上。
尊严的课件(精品9篇)
尊严的课件(篇1)
王海英老师的《尊严》一课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王海英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利用课件来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出自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多次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让学生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一个像哈默一样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又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人。特别是在细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年轻人哈默的尊严。如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学得很认真。
第二、王海英老师能够抓住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重点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很好。
然而,金无完赤,人无完人,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不足,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学生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应加以指导,对中心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不够,语言积累有待到位。
尊严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点
1、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富翁”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是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好,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挨饿也不愿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难度。因此,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和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圣先贤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尊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尊严有关的文章。
2、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相机指导 “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3、你对课题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的尊严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2、交流:本文讲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事。 板书:哈默,杰克逊
三、 细读“尊严”语 ,体会“尊严”味
1、刚才同学说哈默是例外,课文中哪里提到?找出来。读第2段第一句 。
2、课文说哈默跟谁比是例外? 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 出示:面呈菜色 脸色苍白 疲惫不堪 骨瘦如柴 狼吞虎咽 “面呈菜色”说明脸色怎么样?“疲惫不堪”,理解 “堪”什么意思? “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什么意思?吃得很猛。吃得很快。 指导学生读句子。
3、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体会。
让学生读读画出的有关句子:
描写年轻人的外貌的句子: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
4、谁来读读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指名读)
①谈体会:你从这句话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② “骨瘦如柴”是什么意思?
③投影:“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指名说说)
5、然而,他有没有选择这些?他选择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①指导朗读:“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②当年轻人听到没有活儿做时,他表现怎样?(指名说):“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理解:
a、“顿时灰暗”是什么意思?
b、他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起来?
6、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指导朗读。
从这两人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7、最后,年轻人有没有吃上这些食物?
①理解“狼吞虎咽”。
②这一动作说明了什么?
8、师述:由于年轻人的这种高尚的品格得到了杰克逊的尊重和赞赏。板书:尊重、赞赏。
①、杰克逊是怎样赞赏这个年轻人?
②、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投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哈默用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尊严就是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物质财富,但是不能没有精神上的财富。一个人有了尊严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尊严就会强大起来。
五、板书设计
尊严
杰克逊 年轻人
↗用劳动获取食物
↘先劳动再吃食物
尊重 赞赏
六、教学反思
尊严的课件(篇3)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
本课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矩,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共同的准则(规矩),并且要懂规矩、守规矩,近而把知识引伸到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们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本课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知识上的认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3.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本节是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起始课,又是法律基础知识和作用的引领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懂得学法、用法、护法的重要性,对于以后几个课时的学习做铺垫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影响。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种种不良诱惑和非法侵害,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偏差。
2.学生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生活经验等;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以及上网查找与本课相联系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规矩”、“纪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课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课外的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本课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规矩”法律”的片面性理解,使用多媒体,利于学生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脉络,便于增强直观教学,具有兴趣浓、容量大、负担轻、效果佳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班班通网络条件,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多媒体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运用兴趣教学法,讨论法,通过事例进行归纳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并有针对性联系学生实际,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
尊严的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下面我主要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特色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主题编写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要有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本篇课文情感真挚,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多读多想,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因为学生几乎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多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教学共两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3、情感目标: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意相对而言有些困难。因此我把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例如:“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等等句子的体会。而我将教学难点定为,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回顾词语,导入新课;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细赏文本,感悟尊严;读写结合,练笔作业。下面,我将教学过程的四个本分加以详细说明:
(一) 回顾词语,导入新课。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
【设计意图】在第二课时分析文本之前,先回忆第一课时对于生字词的学习,这样既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帮助正确阅读;又可以再次强调难理解的词语,帮助理解文意。
(二) 初步阅读,成体感知。 问: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在掌握生字词之后,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三) 细赏文本,感悟尊严 。
1、出示难民的插图,说说年轻人作为逃难人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逃难的人“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的样子,以及相同点“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更能够体会到难民此时饥饿难耐的境况,同时也可以引入“外貌描写”的概念。
2、默读课文,找出对于年轻人动作、行动方面描写的语句,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来体现的。所以让学生找到“动作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该动作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指导人物写作中如何利用动作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默读课文,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体会对话的深刻含义,并且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找到三处“语言描写”,再与全班汇报交流。这样既培养了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分角色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体悟和理解。
4、合作探究:①年轻人为何执意先干完活儿才肯吃东西?
②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年轻人? ③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你如何去理解?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语言相对较好理解,所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感悟文章主题、升华文章情感的部分,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三个问题,三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感悟年轻人对“尊严”的坚持,自爱、自强、自尊的高尚品格;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还特别需要重点去强调“富翁”与“尊严”之间的联系,从而体悟尊严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5、你想对一无所有的难民哈默说些什么?你想对“石油大王”哈默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基于对课文中“尊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对一贫一富两种不同身份的哈默说出自己的感受,特别在不同境遇下对“尊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加深学生对尊严的体悟,更培养学生独立抒发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练笔作业 。
练笔题目:选取你熟悉的一个人,利用外貌、行动、语言描写,写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以读悟写,读写结合。通过学习课文中哈默的外貌、行动、语言方面的描写,自己尝试用此方式去塑造人物,及时对课文写法进行巩固和训练,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五、教学特色:
1、教放有度,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选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尊严”的深刻含义,并在体会文章主旨、升华情感的部分多加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读悟写,读写结合。
在学生自主体会文章塑造人物特点的方法的同时,及时加以训练,以小练笔的形式巩固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技巧,做到以读悟写,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略
六、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尊严》第二课时教学说课的全部内容。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上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今后去慢慢改进和提高,真诚地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我将虚心像您学习和请教,再次感谢您的倾听和指导,不胜感激!
尊严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尊严》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哲理性极强的文章。课文写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施舍的事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能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就可能拥有财富甚至一切。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感受哈默鲜明的人格魅力。
知识目标: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尊严》板书课题
2,提问:课文中讲的是谁有尊严的事
哈默是在怎样的状况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呢
3,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么 因此,课文中杰克逊大叔这样评价他:(投影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指名读, 齐读。
4,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二,研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想一想课文中表现哈默有尊严的是哪一部分,再看看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哈默有尊严的
2,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当中,动笔画出三次对话。读一读,想一想哈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汇报
(1)第一次对话: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大家看,这就是第一次对话部分。(投影出示第一次对话)谁来读一读 谁能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自尊)
指导读第一次对话
(2)第二次对话:
师:当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他做时,哈默怎样了
谁来读一读第二部分对话 (指名读)
师:谁能结合具体语句继续谈谈。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自强)
(投影出示"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用坚定的语气试着读一读。
(3)第三次对话:
师:善良的杰克逊大叔被哈默感动了,为了让他早点吃上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哈默接受了么 自由读第三次对话部分,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自爱)
(投影出示两个含有狼吞虎咽的句子。)
学生对比读。
师;哈默坚持在劳动之后才接受食物,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文章开头写和他一同逃难的人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师:同学们,这时,在你心目中,哈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师: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一个拥有尊严的人,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让我们带着对哈默先生的钦佩之情再读这三次对话。(男女生对读)
师:同学们,这时,在你心目中,哈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正是哈默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杰克逊大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当时一无所有的哈默,从中,你能看出杰克逊大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再次理解评价的话。
师:那你认为哈默后来真的成为富翁和他有尊严有关系么
师: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哈默拥有自尊,自强,自爱这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和格言,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师:学了这篇课文,听了我们身边有尊严的故事,还积累了这些格言,你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写下来。
指名读一读。
总结:让老师和你们都做一个象哈默那样有尊严的人,也要做一个象杰克逊大叔那样善良,注重人品的人。
尊严的课件(篇6)
一、说教材
课文尊严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哈默等一群逃难的人来到了沃尔逊小镇上,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仍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镇长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庄园,甚至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因为镇长杰克逊认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一句话:“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令我对哈默肃然起敬。一个在逃难途中仍保持自我尊严的人的确是个不寻常的人,他日后的成就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文中的镇长杰克逊同样令我关注,他是那么善解人意,把尊严留给了哈墨,同样也展示了自己的胸怀和慧眼。
本篇课文抓住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他非常自尊。
二、说学习目标
我班上的个别学生对尊严两字背后的含义不是很明白,对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很清楚。为此,我设计学生的学习目的是:
1、能读准生字“惫”、“堪”、“捶”、“僵”等,并能正确书写及运用。
2、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能通过角色转化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明白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确定为透过哈默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三、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尊严的名人名言,与家人交流各自对尊严的理解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开门见山地板书课题,请同学根据自己回家后的学习和交流谈谈什么是尊严。然后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课文围绕尊严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三块:1、逃难人狼吞虎咽地吃起好心的沃尔逊人送来的饭菜;2、哈默例外,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3、哈默留在了庄园里,二十年后成了石油大王。最后学习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和“惬意”。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入境导入,患难显本性
1、出示词语: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2、配上一副逃难人的画面,要求学生以逃难为主题说一段话,并用上这三个词语,然后再读读课文里是怎么形容这一群逃难人的。
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此时人饿极了,很少再顾及尊严。
二、读中体会,坚持显品质
1、过渡:在这一群逃难人里有一个人例外,他拒绝了送到他面前的食物,坚持要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
2、默读2到5小节,划出年轻人说的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出示年轻人说的3句话
⑴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⑵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⑶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要求学生关注这三句话中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包括语气(这从标点可以看出来),体会哈默的内心,体会哈默的品质。如果学生不能讲到位,我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以哈默的身份与我对话,从而突破重难点;
⑴ “年轻人,你为什么非得有活儿需要你做才肯吃东西?”
⑵“年轻人,你不吃东西能有力气干活儿吗?”
⑶“年轻人,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先把活儿做完才吃东西?”
这一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需要有自己的坚持,需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高尚的品质。
4、同桌分角色朗读2到5小节,在全班多组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大叔,如老师问朗读课文的同学:“杰克逊大叔,我看袄了你脸上惬意的笑,你觉得哈默做事怎么样?”或请其他同学来评:“你觉得杰克逊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能够结合文本来评价的同学要多表扬。
三、升华主题,尊严成就富翁
1、引读6、7小节
2、出示杰克逊说的话,要求学生谈谈你以前认为怎样的人是富翁,学了课文以后对富翁有什么新的认识。可以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是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创造财富,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完善板书:哈默用劳动换取食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在你我心中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尊严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的时候在一次逃难中,尽管极度的疲惫和饥饿,但他仍然坚持用劳动换取报酬,体现了个人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们以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篇课文是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具体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思想。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做到读写结合,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中升华情感,加强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这一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编者编排意图的揣摩,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语句阅读,并从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从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尊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从小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严的人和事,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进而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教学
3 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及收集的有关 “尊严”的故事、事例及名言、格言等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达到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阅读讨论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积极和同伴交流”的要求,结合阅读文本,我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杰克逊镇长会高度评价年轻人呢?”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读代讲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篇课文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我坚持以“读”为主,采取朗读、默读、浏览、合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感受文章的中心,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三、说学法
4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重在学语习文,追求得意又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同时,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阶段,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师为了不教”的目标。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等学习方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体现高校课堂的教学理念,我准备从以下面五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一)导入读题,回顾故事。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讲的是关于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知识衔接,也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 二)再读感知,浅探主题。
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年轻的哈默高度评价的句子,引导交流、质疑:为什么杰克逊大叔会如此评价他呢?再次熟悉课文内容,并直指主题。
(三)研读品析,感受主旨。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紧紧围绕“为什么杰克逊大叔会如此评价年轻的哈默呢?”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读、
5 画、悟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品读揣摩,用心体会,采取朗读、默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在前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交流的基础上,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揭示出“尊严”的双重意义。进而拓展升华,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师生交流有关尊严的名言、故事,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五)布置作业,深化主题。
针对四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读、写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被称为“微型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抓住重点词、句来突出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尊严的课件(篇8)
一、说教材
《尊严》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题目简单却耐人寻味,课文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二、说设计理念
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说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通过看图,谈体会理解并积累“惬意”及“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年轻人请求、坚定的语气,初步学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意相对而言有些困难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四、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揭题方案: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处。)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
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
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板书设计: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世界首富的故事。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xx
尊严的课件(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内容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课文。(课前)
1. 自己读课文,解决生字:包括、问别人等。
2. 把课文读熟。
3. 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导入 新课:你遇到过乞丐吗?你在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妇女,她的做法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为了他的尊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中等生)。纠正字音。绺、濡、履……
2.小结学生预习情况。
4. 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8段。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第一各乞丐原来希望从妇人那里得到什么?(钱或说施舍)
实际他得到了什么?(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他知道凭自己的力气可以挣到钱,用自己力气挣到的钱是有尊严的。)
联系课文理解:濡湿、慷慨施舍……
2.指名读9——13。
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双手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
联系课文理解不屑。
3.指名读14-19段。
夫人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人的好意?“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有两只手”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指导朗读:这篇课文中的任务性格各不相同,你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为了他的尊严
一只手的乞丐 凭自己的力气
妇人 不接受照顾
双手健全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