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语心说|八佾篇3.7:吃相

来源:二三娱乐
《吃相》----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初七 于自家作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礼,究竟是什么样的,今天可能很难以百分百地姿态去还原。

因为,文字所表述的,是有局限性的。射礼,当然有‘争’的部分……但孔子认为,只要彬彬有礼,那就是好的。‘争’,或许在某些场合,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话,在所难免。虽然‘争’,非君子所為,但不得不争,也要有:礼。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出自《礼记·檀弓下》)“杀人之中”,尚且有:礼,何况平时呢。礼,是人的标志。有礼,说明,你起码在形式上,是:人。但也仅是形式上,仅此而已。

君子無所争”这句话,实际上和《老子》的最后一句:“人之道為而不争。”是同根同源不是“殊途同归”同途同归。虽然不是一本书,但《论语》中孔子的想法,却有很多与老子的相同处。通点。

儒和禅也有通点

很奇妙。禅的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如果罢这个过程一步一步的“拆分”开那这个朝着人心’,朝着‘人性’,去前进的人那就是在修道

但是修道的人也分很多种……也有不参考儒,释,道各部经典内容的,也有学习其他的。那可能跟他们的经历,性格有关吧。

因为每个人的气质,是不同的。气质决定了大数

道理是这样的。气质决定了大数,故,这个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就是让禅门弟子们,找到:人(既:人性)。但是,禅门弟子……讲究的是“当”(拟声词),顿悟当一下成了。平时,可能就烧水、砍柴什么的……(禅宗追求的就是这个对心灵的暴击

理论上,这是可行的。禅宗,是这样的。儒的话,鄙人是学儒的。儒的话比较重视日常的学习和积累

讲究日积月累这是鄙人对儒学的愚见

儒学讲究:日积月累,因为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经典名作我们见性有很多的资料和书可看我们是有目的性的一步一步的有痕迹有谱系的如此稳步向前……一步一步的靠着’,揭开格挡在人性与感情之间的薄纱以至最终见性。但是,儒家并没有规定,说:这种‘法’,是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鄙人也不能算真正的儒家,鄙人顶多算是一个:利用逻辑写作的方法,借助儒家各部经典书籍,以及《金刚经》与《坛经》的基础,让逻辑写作的结果,为己所用,为己心境上的提高、提升做垫脚石,并最终见性的自由学者,或者说是:写作爱好者我只是罢这些书的句子道理拿来用

我罢这些书的句子,道理拿来用,并在写作的过程中,用心写,最终得出的结论、道理,对我提升心境有帮助的这么一个人,我是这样的。鄙人确实是靠在写作过程中依托儒家各部经典作为理论基础而最终凭藉写作之结果最终一步步见人。这种行为方式,其实就叫:修道。

所以,儒和道,也有:通点。

道理是一样的人之道為而不争:“君子無所争”,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老子说的:‘人’,实际上,是人(一个未经修炼的,普遍的自然人……)本来的样子见性以后的人。是一个已经明理的人,这样的人,确实也叫:人。

因为从老子的角度来说这才叫。既:明理、见性。

人应该是这样这是:人。孔子说的:“君子無所争”,而不说:人無所争,是因为确实有些人,还没达:‘人’(既:明理、见性)地标准,没达人地标准就还不像个人

虽然,他们跟‘人’(既:已经明理、见性后的人……)在表面上,可以一样,以及,因为当时的社会压力……在礼方面,也很像:‘人’(明理以后的人……)但他们未必有:仁。孔子用区分’(见性以后的人)和人……这是《论语》一书的主要发明。但有:仁的,也未必是君子。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出自《论语·宪问14.6》)“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有仁的,未必都是君子。退而求其次就看

1.

退而求其次就大家都保持就好了。最好的情况:有仁,有礼。

退而求其次:未知仁,或無仁,有礼。

最后只知道争。这是孔子,最不愿意看到的。孔子的底线,就:你最起码要有这是孔子的底线。

2.

最高标准,当然是:见性。通过修养,通过某种各不相同的:‘法’,包括,且不局限于个人的:写作法。以及,禅宗追逐的“当”法。顿悟法,渐悟法,总之,见性,是最好的。见性,又有:礼,那就很好了。表里如一的君子。

3.

但是,若在向内求时,或者在‘法’方面,在学方面,以及上述的某个环节中,有困难,达不到,那单纯的:礼,也行。仅有礼,“不知其仁也。”(出自《论语·公冶长5.8》)孔子身边,也有这样的弟子。

4.

但是,连礼都没有连起码在形式上的人都不复存在了那就很遗憾了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出自《礼记·檀弓下》)

“杀人之中”尚且有礼,所以,起码的吃相”,还是要有的。道理是这样的。

一样地。----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初七 于自家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