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次郎的夏天》: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在适当的爱中长大
1.
《菊次郎的夏天》这个电影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一遍我都很感动。虽然名字是《菊次郎的夏天》,但是我觉得名字是《正男找妈妈》,里面讲述了一个屌丝男帮一个小男孩找妈妈的过程。里面的主人公菊次郎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中年油腻男,他不仅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还欺软怕硬,去抢那弱小的钱。他的老婆看着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的正男很可伶,就让游手好闲的老公菊次郎送他去见日思夜想的妈妈。
你以为浪荡的菊次郎会好好地带正男去吗?不会。他一开始就把正男身上所有的钱给骗光了去赌博,然后没钱了就去让正男装可伶。可就是这么不靠谱的人,在帮正男找到妈妈后,他发现正男的妈妈早已改嫁,有了一个新的幸福的家庭,一个小男孩完全无法插足的家庭。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反应。
“唉呀,妈妈也不在这里,她可能去了很远的地方哪,我们继续去找吧!一定,一定会找到的!”
看着伤心要哭的正男,他几乎用威胁的方法骗来了一个天使之铃,说这是妈妈搬走以前留给他的,只要摇摇铃铛,天使就会出现保护他。正男一开始不相信地使劲摇了铃铛,天使却没有出现。可是男孩却没有放弃,他不停的摇着,在菊次郎的安慰下,正男相信他的妈妈会回来的。
接下来菊次郎和遇到的伙伴,不断地玩游戏逗正男开心。影片的最后,正男迎着盛夏的阳光笑得异常灿烂。他相信妈妈是爱他的,菊次郎是个很好的人,我知道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以后也会是个像阳光一样温暖的人。
2.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泪奔。其实菊次郎他也是被母亲抛弃的,一开始他很怨恨他的妈妈,知道妈妈在哪里,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去看过妈妈。后来他想妈妈也是爱他的,可是他找到了妈妈,可是他的妈妈却早已不认识他了。他那凄凉怅惘的眼神,让人心酸。
我想起之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儿子出去打工,每个月都被母亲要求打钱回家。遇到哪个月没有打钱回家,妈妈势必要很凶的要钱。一次,他身上真的没有钱,可是妈妈还是向他要钱,他没有办法,东拼西凑终于打过去了。他很恨他的妈妈,为什么这么冷血,一点都不爱他。可是他忽闻母亲病逝的噩耗,邻居拿着银行卡和保险单给他,说这些年你的钱你妈妈怕你乱花都攒在这张银行卡里面,她还为你办了保险。生病了也没有舍得吃药,只为留点钱给你。他听完嚎啕大哭,为什么妈妈不早点说呢?这些年,他都误会她了,可是现在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了。
如果当时他们多交流,把对对方的爱表现出来,那么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被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打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在没完没了地演说,他便开始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将捐款减半。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在继续他的演讲,马克·吐温决定,放弃捐款的打算。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没有捐款,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几美元。
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现象经常会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向好的方面学习,总是三番五次的提醒同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如他会产生一种“你不要我做,我偏要做的想法”。
就像我小侄子一犯错,我哥总是揪着这件事情,导致我小侄子有时候就是故意这样做给他看。可是哥哥一旦改变了教育方式,让他自己了解这件事情错在哪里,改变了会获得什么,这样的效果却是非常棒,父子俩的关系比以前好多了。
龙应台说在《目送》中说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既然你总有一天会让孩子自己独立成长,就给他在爱中成长吧,至少当他独自在黑夜痛苦的时候,想起你还是他内心温暖的所在,是一直努力向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