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花白课堂|如果选一个最喜欢电影的人那一定是他

来源:二三娱乐

今天上了花白老师的写作第一课,主要讲了写作的定位。其实对我而言这并不算一个难题,因为在决定写的时候便做好了决定,而第一次的作业是写一个最喜欢的作家,这对我而言更不算一个问题,因为我就是因为他才决定写影评的,所以才布置完作业便决定写一写一直藏在心里的东西。

从小便喜欢看电影,不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我在家打发时间的途径除了忙于写作业便是守着中央六台看电影了。即便看过很多电影,但在心里它和别人用来打发时间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或许就是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电影,每次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询问两句,虽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应该算个真正的影迷吧。

第一次彻底改变对电影的看法是大学一次在图书馆的偶遇,看到一个标着影视的书架便鬼使神差的走了过去,没多久一本名叫《伟大的电影》的书便吸引了我。那时的我正忙着刷豆瓣TOP250(刷地差不多了)便心生了倒要看看有哪些电影算是伟大的电影,以我的阅片量应该差不多都看过了吧!

当第一时间翻到目录的时候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书是乱写的吧,目录里的一百部电影看过的竟然不足三十部,那些豆瓣排行榜上常见的影片也只有《肖申克的救赎》、《教父》、《辛德勒的名单》、《沉默的羔羊》等几部,而绝大多数的影片都是70年代之前的影片。

罗杰·伊伯特?外国人?没听说过。

不甘心的我于是开始看序言,电影专业、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作家、美国最伟大的影评人之一,一个个头衔砸地我头晕目眩,然而在他对电影的自述中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他获得过怎样的荣誉而是“这一百电影我大多数都看过十几遍,其中有四十七部我曾一个一个镜头地研究过,《公民凯恩》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我大概看了超过一百遍,其中有60几遍是逐镜观看的。“

对这份目录的怀疑消失的无影无踪以至于觉得我之前似乎完全没有看过电影,和罗杰相比我就像一个玩过家家的小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后为了更加了解罗杰·伊伯特,找到了他的纪录片《戏如人生》,在看完的那一瞬间,我想如果要选一个最喜欢电影的人,那一定就是他了。

罗杰·伊伯特于1967年便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时报》担任影评人,到2013年去世他写了整整四十六年,从未停止,期间他看了超过一万部电影,写了超过六千篇影评。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广博的电影知识和平易近人的幽默风格刚开始工作的他迅速成为当时极具潜力的影评作家,而在当时《2001天空漫游》、《雌雄大盗》等几部极具争议的影片上映时,当大多数的影评人大力批评的时候他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并称赞它们是跨时代的经典,时间证明了他是对的,而几年后作为唯一一个荣获普利策大奖的影评人,罗杰俨然已是当时影评界的权威。

从他的文字中你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他对电影的意见而是他对电影的热爱,他没有宝琳凯尔那么尖酸刻薄,自视甚高的贬低或批评电影以及电影人。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温暖,面对烂片有时也有挖苦嘲讽但往往是以幽默的方式,让人一笑了之。

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如此随性的书写影评,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最痴迷电影的观众向你介绍着他的新发现,不过分剧透不过分解读,而是引导读者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观点欣赏电影。

他的文章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但不时发表的个人观点总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电影的问题;没有大量的影片情节,但总能透露一些自己和影片导演或演员的趣事,让你捧腹大笑;没有影片的过度解读,但信手拈来的对影片和其他经典作品的横向纵向分析让你意识到他的专业性。每当我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我总是不断的研读他的文章,看他一般从电影的哪些方面入手,怎么写剧情的,怎么加入自己的观点的,为了能够有一针见血的洞察力我开始反复观看影片,甚至不断暂停着看,尽管一部影片要耗费好几个小时但所幸乐在其中。

他的眼光是那么的独到,在评论《2001太空漫游》时他写道”只有极少的电影如此超越一切,并像音乐、祈祷和令万物显得渺小的宏伟地貌一样作用于我们的思维和想象。“

 在评价导演时他又会时不时地写段轶事。

“和库布里克合作,是怎样的感受?”电影拍完10年后,我这么问杜瓦尔。

 “几乎无法忍受。”她回答说,“日复一日的拍摄过程就像酷刑一般,杰克·尼科尔森的角色必须一直保持发疯、狂怒的状态,而我的角色在最后九个月的时间里,每周有五六天都要保证一天哭12个小时。我在拍摄地待了一年零一个月。电影杀青以后,似乎没有人评价我在片中演的怎样,甚至提都没有提我。所有的影评都在讲库布里克,就好像我没出现在电影里。”

在谈到大多数人奉为神作的《搏击俱乐部》时,罗杰伊伯特曾经在电影课堂上要给学生放《迷魂记》,而学生们强烈要求看《搏击俱乐部》,结果呢,两部片子都看了。然而伊伯特仍然难以赞同《搏击俱乐部》,“我对其拍摄技巧更加欣赏,对其思想内容却更加不屑了”,因为“这部电影主题松散,缺乏智力上的统一。”我觉得与此形成反比的是希区柯克的作品《精神病患者》,伊伯特引用了希氏的原话:“刺激观众的不是故事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震撼的纯粹是电影本身。"

他是我见过最大方的影评人,除了那些明显在侮辱电影以及观众的影片外,无论什么电影在他的眼中都有可取之处,在他眼里一个好的影评家、一个好的影迷,观影口味应该是广泛而不拘一格的。他喜欢那些年代久远的经典《迷魂记》、《公民凯恩》、《将军号》......对新时代的《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辛德勒的名单》也不缺少赞美之词。他对电影新新事物的接纳让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蒂姆伯顿、乔治卢卡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创造优秀的电影。

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直作为我写文章的准则。

爱电影本身并不值得赞扬,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其实也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必须要做到的是,严肃地对待电影,把电影当作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如果你轻视电影,看不起电影,你没法成为一个有用的影评人。每部电影,拍摄者其实都希望最终能实现自己当初的想法,观众也都希望看完后能为它击节叫好。如果你觉得某部电影是糟糕的,或者某部电影以并非光明磊落的方式赢得了观众,不错,这可以是一篇影评精彩的开始,但你必须记住,拍摄它的人和观看它的人都为它放弃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以求它能不辜负那几个月或几小时的付出”。

在他的影评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近在写《功夫》时看到他的一句评语:”当成龙和巴斯特基顿遇见塔伦蒂诺”!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一段普通的评论准备加入我的文章里,可随着不断的观看影片,搜集资料以及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提到影片的动作场面还是周星驰有所收敛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还是影片中混乱的打斗场景、一些致敬镜头都逃不过这句话,仿佛我所写的几千字早已被这短短三个名字捂得严严实实,这份毒辣的眼光让我到现在心惊不已!

其实促使我写影评的原因很简单,通过罗杰的影评改变了我对电影的看法,而在不断了解电影的途中越发的发现自己之前的无知。也许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像我一样面对电影,但我希望在用文字记录我对电影的认识的同时能够改变一些真正热爱电影却像以前我的人的想法,哪怕只有几个也足够了!

我是影君子M,一个喜欢并且只写电影的简书作者,欢迎同样喜欢电影的人和我一起交流讨论电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