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没想到老家变化这么大,我已经在老家盖了新房子,计划在村里安度终老。”这是《沧州日报》社来河北省美丽乡村孟官屯采访,遇到了从泊头搬回老家居住的孟叔,孟叔脱口而出的话。
孟官屯是公婆曾经居住的老家;是我千挑万选,计划陪老公携手到老、安居一生的圣地:那儿有老公儿时的调皮故事;有公婆暖心的笑容;有勤劳朴实、相依相助的相邻;还有我生儿育女的幸福......
二
忘记了从哪一年起,这个村子的水、路成了问题。先说吃水,那个时候是五天放一次水,水龙头里却半天看不到一滴水流出来。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公婆想尽了办法:先是买了一个小压井头按在自来水管上,一个人压水、另一个人提水,接满水缸汗水能迷住眼睛。再后来,小压井头压水也不见水流了,就买了一辆三轮车,驮上几只塑料桶去别人家接水,接满一缸水要往返多次。再说道路,随着经商的村民逐渐多起来,家家户户买了车,村子里的土路被轧的破烂不堪,成了真正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个时候,不知道为啥村班子散了,村干部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村子彻底烂了:垃圾遍地,柴草垛随处可见,道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乱刮,雨天泥泞不堪,别说自行车,就是步行在路上也拔不动腿。村子里条件好些的村民陆续在城里买房子,在老公的操持下,我们也搬离了村子到镇上经商。
三
2014年,经商不景气,老公想回村居住,得到了我的强烈反对,我可不希望一辈子住在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村子里。不说别的,就村里这条破路,走不了几次新电动车的螺丝就能掉没了,下雨天想进村比登天还难,除非交通工具换成直升机。水电问题、交通问题、垃圾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摆在那儿,这个曾经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村庄我再也爱不起来了。
就在老公不再坚持,把目标转向了城里时,我们却听到了一个好消息:2015年,孟官屯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省重点村,新组建的“两委”班子正在一次次的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谋划村子的发展宏图,解决村民最关心、最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前期规划已经做好,筹资修路已经摆上议事日程,改水、改厕、四清、美化、亮化会随后展开,要把孟官屯精心打造成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村子里的乡亲们也劝我们:“回来吧,还是老家好。”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回家盖了新房子,为村子里硬化道路捐款出力,见证了村子一步步从破破烂烂的落后村庄向美丽乡村的蜕变过程,感受着一个省级美丽乡村的风韵。
四
为让村庄美起来,亮起来、富起来,一年来,村里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清理了几十年形成的垃圾坑,建起了小公园,凉亭石桥、绿树鲜花、淙淙流水扮靓了村庄;硬化了大街小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垃圾池,购置了垃圾箱,村民家里改了水冲厕。
宽敞的道路、干净的公厕、漂亮的墙面,随处可见的树木花草,原来脏乱差的村子实现了“洁齐绿”的美丽蜕变。
为保美丽乡村“容颜不老”,村子里建立健全了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划分了责任区,建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加强对村民不文明行为的监督。长效机制让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发生着改变,每家每户都自觉的保持自己门前和附近的卫生,自觉为绿化苗木浇水,爱护村子里的美好环境,爱护村子里的一草一木。
新村安身,文化聚心。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品位,村子里新建了村民中心、文化广场,绘制了文化墙,完善了功德榜,建起了广场舞队,开展了卫生文明户、优秀村民、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树正气,扬新风。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转变。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村子里还大力扶持“互联网+”模式,抓住我们本地是汽车模具装具之乡的优势,大打网上经商牌。迄今为止,村子里已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涌现出一大批汽车装具、饰品加工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村子里的小青年不再盲目的出外打工,而是选择留在家乡创业,网上开店、开商城,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五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生活条件一天天改变着,陆续有十多家外出打工的人举家回迁创业;有四、五家进城居住的村民搬回了村子,更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吸引了几个男到女家落户的小青年来到孟官屯,在这儿实现自己的致富梦。
“汉玉牌坊迎旭辉,环村绿树影长随。丰田载客临新道,紫燕寻巢入旧涠。华灯初照洁庭宴,三代同堂笑语陪。”村民笔下的宜居、和谐、幸福、美丽的孟官屯跃然纸上。
“相携乡村安家,何必等到你我花甲”,美丽的孟官屯,正敞开怀抱,以千姿百态的美景和万般热情欢迎她的孩子们回家,我越来越相信,孟官屯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