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儿童抑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抑郁、慢性抑郁、隐匿性抑郁三种。
急性抑郁
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
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忧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抑郁
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
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抑郁
这一类儿童的抑郁症状常常相当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也可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过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多数儿童忧郁不明显,但有的儿童可周期性地出现抑郁症状。
婴儿期抑郁症
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主要与母子分离有关,患儿首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易激惹、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吃奶差、体重不增、睡眠减少。
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可使患儿易激惹、社交行为退缩、不愿上幼儿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下降、易生病,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
学龄期儿童抑郁症
学龄期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常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学关系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评价低,可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行为,部分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
青春期抑郁症
患儿除有心理低沉、思维迟滞、理解力和记忆力下降外,还可出现反社会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犯罪、自杀等。
防止儿童抑郁,家长可以这样做
多和孩子沟通
在家长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出在沟通上。
在沟通时,家长更多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总是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什么都不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做出自我认为正确的决定。
在沟通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关心孩子,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父母,时刻关心孩子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不是生病等,而忽略了情绪方面的感受。
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会觉得孤独。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都不关心自己的情绪,他们自然会很失望。
维持夫妻关系和睦
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可能由于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还有和亲戚的各种关系,加上夫妻双方脾气也不好,会发生争吵的事情,经常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的甚至直接动手。
这样一方面是伤害了夫妻双方,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在孩子的心里会留下阴影。尽量营造夫妻和睦的关系,给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多给孩子一点赞扬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对比,“你看看XX家的孩子,数学考得那么好,你应该多向TA学习”、“你看XX小朋友那么听话,你怎么那么淘气?”……
以此想督促自己的孩子,结果不知不觉中就伤害了孩子。很多抑郁自闭的孩子,很多原因就是因为父母的不肯定。多给孩子一点赞扬和肯定,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给TA赞扬,使TA更有自信。
尤其是当一些事情做得不好时,比如成绩考得不好,多给TA一些鼓励,减少内心的不安和自责。
关心孩子不仅要关心TA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TA的精神生活。当孩子和你说,自己有抑郁倾向时,或表现抑郁特征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当做孩子是在无理取闹。
家有“爱熊宝”,孩子上网不用恼!
家长远程即可控制孩子手机上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