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辞职的套路,从那一封信开始。

来源:二三娱乐

辞职好麻烦,为毛要写辞职信啊!这不科学。

理想当中的辞职,难道不是应该大手一挥,一把文件丢老板脸上:“对,没错,就是你,你被炒了,老子忍你很久了......”

额,于是你被一群虎背熊腰的保安给拎了出去,并丢到厕所狠狠地揍了一顿。

写辞职信,其实是为了保护你寄几个儿啊!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啥意思?辞职信要提前一个月交

这不是科普,而是为了让你的离职更专业、更体面、更负责。

如果你时一冲动,不走流程、不办手续、不辞而别,那么工作档案上的旷工记录那是妥妥的,如果你还想找新工作的话......

辞职信要怎么写?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的胸太大,这里容不下?”

......

很有逼格对吧?不过我认为这不是牛逼的逼,而是傻逼的逼。

世界那么大的辞职女教师结果是为了结婚,她的世界叫做二人世界。

而胸太大的女记者,怎么可能逃得出老板的手掌心?(手动滑稽)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以上二位都抓住了辞职的精髓:简单,明了。

辞职信,不是追悼词,不写作文,也不开吐槽大会,更不是拍老板马屁。

小白的辞职信在于过于真实:工资没给够,老板很傻逼。

别这样,你是来辞职的,不是来嘲讽的,况且辞职信还能留底呢,别冲动。

而大多数老师指导的是,要简洁、委婉、得体、有诚意,最好还能在不伤老板面子的情况下拍拍马屁:尽管我要走,但我还是觉得这里很好......

别逗了,在你递交辞职信的那一刻,老板就已经没面子了,拍马屁什么的就算了吧,简单、明了的说明来意就是对公司、对领导最大的尊重:我因个人的原因,经深思熟虑后,决定辞去目前担任职务。

辞职原因,不要过于详细,因为真正需要的辞职原因的是在接下来的环节,辞职面谈。

因个人原因,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还记得之前写过的HR提问吗:你为什么要离开上一家公司?

个人原因,是我自己的问题,遭遇了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与前公司、与工作、与能力无关......

辞职信要怎么交?

EMS、工作邮箱、当面递交......

用EMS、工作邮箱发送离职申请,不是装逼,是留证据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的企业会用各种方式扣人,拒绝办理手续。

EMS或工作邮箱可留下最早离职申请证据,不管是仲裁也好,法庭也罢,这都是非常有利的。

最不建议的就是当面递交,一是当面容易发生冲突;其次不容易留证据;最后要是老板加薪挽留你要怎办?

如果你非要当面递交,请记得让收信人写个签收条,如果没有发生冲突的话。

辞职信什么时候交?

提前30天?没错,那什么时候交最不容易引发冲突?

试想一下,当老板收到你的辞职信,他会采取怎样的反映?

1、暴跳如雷。

2、和颜悦色。

我想,没有哪位老板会在员工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平心静气,和颜悦色,除非你在公司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打了好几年的酱油,老板巴不得你离开。

而大多数老板在收到辞职信的时候,就是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这时候他会怎么样?

没错,约你谈谈。

可是,一个人在情绪强烈波动的情况下,能谈好事吗?

因此,你需要做的是:把握辞职时机——放假前的前一天递交辞职信,比如周五......

周一到周四,任何时间谈离职都不合适。

上午,是一天最忙的时候,从接电话到见客户,公司里所有人都假装认真工作,你去谈离职,容易触霉头;下午,能待在公司的老板要么很闲,要么有重要的事情处理,不管哪一种,都不利于辞职。

放假前一天递交辞职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冲突。

因为在老板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压根儿就找不到你人啊!

小S在避免家庭冲突的时候,会让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冷静30分钟,等到情绪彻底平复以后,再和家人沟通。

所以,你要做的是,让老板平静几天。当然,你也可以恶趣味的理解,让老板煎熬几天。

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情是:关机!关机!关机!

不是为了赌气,而是发出明确的信号:我意已决,不用劝我。

这样铺垫可以解决辞职的千古难题:提辞职,被老板加薪挽留该怎么办?

离职面谈。

经过了几天的冷静期,老板的情绪差不多稳定下来,这时候老板会邀请你进入下一个环节:离职面谈。

在离职面谈的过程中,老板通常会问你以下几个问题:

1、你真的想好了吗?

2、你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3、你今后的打算是?

可别小瞧这几个问题,他们之间的差别可大了。

“你真的想好了吗?

意味着老板对挽留你的决心不大,他连了解你辞职原因的兴趣都没有,所以,你只需要肯定的回复一句“想好了”,便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需要警醒的是,员工在离职的时候,老板连挽留的兴趣都没有,这是有问题的。

“你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意味着有窗口,老板想要了解你的辞职原因的言下之意在于,解决你的辞职原因是否就能让你打消辞职的念头?这是一个明确的挽留信号。

而员工离职的原因就两种,做的不愉快与钱没给到位。

那么你需要坦诚的告诉老板真正的离职原因吗?不要!千万不要!

如果你铁了心辞职的话,千万不要开口,一开口就会陷入辞职陷阱——辞职时绝对不要提钱。

本着一次只谈一件事的原则,辞职就好好谈辞职,辞职谈加薪,你(老板)之前都去干嘛了?

不管是老板先提出还是你先提出,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都会让自己陷入一个两难选择。

老板提,你接受,老板很有诚意,你觉得很满意,而现实是,通常通过离职获得加薪的人在之后的工作都不会过得太好。

老板提,你不接受,不识抬举,贪得无厌,这样的评价如果这传到了下一家公司......

你提,老板接受,恭喜你已经开拓了离职威胁加薪的成功经验,相信不久,同事们会纷纷效仿......

你提,老板不接受,这得多尴尬?本身这样的行为就已经够LOW了,还被拒绝......不想评价。

要知道,离职加薪,远不如跳槽涨幅程度大。老板提加薪,显得很那(犯)啥(贱),你提加薪,显得特别LOW。

所以,辞职原因,不要提钱,不要提钱,不要提钱!

(真要提钱,你可以看上篇《你和老板谈的是加薪还是奖金?》)

那么可以说是因为工作环境与同事与领导相处的不太愉快吗?

不要,不要因为要走而得罪一票人,要知道人是活的,指不定哪天还能碰头。

没意义,这样做没有意义,老板同事都不会因为你的一面之词而改变,他们只会改变对你的看法。

那么可以编造理由吗?

除非你一开始就有脱离这个行业的打算,不然千万不要编造理由。

很多人为了离职方便,故意编造一系列理由,如世界那么大,我要回老家等等。

而实际情况却偷偷跑向了隔壁老王,这种人容易倒霉,这是一个信任问题。

因为同行圈实在太小了,除非你没潜力,一辈子都冒不了头,不然迟早碰面,那时候的尴尬可能需要的是代价。

正如之前的辞职女教师不会再做教师,女记者不愿意再当记者其实是一个道理,辞职信的内容从一开始就封闭了这条道路。

我见过戏剧性的情况是,某求职者跳槽新公司不到一年,新公司被老东家收购,原领导现成了他现领导的领导,结果可想而知。

正确的做法是描述自我、告知去处,恳请帮助:在过去工作的几年里,我学到了哪些东西,从一个小白变成了......感谢领导。如今,我的新规划是——辞职创业,领导能否给我一些建议或指导;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领导是否愿意帮我写一份推荐信......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走心、坦诚以及测试。

走心的关键诀窍在于描述自我,描述这些年在这里工作,我的成长是什么,我收获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感谢老板。(绝口不提钱、环境、关系)

很多人离职走心变听着像虚伪马屁的原因在于用错了方法,他们更多在于描述外在(瞎客套):谢谢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团队很优秀,领导很NICE......

公司平台又好,团队又优秀,老板也NICE,你还走个屁啊!还讲不讲道理?

告知去处就是最大的坦诚,注意,这里的小细节在于,明确方向,不谈细节——我打算创业,老板您能不能给我一些指导?可以,再聊细节;我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能不能.....?再聊规划。

同时,这也是一个测试,测试领导与你真正的关系,你愿意走心,领导是否也愿意走心。

退一万步来讲,哪怕领导不愿意给予指导与帮助,对你来说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更让你明白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你想走心,他却只想睡(压)你(榨)。

"你今后的打算?”

这是一个善意的信号,意味着老板接受了你的辞职,并且愿意平等对待,他关注的是你的未来,在乎的是你的人,而不是辞职本身。

如果这时候还配上一句: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老板,在走心,要珍惜。

这时候你需要告诉他的不仅仅你未来的规划,更要告诉他,你现在眼里的公司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是否有方法改进。

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结果,我想也是很多离职者与老板最希望的结果。

事实上,绝大部分离职者都是负气而走,而很多领导却不知道员工真正离职的原因,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却是一家公司腐烂的开始。

如何避免员工有口难开,有苦难言?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很有必要学习通往真诚的套路。

员工离职时,

你不要问:公司是有什么地方没做好吗?

而是要问:如果你去了一家新公司,哪些方面是你最看重的?

那些他看重的地方,便是公司没有做好的地方。

你不要问:你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而是要问: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样面对(挽留)离职员工,为什么?

他的处理方式,便是他离职的真正原因。

你不要问:你觉得我们公司好吗?

而是要问:你愿意推荐几个朋友来我们公司吗?

他不愿意,证明他对公司失望透顶,说再多都只是客套话。

......

最后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被忽略的问题:

离职前的最后一个月,你需要加倍努力工作,如果平时工作态度是100%,那么最好是拿出200%的工作态度。

认真负责地去完成交接工作,不要得过且过,不要过河拆桥,更不要让自己晚节不保,离职印象远比求职印象让人更加深刻,尽全力地为自己每一份工作都画上完美的句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