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天津的滨江道上,我常常会想,百年前,这里是个怎样的场景呢?我把视野中形形色色的人儿全部抛去,把楼宇中金碧辉煌的店铺全部抹去,把周边高耸的大厦全部除去,单单留下劝业场以及其他许多近代建筑的躯壳,再为它们加上骨血——这条街上,或许有常提起的十八街麻花、祥德斋的点心、张家皮糖,临着这些点心铺子,或许会有女人们尤其爱的胭脂店、布店,会有穿着小马褂的男人骑着“洋车”叮铃铃地从这些女人旁边溜过去,博取些眼光,地上还会有轨道,不时地,从远处开来一辆有轨电车,隆隆地驶过,周遭的人儿都要为它让道儿。
天津,一座老城,褪了历史的浮华,留下华美的躯壳,填充着现代的色彩,我为了求学来到这座城市,在这个城市,我以为自己只是在这里简单停留,不会感受到她的骨血,但是,一本书,指引我来到了这座老城的心边,感受到了她斑斓外壳下澄澈的内心。
我们初中的课本曾收录了其中几篇小说,直到现在印象仍然深刻,我被小说中特别的叙述方式,充满浓厚的老天津卫风味的口吻所吸引,感叹这些奇人的不俗能力,也在心中留下了对天津的初印象——泥人张、杨家茶汤、刷子李,我想,他们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故事的地方。
高考之后,我跟随命运来到天津这个城市,我心中早已没了初中时的向往,我看到的,是不地道的地锅鸡、千篇一律的近代建筑、少有鱼的食堂、热闹繁华但纷杂吵嚷的市中心······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我读书的地方,四年后,我会离开这儿,如果不必要,就不会回到这儿,两年前,我还曾信誓旦旦地说,四年后,我要考研考回江苏去,不要再待在这个地方。
今年清明假期,闺蜜要来天津玩儿,聊天中,忽然就提到了《俗世奇人》,我突然想起初中时课本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能捏出赛真人泥人的泥人张,一身黑衣粉刷屋子的刷子李,伶牙俐齿搞定了李中堂的杨巴。假期过后,我便从图书馆借来《俗世奇人》,想再次拜读这本讲述老天津卫民间能人的短篇小说集。
在冯老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熟悉的字眼——估衣街、望海楼、南市······在小说中,这些地方发生了很多奇人奇事,我想象着,我站在这些地方,看着傻二舞他那黑长油亮的大辫子,看街上摆着一堆泥人,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看过节的时候,蔡家、万家、杨家吆喝着他们顶好的鞭炮······过去的事情,过去的风俗,过去的人物,总是让人怀念,想看看过去那些日子,这个老城发生的种种故事,想走街串巷,听街坊邻里唠叨李家的新奇事儿、王家的奇怪事儿,听隔壁坐在门口做针线活的婆婆讲邻县的哪个能人又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
我开始喜欢上了天津这个城市。
喜欢她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喜欢她带着相声味儿的天津话,喜欢她多元化的建筑,喜欢她各种文化汇聚的多样美,就是这样,因为一本书,喜欢上了一座城,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深入到人的内心,戳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你的感情彻彻底底地从心中迸发出来。
天津卫,这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啊,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有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