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卷三《医心方》前言详解

来源:二三娱乐

我国两汉魏晋隋唐医学者,无不看重四部医学巨著,即隋唐之间孙思邈所撰《千金要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王焘所撰《外台秘要》四十卷,另一部则是日人丹波康赖所著《医心方》三十卷。

《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养生疗疾名典,它荟集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医药养生典籍近200余种之精华,是一部失而复得的中华医药集大成之作。《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撰者丹波康赖(公元912年—公元995年)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日本永观二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4年)撰成《医心方》30卷,这是日本现在最早的医书,成为后来宫廷医学的秘典,奠定了医家丹波氏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其中大半在中国亡佚,集当时日本汉医之大成,内容广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乃至于养生、房中(性医学),后者则导致它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准禁书达几十年。

《医心方》中,中日文混杂的行草文字,以及苦涩难懂的古语表达方式使一般读者望而生叹,甚至有人认为《医心方》纯粹是一部天书。

《医心方》是东洋皇汉医学重要巨制。

《医心方》底本为半井氏家藏版,是日本国宝级文物,保存了许多中国失传的珍贵文献,囊括房中养生、服食辟谷、本草食疗、针灸按摩和临证各科经验秘方

我先说下这本书收录的思路吧

这本书是中国人带到日本的

当时方仙道盛行,或者说那时候的中医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

“小众”“条理清楚”“方向明确”

“小众”是因为古代用药并不像现在好收集炮制。医术精湛的人实际上都是有一定资财的。

当时佛教刚刚有兴起的苗头,但是被社会主流思想打压,所有人都有重生贵生的概念,所以做事的时候方向思路都很清晰,就是往延年益寿去走。这个过程当中延年益寿就需要摒弃疾病的干扰,。同时“强化”生命质量,这是一种慕仙的思想。有钱,好好活下去。

也证明当时其实社会生产力国力就已经很强了

“条理清楚”是因为全书大体看分成专方,杂方两类,实则是按照,病的发病顺序,男女,正常人调养,方道服食等等思路走的。也就是从“病的阴”变成“仙的阳”这么一个顺序架构

“方向明确”这个就不说了,写书的哥们抄了方就去日本了.....日本被叫做扶桑,东极扶桑,太阳升起的地方,那边原始环境富足,资源丰富,因为开化的人口少,很适合生活居住。这倒是一个很丢人的事情,这货连名字都改了,哎。

丹波康赖 治病大体第一

治病大体第一

千金方里说的很清楚,经方难精,原因是因为不容易判断身体里面的情况

古人对肉体结构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那时候伤寒论的思路已经开始有流失了。

对医生本身素养的要求降低,让大夫大多以脉诊为主。所以第一段强调脉诊,实际上我个人用望诊问诊比较多,大概的意思就是尽量搜集信息,不要引起不必要的信息缺失,引起判断失误。因为中药也是能吃死人的!而且只要用的对,药效非常快。

这里我要强调最后一小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小部分

“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等等。这个的意思不是因为虚而要损。实际意思是因为里面盈,多了,外表看起来就丰益健康,因为里面虚,所以外表表现就是损。所以很多人在诊断的时候看到病人还活着,其实他看病人已经死了。这就是望诊的一个思路:“观其外知其内”。

所以说医术方术卜法筮法,技艺不容易精,如果没有得到神髓,是不能学精微的。这里的神理解成神髓就好,其实跟悟性灵感造化都有关系。

第二段,“大医治病,先安神定志”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收心实意,如果病人求治,一定要认真考辨。

为什么?因为在魏晋时期,医生,不是现在固定的。都是游方医生,而且大多是修行有成的才会游方。所以难免有达官贵人请去做事,而穷苦人遇到好医生,也是碰运气。这让医生本身会有高贵之感。因为病人本身就很诚心诚意,因缘才能遇到,所以才要这么认真。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互相认真,都平等处理,信息就不会缺失,诊断迅速下手准确。

但是现代,医不医,病不病,各自都吊儿郎当。实际上就是没有贵生重生的概念,再加上社会大环境,所以难以有所平衡。自然病人退化,该死之人必死,医术退化,该活之人不活。其实他们互相审视自己,事情就不会变的这么复杂了。所以恭敬心很重要,对天地都秉着负责的精神。

第三段,“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不得以彼富豪,处以珍贵之药……”

这里有一个关于阴德的概念。为医者,本来就是上天天命稀缺的“物种”,本身秉承天地鬼神所需才从事这一行,能活下去,调笑,不认真,就对不起自己这份工作,职责,以此为要挟做了医生本分之外的事,会惹到很多麻烦。举个简单例子,病人因为某种原因被附体,又或者因为鬼神之为死了,你非要以为自己天下无双能救活。可以救急,但是一定会被另一个层面干预。而药有药气,药本身也是托载。载的是医术,改变身体的能量。当本身不认真,气就会乱。因为古代的大夫,都是给病人煎药的没有听说哪个病人回家自己熬药,很少,要么就是手把手教方法。所以煮药本身就要用“神”,可以理解成精神专注。这时候因为本身做法精微,所以效果各方面都会非常好。同样心怀叵测,也会有所为害,实际上可以理解是能量不平衡了,没有等价平衡。病人心诚认真,医生在那调笑,病人的怨气也会变的像诅咒一样。长此以往也会伤及自己。所以引述了一段老子的话,目的就是表述阴阳平衡人间关系的道理。这里还藏了另一点,药该收多少收多少,一视同仁,也可以积累阴德。因为实际上穷人拿的钱和富人给的钱本来就不一样,并不需要刻意要求,为了维持能量守恒,他自己也会多给或者从别的地方帮助,补偿缺失。多做不必要的动作反而会累及自己受害,落下口舌是非

第四段,“自古名医治病,多用生命以济交急”等等

这一段说的就是动物药少用,或者不用,因为这相当于一命换一命。古代时候东西珍贵,弄来不容易,包括鸡蛋之类,为了治病,比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里面用到生鸡蛋黄,原因也是活物本身就是沟通阴阳混沌等等状态。因为游离在死生之间被杀死的,所以效力很强。

这个我去年讲这个药的时候也提到过。实际上现在不用特别贯彻这一点,反正大家也不怎么惜命。

第五段,这段开始就是比较重点的了,一句句讲。

仲景说,不能发汗的强行发汗,津液损伤过耗,病人会枯竭而死……这句话跟桂枝汤用法有关。

1.汗法,用发汗把里邪用汗走水液从太阳出。但是这个水液,本身就代表阳气,所以发汗的时候用药,得汗就停。如果用药猛了,大汗,病人脱阳,阳气不足,津液没法完整循环,就会死。这个原理类似真空抽水泵,水抽多了,脏腑间压力发生变化,内循环被打破导致脏腑失衡,人就完蛋。

2.而该出汗不出的,使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这种就类似今天课前提到的皮肤病的状态的第一种。

阴寒密固在表,汗不出,热散不出,这个热会反灼内脏。什么情况呢?非典(Sars病毒),这是西医的说法。

非典肺炎,实际上就是表热不出,灼烧肺部大热,病人肺都烧干萎缩,之后热力炎上烧脑烧死。就好像在屋子里闷死的,处理起来很简单,麻杏甘石,结束。完全可以不死的小病,但是可以说是温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叫闷绝而死,就和你穿着雨衣跑步,最后憋死的感觉。

3.当下不下的,就是你该用大黄芒硝去治疗实证的却不用,使人心内懊恼,胀满烦乱,浮肿而死。这写的是一个死的流程。因为里面热,干,不管是大便也好还是肿瘤。热证,堵到了。这个热毒会透过水液运化,再次跑到肝脏一部分进入血液流转进入心,这个心就是胃,膻中的位置。因为胃热,这个热又烧灼膻中,内气紊乱,心包不爽,神魂不安,当然烦躁。热症的病人都喜欢乱动,说话不停,躁动。更严重的,虚热的那种,就变成甲亢的状态,还有发狂发疯的。十个里有六个是大便憋疯的,实际上就是内毒攻心了,之后胀满烦乱,食物下不去梗到。

然后肝脏负担过重,肝脏处理血液和水,水生木,水液也会随阳气盛腾。这种固化梗阻会导致出现“凝滞”的状态。所谓热极生寒,这个寒就是不动。所以导致水液运化失常,进而出现腹水。然后呢,因为里阳不是没有,还在啊,这个水就会跑到皮肤肌肉之间形成毒水引起浮肿。所以我之前在处理那个甲亢救急病人,用的处方主力药是牛黄,麝香

一剂下去热毒退一半再说。

4.不须下而强下者,开肠洞泻不禁而死。这一句,病人本来里寒了吃东西都不消化了,然后以为病人是热证,“因为他堵了啊”实际上里实还一种是寒。病人身体很差,元阳不足,心肾受伤,少阴证。食物没法消化,所以肠胃不蠕动。这时候唯一托着食物的是肚脐气海周围的一点阳气。以为病人是热,开大黄,黄连,芒硝,然后苦寒泻下直接捅出来,把最后一点阳气破坏就会大下不止,直到死。这种下,也未必是肛门。还一种,女人白崩,男人脱精,这也是下。精尽人亡不能自止。

5.又不需灸而灸,火邪入肠,重烦而死。这种类似热实,本来人发烧了,非说是里寒,那灸呗,五心烦闷。因为水液运化要小肠走,而水汽化就是收纳阳气的过程,多余的阳气和水汽让肠道膨大,所以肠乱。进而伤及五脏,就好像把内脏蒸熟了,烦闷而死。

6.而要灸的不给灸,就里寒凝重,最后,变成尸体。举个例子:腿上的严重静脉曲张,可以灸就是不灸,截肢呗。(灸哪里?涌泉,足三里,阳陵泉)。

下一段:“本经云:……”这个是讲时机。只要五脏未虚,六腑未枯竭,神魂未散,都能活。如果病势过了,就是死。

这里要提到一点,很重要,你们碰不到的,以后难说。

比如1.车祸,都撞了七窍流血了,用麝香矾石散。为什么?目的并不是治好,而是用麝香带着矾石先把病人身体里有阳气淤滞的地方捅开用矾石收干淤血。这样护住一点可以拖延时间,人未必会死

2.吊死的。刚死的人,只要心脏胸口还有温热,代表心阳没散,魂魄还在,就算生理机能没了还有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可以抢救,用药一样可活。

3.心脏病刚死的,李可用过大剂量附子,壮阳顶起来。我之前也说过可以用麻黄汤,大剂量麻黄没用药物心肺复苏都属于这种救急急救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里隐藏了一个概念。病并非是病,别和病干上了,要的是人活,生活质量。病,只是一种势,状态这个状态在维持状态下,身体就可以有质量,这就是道家和现代医生思路不一样的地方,现代医生非要和病干。

结果经常你们在医院能听到这句话“对不起,我们的手术很成功,但是XXX因为大出血死了,我们也很抱歉”。再比如,本来乳癌,你不治可以活17年,结果放化疗一年死了。你说到底谁的错?这就是我说的医不医,现代的想法,急于求成。导致了很多在我们看很可惜的结局。

下一段,又云:“观人虚实补泻……”这个就是强调考察周全。比如,冬天,谁的脉都沉,你非说人家有肾病,这就是医之过。再如僧尼之流,因为斋戒习惯,身体本来就不足,亏耗,但是处在微妙的平衡中,这时候就不能以病做差,不能以病做查证根本,只是因为生活习惯导致的。这里叫“治寡妇僧尼异于妻妾”就是没有同房,古代寡妇都是很守贞操的。

下一段太素经云这段,意思就是各种治法在黄帝内经里的区别。实际上现代人不需要遵守太多地域法则,因为有灰机,导致身体更作,只能随证治之。

下一段,又云,“凡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这个就是医术者要能察觉病人的出身状况。以前很有名望,然后卑贱的,有病多是因为七情所伤,因为受不了心理的高低落差所以情志所伤,叫脱荣。先富后贫的,因为生活习惯改不了,或者改了,但是多是因为饮食享受的富贵病。所以都从肉体上有病,这叫失精。说白了,就是生活的落差转换,但是身体精神没适应过来。遇到这种病人就从这两方面下手就好了,这个就是给出一个思路。

下一段,病有四种,这个就是跟目录有关了。这本书关于病的部分,从四季四时常见变动下手,排版目录。顺应时间来用药才能事半功倍,这种就是服食的内容了。通过强化时令配合药物,让药物精简,效果强大,以方做引,勾招天地气辅佐来帮助人身体改变状态。所以倪海厦提到了古法里讲的八凶日,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转换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人也会容易死,四季交转时期用药也可以强化生克制化的效果。《最胜王经》,有空你们自己找来看吧。

南海传这一段,四大违和不调,大概意思就是人死的状态,最难治疗的几种情况:

1.全身重,无力,类似重症肌无力死

2.水肿

3.阴阳厥离,头胸壮热,因为下面寒

4.全身风动抽搐

大概意思就是因为某些原因引起的四时病候实际上也算是难治的死证。所以当出现这些情况,吃喝等于加速死亡。在不给吃喝增加负担的情况下看饥渴会不会回头。如果有饥渴感觉还有救。现代基本遇不到这情况。

问:比如说:天天工作身体健康,之后退休一闲就生病那种。是属于失精状态吧?

答:这个有两个情况

1生活习惯问题,快速转换心理适应不过来引起伤害。

2现在退休年龄在55-65岁刚好衰竭进入到心脏,心神所伤,最容易出现两种:退休死,自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受伤

问:西医说的神经压迫导致的麻木对于中医来说怎么看啊?

答:寒,说的是一个东西。你想像一下冬天你会冻的麻木,因为阳气血脉不通。这种所谓的压迫不是一样?都是一个“凝滞”的状态,动作,“静”的象。因为静止,凝,所以久卧生褥疮,也是一个发病原理。这就是明天我会讲的下一段。

伤于阳先治阳后治阴,伤于阴先治阴后治阳,因损才需要治。

我按照古法划分阴阳,而非现代,基本划分完精微的部分了,所以应该再看古文,难度不大

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的人很多,西医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腰椎间盘突出并非引起病症的主因是要消除症状还是要治好突出

你想好这个,十个人有七个都可以观察到突出,但是痛的没有几个。突出的症状在骨为什么不正骨?腰椎间盘突出你看到是一个症状,我看到是四个:

1骨骼错位

2长期骨骼错位引起的筋错位

3因为错位引起的肌肉变形

4血脉凝滞,封固

解决任意两个都可以自愈,不管什么原因,片子上都可以看到骨骼错位,正骨就好了。但是筋会牵扯骨,因为督脉两侧华佗夹脊下有一条大筋,上到囟门,下到足跟腱。这个筋的变形会拉扯正骨后的骨头再次复位,所以需要用药物揉筋,或者理疗揉筋,同时注意温暖血脉,配合正骨,就好了。

还一种,骨头错位已经形成,但是痛不是来自骨,而是来自血脉压迫引起的压力淤积,因为堵到了,所以肌肉发生形变,血脉发生堵引起寒结。艾灸配合手法还有活血药物内服外用,就算不正骨正筋痛依然会消失。一般我不推荐正脊,因为椎管狭窄,正脊容易出问题。

                                                                            2016.02.23  23:45      养身馆朴镜

本文为学习之资料,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有兴趣,可以加群:养身馆 280125929。因缘际会,期待看到你们的发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