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钢的琴》—东北,是个什么都给不了的父亲

来源:二三娱乐

《钢的琴》—张猛  

陈桂林使尽了浑身解数,却还是没有挽留住小元;纵使他有深沉的父爱,也终究敌不过生活把自己淘汰。我远在东北的故乡,也已经被这个时代的发展狠狠地甩在了后面,而我们选择离开的原因要比小元的那架钢琴更现实。这个父亲面对生活的无奈,其实也是东北的无奈。

一位八年前的前辈。这部片子出现得稍早了些,如果放在今天看,可能观众的体会会更深入一些,因为东北的人才流失和发展落后差距已经愈演愈烈了(它在2017年选择了重映,但仍然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响,一部分因为缺少生活经历上的共鸣,另一部分可能是走得太快,想不起回头了吧)。说这部片子是《大佛普拉斯》和《暴雪将至》的前辈一点不过誉,乐队的荒诞和工业区的年代感。

影后秦海璐的才艺展示。不知各位读者有没有对秦海璐比较了解的,综艺也好,作品也罢。《青蛇》中的女神算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而秦海璐在本片中秀出的那种知性气质,让一个原本很接地气的角色瞬间逼格满满,就像你早起在包子铺吃炒肝的时候,邻桌大妈一边拿油条在豆浆里搅和,一边甩出一套《夜莺》的小花腔来。

父爱的沉重与时代的沉重。“我已尽我所能、倾我所有却不及别人不屑一顾、唾手可得的”。当有一天父亲不再能给予我们想要的,甚至不再能给予我们爱了,就像故乡不再能给我们机会,甚至不再能被我们记住那样,我们才能意识到父亲的衰老和故乡的落寞。

骗子、乞丐、贼、项目经理

这是一部辛酸的创业史。

经历了足不出户的市场调研后,陈桂林发现了女儿小元的市场需求——一架钢琴。

没了正式工作,只能靠小乐队赚钱养家的陈桂林给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唬弄(用纸糊的钢琴对付)。

这段直接拿屋子里小元在玩儿的超级玛丽游戏音乐做背景,是很有新意的皮。一边把陈桂林手艺活驾轻就熟的巧劲儿给衬出来了,同时又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形式,把一个沉重的生活艰辛问题给带过了——因为现在还没到直面惨淡的时候。

所以父亲一开始,就成了一个狡猾的骗子

然而,小孩子并不是那么好忽悠。

于是陈桂林发现,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而他获得这笔天使投资的方式就是众筹、白条、花呗、借呗、私募P2P——借钱的互联网式臭不要脸说法。

而受害对象也惊人的相似,全是先从熟悉的朋友圈子下手……比如说“自有产业”的大刘和理发的二姐。

所以骗子没唬弄住客户,就变成了四处借钱的乞丐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何况这几位也都有难处。

巧妙地通过区区几个人物,把东北老工业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给描绘出来,并且是如此地真实。

当问题陷入困境,人就总会想起一些荤招子——偷琴(不是偷情),还是团伙作案。

而偷琴这一出,在之前也有过铺垫。陈桂林晚上带着小元利用王抗美的“职务”之便偷摸在琴房练琴,结果被老师发现,还被奚落,换我也想偷琴解解气。

借钱哪有直接偷来得快?索性豁出去,壮了壮胆。

如果国家财产说偷盗就偷到了,那影片的主题就不正派了。

所以一行人从派出所回到学校往回搬钢琴的时候,才冷静下来仔细琢磨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件。

有金工实习经验的观众看到这儿就会感觉到亲切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带来的巨大利好,就是创造性。既然这个东西是人造的,那凭什么我们造不出来呢?无非是一些铸造、焊接、木工、油工的活罢了。

为什么同样掌握了制造方法,人家能造出钢琴,而我们只能造钢板呢?这是对我国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反省。我们有足够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但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是短板;而即便是同样的技术水平,别人能迎合市场,做出高利润的产品,而我们还在一窝蜂地制造产能过剩的东西。大有一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

所以,经过了多次的试错和迭代,陈桂林正式立项——造钢琴,并同时担任了项目发起人和项目经理的职务。

当故事真正进入到一个项目流程的时候,概括起来就更为简单和具体。

首要任务,则是组建团队

而陈桂林的激励方式则更为简单粗暴——洗脑、画大饼、讲情怀(一般喜欢讲这些的老板,都是奔着空手套白狼去的)。

他用自身魅力带来了淑娴;

他用激将法带来了大刘;

他用亲情纽带带来了二姐夫;

他用二度人脉带来了快手;

他用高薪(就是炸来的野生江鱼)带来了老专家。

学着点儿,这些套路以后真用得上。

团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去招募一个个能人,并把他们拉上船,听上去是不是很像《海贼王》?其实路飞用的大概也是这个套路,只是他洗脑的方式更加简单粗暴:”俺は海贼王になる男だ“

团队建立后的首要工作是什么呢?那当然是团队建设了……看看人家这团建的效果。

当然,在项目管理进程中,单纯会做能完成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管理和进行成本优化,才能保证项目按时交付。

比如为了节约资源成本,造钢琴的木料需要到拆迁的危楼里去搜刮门板。

比如时刻关切项目成员遇到的生活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胖头他闺女被人欺负了,全体出动解决问题(这一段非常热血了)。

作为当爹的,胖头有两句话很出彩:

”就TM你心疼孩子,我能在一边看着吗?“

”滚!“(成年人的理智,没有逞一时之快,并且他也做好了对女儿负责一辈子的心理准备)

项目的最大难题在于主创人员的分崩离析以及甲方的不买账,不凑巧的是,这都让陈桂林摊上了。

淑娴与王抗美发生的隔壁老王的故事,让陈桂林泄了干劲;

发现小元已经留不住了,只能交给她妈妈,那么钢琴做不做也没有意义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项目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做出一架钢琴让小元满意。而是所有人在最后都把这个项目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使命,一个给自己浑浑噩噩生活的交代。

在这个众人失业,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降低的条件下,大家都失去了生活的奔头和拼搏的动力。而这个项目的出现,将大家重新凝聚到一起,做一件听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唤醒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季哥临行前察看砂型后露出的眼神,满含欣慰,这可能也是他们参与这个项目最想要的东西了。

最后,当淑娴用天车吊起钢的琴时,这个沉重的、掷地有声的铁器,就是这群人曾经的青春和梦想的结晶。虽然结局仍有些无奈,但是每个人都已无怨无悔了吧。

无需女配角的女主角

一切还都要从这个荒诞的小乐队开始说起。(看到雨里这个民间小乐队,你就应该能跟《大佛普拉斯》那个片头片尾联想到一起了)

我们的女主角淑娴,是一个要颜值有颜值,要才情有才情,又十分接地气的女神。

比如一出场,唱着《三套车》,一身黑衣的亮相,就能把人镇住(更厉害的是秦海璐本就京剧刀马旦科班出身,原声演绎这几首老歌都不在话下)

可以说,淑娴代表了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了。

而秦海璐给这个角色的致敬就是演绎一首首的经典歌曲。

徐小凤的《心恋》

蔡琴的《张三的歌》

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

冉娜·比切芙斯卡亚的《芦苇沙沙响》(这个旋律出现的时候,东北人脑海里串出来的一定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红莓花儿开》甚至是《白桦林》这种,然后就是那个叫做”黑鸭子“的组合了……)

表演到此处,那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感觉就出来了。给陈桂林这个自觉得有些艺术细胞的人,都唱的一愣一愣的。

如果仅展示才艺,人物的情感就空了。

观众也会犯嘀咕,陈桂林是有多优秀,能够让这样气质的孩儿他妈死心塌地支持他?

然后,隔壁老王就出现了。尽管淑娴相信忠贞不渝的爱情,但归根结底,她需要的是爱和照顾。当从陈桂林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安慰时,她自然会做出其它的选择。

毕竟,我能得到的男人又不止你陈桂林一个。

这样人物就显得真实,外表坚强的一面下,也有一个脆弱的需要被重视的心灵,只是陈桂林一直认为她里外都很坚强。

两人在门外对峙的这场戏,秦海璐的眼神里有后悔、有歉疚,这是因为她还爱陈桂林;眼神里还有的愠怒,故作强硬,这是在提醒陈桂林要重视自己。当遇到一个才华、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女主角时,你此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呢?

去TMD女配角!

东北之殇

殇,是为国战死。

不妨先欣赏几张影片中我比较喜欢的构图,然后我们再聊那些比较沉重的话题。

上面这个构图,不难让人想起《最后的晚餐》吧?

从影片的许多画面中,观众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对于重工业区生活的一种情怀,比楼还多的烟囱,密密麻麻的蒸汽管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工厂文化,如今随着经济转型而满眼萧条。

影片抓生活更有力的一处,就是在陈桂林寻人借钱时,他每到一处,都凝缩了东北生活现状的一个场景。比如屠宰场、理发店、麻将馆和铁路江桥,满眼的落寞、萧条和懒散。这种画风后来在《暴雪将至》里也很突出。

东北地区整体的发展现状,再结合它的过往,是非常符合“为国战死”的这种说法的。解放后大建设的时期,东三省繁荣过,资源、工业技术、人力都很充沛,所以这个重工业产物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志愿着国家建设——别忘了,东北还有粮。

可这种苏联式的疯狂生产,带来的实际问题也暴露出来。计划经济下的死板生产、技术革新动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因素,导致改革开放后,东三省的经济发展被越甩越远,更不要说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了。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过,可多年过去,仍未见起色。这不单是政策扶不扶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执行下来,本地劳动者能否积极响应的问题。所以目前的状况也怨不得别人,喝酒、打麻将的本事算不得本事。

陈桂林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不然估计娶不到小菊(这么漂亮的韩国媳妇儿),也不会被淑娴惦记这么久。可生活在变化,他赶不上了,输给了一个卖假药的(这个别太较真往地域黑上想吧),脑子没人家“灵活”。所以,陈桂林失去闺女小元,正如东北失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小元为什么这么白眼狼?

以及,年轻人,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家乡?

因为生活要靠面包,而不是玫瑰。

小元对父亲始终都还是有爱的,但是这个孩子更明白的是,情感是情感,生活是生活。她可以从自己想要的生活中留出一份感情给父亲,却不能让父亲因为情感而绑架自己的生活。听上去似乎很无情,很残酷,但这是现实。

父亲被逼无奈发了一通火之后,蹲在女儿面前,似乞求得到同情和原谅一样卑微,而压弯他膝盖的,就是女儿的梦想——而陈桂林恰巧知道这份梦想的重量(因为他也曾经有过一样的梦想,只不过他被迫妥协了)。

而说会年轻人背井离乡的话题,大多数人跟小元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依然与故乡有着情感上的牵绊,这才解释了春运人口大迁移的成因,以及我们回到家乡时难掩的欢脱。但那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就是,我回到家乡能干什么,又有多少发挥价值的空间呢?因此,即便百般无奈、即便头破血流,我i们每年依然要在合家团圆的短暂时光之后,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

一条亲手织出的毛裤很温暖,却没法成为我们在外拼杀抵挡一切的盔甲。

触动这么大,感慨这么多,也与最近的生活有关。

我们可以延缓新生命的降临,却无法阻止父母的衰老。

当我赶回老家,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的时候,才真切地意识到,曾经能够载着我游历世界的自行车,如今成了要拉着他前行的黄包车。

负担是肯定会有的,可心里却反而少了许多焦虑。当父亲不再会过多地指点你的人生,没有苛责敦促,也没有了默默支持的时候,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坐在那里任你摆布。而你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让他安安静静地享受你所给予的更多的照顾,不再嫌弃饮食的清淡,不再偷偷找烟抽找酒喝,也不再有不顺心的争吵。

所以再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很容易把陈桂林、东北以及我的父亲这三者,捏合成一个父亲的形象,会让人同情他年龄的衰老、感慨他身体的脆弱——一个已经倾注了所有,什么都不再能给你的父亲。这反而让我获得了一种成长。

就像陈桂林经常骑车载着他父亲遛弯一样,儿子唠叨着生活上的不顺,可父亲似乎也没怎么听进去,不被烦事所扰。当然,陈桂林也没有指望父亲给出什么建议或者决断,只是单纯地跟父亲聊聊,心里面舒坦。

提起东北或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会走两个极端。能接受的,就觉得仗义,爽快,不拘小节,还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不能接受的,则认为我们粗野,没素质,只会搞搞黑社会、玩儿玩儿直播这种。

推荐这部片子是它很真实地反应了东北的生活状况,能够没去过或者不了解的人看到它的一些伤疤,以及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大多数东北人的生活不是天天看乡村爱情,天天唱二人转,啤酒烤肉不断顿,纹个花臂戴个墨镜喊麦直播,动不动就足疗大保健的。性子急,但人不坏,当然逼急眼了,也会发生“你瞅啥”的段子。

远在异乡的自己,能够写出这篇影评,也算是自己能做的仅有的一点贡献吧。

嗜啡电影∣陪你看电影的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