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元旦,我们往往会在这一天暗下决心:什么再也不干了,什么该干起来。网上有个段子给我们提供了许愿的范本,今年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新年初始,2020年我希望可以完成自己2019年制定的2018年本该完成的2017年就要实现的2016年定下的目标。
每次想起这个段子,我都苦笑不已,这是我们多少人年复一年计划落空的写照啊!但世界上有一小撮人,他们似乎拥有心想事成的能力,在我心里,柳比歇夫是最突出的那一个。
柳比歇夫26岁那一年,也在元旦这天起了誓。也是在这一天,他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直到去世那一天,整整56年,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后来,他的年计划完成误差达到仅为1%的水平。
是的,他完成了年计划的99%。
显然,他拥有超精准的时间把控力和超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似乎真的让心想事成成为了一种能力!
但是,柳比歇夫是谁?他都做成了哪些事情?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昆虫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对专业作家而言,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
而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另外,热心的他一年中还有大量的通信,比如1969年,他收到419封信(其中98封来自国外),共写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
人的一生,居然可以做那么多事情!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要学习一个人,最好尽可能地了解这个人。关于柳比歇夫,不妨让我们再多问几个问题。
他是典型的工作狂吗?
不是。他在年总结中记录着“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他陪太太散步,他还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
工作上,他只需要专心做学术研究吧?
不是。事实上,他要讲课,他担任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
那他一定是个只关心狭隘领域的专家吧?
不是。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他都如数家珍。柳比歇夫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很难测度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
那他特别会死记硬背咯?
不是。每当他来到列宁格勒或莫斯科,那些宁愿打倒权威而不愿树立权威的怀疑派,严肃的学者、年轻的博士,争先恐后地把他拖到五花八门的研究所去讲学。显而易见,一切都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并经过了他自己的验证。
他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吧?
不是。柳比歇夫经历了战争年代,他不得不兼课,兼任其他单位的顾问。妻子也有工作,他便需要干家务事,比如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去排队买煤油和其他东西。而柳比歇夫本人只追求简朴的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他天生精力旺盛吗?
不是。柳比歇夫的身体并不好,一生中经历的病痛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来,而且他还经历了丧子之痛。
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和好奇:原来他也需要操心生活,也需要应付工作中的附加事务,但是他的一生居然可以做那么多的事,产生那么多的思想,他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呢?
这要从他的人生理想谈起。
一、找到心向往之的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28岁时提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这个人生目标并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分门别类是柳比歇夫的爱好,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他深信最高尚的科学是昆虫学,他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这个让柳比歇夫心向往之的人生目标很宏大,需要巨大的时间投入,而对实现这个目标的强烈渴望,驱动着他日复一日地在生活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
而所谓心向往之,不是说在思想上觉得自己应该去,不是在意志上要求自己一定要去,而是你的心想要去,你都没法忍受自己不去。这就是所谓的梦想,做梦都在想,没法不去想。想想自己,除了阅读和知识管理,我确实从来没有坚持过任何一件事情超过30天。所以,如果人生目标没有很好地驱动你,或许是还没有到合适的时间,更大的可能是,这并不是你真正的向往。
而柳比歇夫即使到了77岁,他一年里还能写1500页文字,洗印出420张照片!在人生最后的几十年里,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这样稳定的表现,光靠梦想驱动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合理安排、合理计划的生活,柳比歇夫让时间统计法成为他生活的骨架,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保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二、从时间统计法开始,建立双循环人生管理系统
一个被公认为极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的人,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56年。他花了5年时间,将时间统计法完善到可以准确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用了21年这个方法才臻于完善,这样的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那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怎样的撬动人生理想的呢?从记录时间开销日记开始。
1、时间开销日记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从记录时间开销日记开始的,他会记录每天的时间使用情况,按照:日期+事件+花费时间的格式,每天记录5~7行。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他都会记录在日记中。比如: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对于工作时间的记录,他计算的是纯时间,就是专心致志,除去任何间歇的时间。他把一整天中的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第三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也许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找出一切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为了检验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塑造自己;为了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为了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算出自己为目标付出了多少;还为了记录一路走过的日常生活,看看自己是怎样度过了一生。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同样告诉我们,在安排时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记录自己的时间,然后通过记录时间后分析时间花在哪了,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80%的事是不需要自己做,或者根本不需要做的!
是的,时间投入是最客观的行动数据。如果我们真实地去记录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误会了时间,也误会了自己,误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
通过对时间投入的把控来做过程管理,真的比用事务的完成度来把控进程更加高明,无论我们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使用时间,时间是比事务更基础的要素。我们与其问自己这个事情为什么没有得到推进(很显然我们总是有很多理由),不如问自己原来预期投入多少时间,实际上投入了多少时间,是不是自己对时间投入的预期不符合实际要求,还是在哪里让时间溜走了,准备怎么把时间抓到手上,这样事情就变得更加可控了。
过去我也试过记录时间,我几乎试用了手机上能下载的所有记录时间的app,但是并没有坚持下来,因为总是忘记留意时间,而手机并不总在手上,记录时间就显得很费事,所以我一直没有度过新手期。现在受柳比歇夫的启发,我决定重新开始记录时间,从记录自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开始:写作,整理笔记,学习,阅读,工作,运动。其他时间我都暂时不记录,这样的难度就会小很多。如果你也想记录时间,试试这两个app:时间块,aTimeLogger。
2、自上而下的人生决策系统,自下而上的梦想行动系统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收集,在于分析。
柳比歇夫没有止于记录,他根据时间开销日记,进行日结算;一周过完就做总结,接着把下周计划做了;每个做月结算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一年结束就总结上一年,并制定下一年的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然后看看下一个五年的计划是否需要做些调整。
这就是完整的时间统计法,它是计划和总结组成的双向系统,它包含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人生决策系统,也包含了自下而上的梦想行动系统,它是柳比歇夫攀爬人生理想的梯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数字3%。
火箭发往月球的过程中,只有3%的时间是对准目标的,其余97%的时间都在根据目标方向不断修正自己的运行轨迹。
过去,提到人生规划,我们的思路是:人生目标→五年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我们希望自上而下地计划自己的行动路径,它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设想,它是理想化的、固化的,也就会很脆弱。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花很多时间制作出完美而周详的计划,但是坚持不到一个月就会放弃的原因。
所以,计划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预留足够的可调适空间,更需要建立反馈系统,最好是能收集实时反馈的那种。我们也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进轨迹,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去年,我也做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管理系统,按照:人生目标→三年设想→想法池→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要事,日反思→周总结→月总结→年总结→三年总结的思路进行,目前看来,大体上还是可行的。可能你会问疑惑为什么我的系统中没有五年计划,因为我不认为自己目前能做好那么长远的计划,甚至连三年计划我都只做一个粗略的设想。我敬畏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麦子小黄的人生管理系统.png如果你也想搭建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希望和你一起感受用系统管理人生的力量。
如果你还在怀疑柳比歇夫的方法是否已经过时?我想和你说:是学会和时间做朋友,还是任时光匆匆流逝;是随波逐流,收起人生梦想,还是主动塑造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探索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