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大网文创意写作课系列:我为何又如何写《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研究》?

来源:二三娱乐

北大网文创意写作课系列

我为何又如何写《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研究》?

庄庸(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

2014年7月,我申报的《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研究(理论与实践)》,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2014年9月至12月,在北大网文创意写作课上,我对“网文创意写作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部分的付诸探索。

2014年年底,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费小琳女士和陈曦菇凉见面,为这部整整一年前就纳入创意写作书系出版计划、却迟迟未能面世的作品,进行最新一次的沟通和交流。

2015年1月起,我面临着必须开始撰写这部大部头的专著了——因为,年底这个项目就要结项。

压力真的山大。

这一年其实从未停过思考:为何又如何撰写这部拟议中的《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研究》?

下面的这些文字,是我自己很“私密”地思考这部作品写的随笔。如果不是这次见面讨论,我或许都忘了还有这样的碎片。

里面包含了我相当隐秘的想法——或许里面有一些“好高骛远”的东西——但思考的时候的确是很严肃和认真的。

所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作为自己思路历程的纪念碑。

一、出版时点与价值:2015年很关键

时点比文本重要。

2015年出版的时间节点最好。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拐点。这将让这本书具有极具重要的价值。

第1个方面,从决策层/管理层的变化来讲,必将加强审查与管理工作——

而这之前的前提便是,新的网文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包括行业自身的标准管理体系肯定要逐渐出台。即便不是明文出台,也会在“事实上”,有某种体系来审查与管理网文。

因此,如果我们的书适时出版的话,可以给这个过程提供“智库”作用,因此,我们那三个方面的大战略研判(文化的逆袭,社会撕裂的缝接,以及赢取并培育下一代人论述能力的竞争),均可以在这本书里得到阐述,从而让我们的理论体系,具体一个无可替代的制高点。

第2个方面,就是对产业界的发展变化,进行轨迹勾勒,包括其下一个最佳的商业模式的探索——

如平台商城化,全版权战略,泛娱乐生态全产业链,用户社群时代,包括最核心的“版权”机制和体制的变革——这些对网文的创作导向和未来可能性,将会产业深远的影响。

作者如何了解、理解并对这些做出应对?

第3个方面,就是我们对网络经典/流行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甚至,更多地是要切入到这个冰山之一角下面那种更大面积的海水中的需求暗流——

那些中下层的作家作品,以及更为基础的读者/粉丝,及作为两者衔接的中介层的编辑、评论者等之间,都在迫切需要新的创作理论。

二、当下“网文创作理论”的梳理和归类

对于当下流行的网文创作理论,我们基本上可以概括成四个方面——其实缺乏真正基于网文创作经验和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扎根理论和方法”。

一就是“剧小说”理论。

更多地以西方影视剧理论和案例为范本,逐渐形成网文中的“剧小说”理论,尤其是当网文影视剧改编元年后,很多网文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两栖甚至是重心往剧作家发展,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了大量改编成影视剧的网文当红作品,并在金字塔下面制造和形成“剧小说”理念和创作指南。这在网文各大指南中,是很占分量的。

二就是“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体系。

网文经历十多年的自动自发自主发展后,现在,有一种无意识或支流逐渐向传统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体系回归——或者说,这一条脉络一直都没有断过,(比如,从网文起家时那一批从传统转向网络的文青),向网络文学之外所有所谓的“传统”阵营学习:向现代及之间中国传统古典技法学习(大家还是讳言向八十年代以来的纯文学作家学习);向欧美等现当代国家文学理论学习(如悬疑、推理等所谓的“智识小说”);向当红的畅销书作品学习。大量存在的同人作品,更是将这种学习的血统传承,延续得清晰而可暴露。比如,后西游记、后红楼等古典流;哈利波特、魔戒、暮光之城、动漫同人等大片流。

三就是三化(全球化、互联网、市场化)中的“泛娱乐生态文学流”。

比如,跟游戏学习世界观设定和升级体系,文学就是游戏;跟着娱乐节目,让文字更像是一种娱乐;在新媒体产业链中(微电影、动画、手游)及其他,更多地成为一种“影像文学”……在全版权战略中,文字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展品,真正的赢利模式却是来自于其他。

于是,“娱乐游戏理论”成为网文创作理念和指南一种最有发展潜力的新体系;“影像文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亟待构建的新理念与创作体系。

而这一方面,系统地阅读那些新媒体理论以及互联网最新前沿---比如跨界、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交互机器、写作机器人以及数据库写作)——的专著和文章,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真的可能会改变写作的未来以及文学的未来。

四就是红文所形成的跟风、变革与创新以及代际传承理论。

比如,从郭敬明到江南,从玄幻到竞技……对十几岁现象的相继类型化创作;

比如,大量85后、90后的读者和作者,深受郭敬明文风和模式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这种风格创作,成为青春文学的小忧伤流派——而且,这种受众口味、创作取向(甚至包括从期刊到网站的编辑理念和准则),渗透进网文时,实际上也主导了相当一部分支流的创作理念和指导。

而网文自身,红文之间写作的借鉴和跟踪风,变革与创新,代际传承,更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级创作潮流。

三、我们要做“实用创作指南”

我们要作的就是什么呢?

在系统分析这四种网络文学创作理念和写作理论的基础上,或许应该以我们的预言和洞见,来为文学从当下到未来规划可发展的路径,为网络作家以及传统作家从未来倒逼自己转型,提供可操作的道路——亦即,建构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学评价与创作体系。

1. 对整个网络文学中的写作理论/指南等贴子等进行系统梳理。

分为男频和女频两大版块,进行系统地收集,归纳和整理,然后,把它归纳为“网文写作的10种类问题”(等之类的大纲),然后,往下纵深细分出每类问题中的N个焦点。我们一个焦点一个焦点地整理与分析那些写作的理念与指导。这其实是要总结出所谓“网络写手最关心的1001个写作问题”之类的大纲与细纲。然后,整理出他们是如何互助、自助和共助地提出解决方案。

2、归纳和筛选网络文学五年来的经典/流行作家作品和近年来到当下正在的红文作为案例。

纵向地搜集:这些作家的创作访谈录,以及网友中对其作品的鉴赏以及跟创作有关的言论,并和上面的大纲和细纲能够对应起来——以便可以作为案例;然后,就像我做〈知否?知否〉和做昼颜一样,选出其中最值得分析的亮点,进行疱丁解牛的文本分析。

3、细致的文本分析、跨界的创作写作理论和我们创意写作的实践经验三位一本。

将上述一的网文写作理论和二的文本分析对应起来,并跨界广泛参照影视剧理论、传统文学与创意写作体系、当下游戏和泛娱乐新理论……并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提炼和归纳我们对这些写作的关键环节和焦点问题的看法:比如,开篇应该如何开,坑怎么挖……

4、“写法”要用于实际、实战和实用,对培训、培育和培育作者有用、有效、有结果,并以他们的实际作品作为基础来研讨与训练。

也就是说,当下写作理论最大的问题,就是看起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实用写时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些千锤百炼的写法,如何用于我们具体的写作中?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置一些“创意写作研讨和训练题”,用来实际、实战和实用地培训、培育和培育我们的作者……

具体设计创意写作研讨和训练题时,要很细、很小、很聚焦,可以拿起笔来就写的一个“点”。

这样相当于,对于:“如何写一个好的开头?”这样一个网文写作的焦点问题,我们要为读者提供四个部分的内容:

1. 网文中关于这个的代表性写作理论和指南,有哪些?

2. 经典/流行作品和红文中,可以用来作为案例的是什么?

3. 从影视剧到游戏娱乐等跨界写作理论系统地归纳和提炼之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就像我在分析《昼夜》的开头那样?

4. 为将这种写法付诸我们实际、实战和实用写作而设计“创意写作训练和研讨题”,读者可以根据这个题进行写作练习,交给我们点评。

四、问题和难题:

1.工作量很大和时间紧张

第一,工作量很大。

第二,从时间倒逼,2015年年底出版,那么,最迟八月底交稿。从现在起,我们需要在半年里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专著。

2.2015年三部曲的先后安排

如何协调写这部专著与我们创作的冲突?

因为,在2015年我最想写的三部重点的作品,《网文创意写作研究》只是第二部……

如果我们现在在未来三到四个月,以这个创意写作指南为主要的创作任务,会不会打断我们的这个发展过程?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进行这种创作理论的系统梳理时,我们必须横向贯穿三大领域(文化战略,社会撕裂,以及下一代的战争)……要把这三个方面,纳入到我们整个网文创意写作的框架体系中。它逼迫着我们必须以“系统”的方式,去重新构建这个想象中和实际的“网文生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大格局”的训练。

在此系统生态中,我们进行网络文学整个创作与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才具有时代的价值。但问题又来了。这样做会不会过于“务虚”——读者们是要来寻找实用、实际和实战的指南的,这些跟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如何做到能跟他们当下和下一步的创作接地气?这是必须要解决的。

3.如何接地气——从北大网文创意写作课到本职工作亲子创意写作系列的实践

通过北大网文创意写作课的实践,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系统地搜集那些既有理论体系外,我们还必须细致地分析文本,两相对照,提出创意写作的研讨和训练——才有能效地为作者提供创意写作的研讨和训练路径,才能比较有效地把创作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他们实用、实际和实战的创作之中……

另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在于,在我们亲子创意写作系列的设计中,对如何培育、培养、培训作者,付诸于实际、实用、实战地创作,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体验:

一是指导作者挖掘自身经验和体验的生活细节,从每一个小细节中挖掘孩子成长教育的大主题;

二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写作自己的写作手法;

三是,我们是在学习中写作,把书本的技术知识和来源我们自身与孩子的实践知识相对照,融合在一起,逐渐构建起我们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型培训体系”,对大量的亲子作者进行系统、持续和深入的培训、培育和培养……

4.如何应对置疑——只有“高屋建瓴”和“有用有效”这两个结合

这种置疑将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能立得住脚的话,只能做到两点:

第一,就是能以我们超越时代的洞见、预判和智慧,能够勾勒出整个决策/管理层、产业界、作家写手们都亟需看清楚的现状和未来。我们如何能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看到一米外的阳光,能够清楚地照见未来的历史地线?

这需要我们就像投资商,能够看清楚下一个最佳的商业模式;能够像管理层,替代他们作出最富前瞻性的决策与管理;能像经营者,能够洞悉每一个管理的细节;能够像作者,清楚每一个创意写作的关键环节……

第二,哪怕所有的人都不接受和认同,但我们有一个最核心的自我衡量的标杆,就是:当我们写完这一部作品后,我们能不能迈过那个关键的门框,让我们能够站在时代的左右,发掘并培育出那样的作者作品,左右这个时代。这才是我们真正终极的目的。

是的,这本书有效没有效,关键不是看对别人,而是,对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培训、培育和培养的作者有没有用。

我们要让我们的“创作理论”最大效益化,就是它能让我们写作我们的支点和杠杆作品,可以撬动整个星球和时代……

我们,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