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P1-60
此部分内容包括了杨绛的原生家庭,以及其友情和爱情(此部分还未看完)。印象深刻的是她出身的书香门第,父亲学识渊博,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而且都是非常牛逼的国外大学,让人羡慕不已。对于杨父对子女的教育观很是赞同,无论男女,都要接受最新最好的教育,从不强制子女做什么,尽最大可能为其提供自由成长的环境……不得不说,杨绛先生能够成为有着如今这般性情、才情的大家,其书香门第(杨绛自称“寒素人家”)的出身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的,另外,其父亲对于她的诸多栽培更是对于她的人格、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杨绛小时候的灵动与智慧真的教人喜欢呢,像她那般性情的女子真是难得呢,尤其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多么可爱!她后来求学时,对学业、兴趣、学问的追求都值得学习。幸亏有父亲的引导,所以对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那么执着和义无反顾,才有了那样无可取代的真性情、真品格。
《杨绛传》P61-133
杨绛先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前辈。很喜欢杨先生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她自幼的家学渊源,还是有那样一位自由开明的父亲,还是后来遇见了钱钟书这样有性情也有才情的先生,以及后来有了那样一个聪敏机灵的女儿,包括后来先生和女儿相继离世,她一个人守着这份平素简单,尽是豁达从容。是的,很喜欢这一切的经历,但是,也正是因为她是她,所以才有这样的经历。人说,有什么样的经历,源于你本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杨绛之所以成为我喜欢的杨绛,在于其个人魅力。无论是对父母亲人的孝顺,还是对丈夫的悉心关怀、对女儿的温馨陪伴,还是对于文学、戏剧的深爱,对于官场类事物退避三舍,将简单自由奉为至上,由内而外的赤诚,对于人生的从容,对于大众的悲悯,对众生的超然之态……我的语言是贫乏的,先生的高洁品格值得我一辈子品读。
说来也巧,之前看《我们仨》总是感动落泪,如今看这本先生的传记,作传之人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是读着先生的故事,好像就是在和先生一起经历所有的欢笑和失落,人生百年,那么多的悲欢浮沉,但是先生一家人一直乐观积极,许多细小的温暖,总是在不经意间窜进心房,眼眶便热了。其实,明明就是简单的文字啊,但是正是这简单朴素的文字将先生的性情和品格呈现,让我这样的后辈来细细品读,慢慢沉浸,静静敬仰。
其实,杨先生这个人啊,真的是至真至简。无论是她的文字,还是她的人,都是如此,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如此欣然接受生命给予的每一分(好与不好)养分。
先生的故事,能够读到,已是三生有幸。
《杨绛传》P134-138
谈到杨先生的戏剧成就,我想是代表这一个时代的特色的,自无人取代。仔细想想,好像杨先生做的每件事情都有一番成绩,原是因为用了心。读了那么多的书,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专研了多年的学问,却还是自谦如斯,多让人敬佩!杨先生对于求学专研从来都是兴趣使然,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清楚得很,这份清明,于很多人却是那么难得,许多人穷尽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每一次和杨先生的作品邂逅,都会让人感受到那满满的诚意,用了心的作品、有诚意的作品、经过沉淀的作品,读者是看得见的。好的作品,无论多少,哪怕只是一片小散文,就能看见作者语言功底的深浅,练字硾句的本领高低,作者本身的心性如何。归根到底,事实总是最有理据的,任何,都无法真的期满于人。
以前,对于人的外在容貌与内在心理的相互映照深信不疑,如今,对于作品的诚意和作者的积累、用心更是深有体会。整日朝着要创作惊世作品的人,往往不得成功,因为内心太燥,目的太不纯;而那些潜心学问、深究学问市里本身的人,虽在一开始并未有远大野心,但在最有却常有意想不到的成绩,也算是水到渠成之事。
看来,这世上自有昭昭公正在,任何人都骗不得,尤其是自己。
除了由杨先生的戏剧之才发出的感慨之外,对于战乱也有新的理解。以前从未觉得战乱真的那么触目惊心,让人胆寒心悸,如今看着杨先生的经历,看着他们经历的种种战争之苦,已然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莫大的悲伤,然却他们身上的那股子宽容和乐观却那般感染与我,每每读到他们受战乱之苦的各种情节,中忍不住为他们感伤、鸣不平,不小心就流了眼泪。想来,这倒是与一句俗语大道理相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杨绛传》P141-158
这简短的篇幅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杨先生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以及关怀。当时杨先生的名气比钱先生更大,但是夫妻二人都不认为名气是最重要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钱先生写作《围城》的两年间,杨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多小细节真的让人暖心,杨先生对于灶堂之事并不精通,但是愿意为钱先生做,且心甘情愿。同样的,钱先生知道杨先生不喜欢去菜场便陪着她一起去。这样的生活细节让人非常羡慕。他们二人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几十年,一直相濡以沫,却自始至终散发着香气和真实的光芒,照耀许多人的一辈子。
一是杨先生夫妇二人赤诚的爱国之情。对于国家,我是热爱的,看到国家弱势被欺凌时,心中满腔怨愤,对于满目疮痍的祖国也是倍感心疼。爱这大好河山,更爱这每一寸土地背后的深沉厚重,也爱着每一处风景下的远古文明。我确实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一直只想好好做个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政治,从无兴趣,对于派系党争更是避之不及。我的这份热爱便是至为简单朴素的,同样也是赤诚的。为什么对于杨先生夫妇的爱国如此动容。我想,应该是那种赤子之心有相融之处,所以有一种很深的共鸣在里面。无论是祖国战乱,还是政府黑暗,他们一直没有埋怨,尽管有时候事实和真理被乌云掩盖,但是仍然爱着家国,深沉如斯,永久不变。
还有二人面对政治斗争的乐观。他们这一辈子应该遇到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奔波流离之苦,以及后来文革时期的各种苦难岁月。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这批斗的浪潮中离去,他们没能够扛下来,但是杨先生一家靠着顽强的意志和超常的乐观,守着那一份对于家国的热爱和内心的赤诚,一家人温暖相守,在好不容易走完文革这道坎后,杨先生心中一直没有怨恨,心中清明,让后辈敬仰之至。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对于文革都久久不能释怀,没想到杨先生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那颗心,是多么赤诚而朴素,同时又是那么坚韧透亮,类似的还有季羡林老先生,看季老写的文章,觉得其心也是特别简朴纯真。这些前辈大家在面对一切苦难之后,竟还能保留赤子之心,真的是返璞归真的那种感觉,让人感动又感恩,一辈子都学不尽。
《杨绛传》P161-202
内容很多,包括杨先生夫妇相互扶持做学问,也包括二老在苦难中坚守赤子之心。其实那样一种印象和感慨,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说出。在感觉上分两部分。一是二老对于学问的认真专研,那种投入和干劲儿,那种沉沉的却又最为简朴直接的热爱,让人很感动,包括杨先生的翻译事业,钱先生的写作,画了多少心血和时间在作品上其实我们是看得到的。另一部分是他们在面对一切苦难的时候如此乐观,夫妻相守扶持,共同度过了难关,并且始终怀有那赤子之心,实在难得。其实还有一点感触,杨先生在做好妻子、母亲、儿女这几个角色时,还能够做好作家、翻译家、戏剧家这样的角色,并且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那么成功,可想,是多么的用心啊,幸运的是,遇到钱先生这样对的人,二人有许多浪漫的互动,二人相处的种种(写信、做早餐、写作时的相互欣赏等),真的让人在感动之余也非常羡慕。
《杨绛传》P203-252(完)
按作者的写作体裁来讲,这部分就是讲的杨先生在和先生和女儿失散之后的几十年岁月。但正如先生源源不断的思念一样,时空根本无法阻断这三人一体的杨先生,作为读者,我也无法只看到杨先生一人,虽然先生和女儿故去,可是他们一直陪伴在身边,这样的感觉,是怎么也变不了的。
杨先生在后来的几十年岁月中,还是那般素雅从容,乐观淡泊,质朴纯真。无论是她一个人为离开的亲人“打扫战场”,还是每天读书写作,以及对于世俗的喧闹的避之不及,处处都透露着她的人生处世哲学。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就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看跟先生相关的书籍,心便变得宁静扎实,这样一种气蕴,用什么来形容呢?我竟找不到。
这本书很容易就读完了,但是却不敢说读透了,不是作者的思想多么深刻,也不是文笔多么绚烂,而是先生的风骨、气度让人想要靠近、再靠近。先生一生说过很多话,写过不少文章,也有过许多成功的翻译作品,文章读来简单却深厚隽永,一句简单的话语甚至就是一个人生,这样的存在,用一辈子来解读可能都不够。先生身上还有一种求实求真的态度和精神,也是我敬仰且学习的,对于外界的赞扬和喧闹她都漠不关心,她说过很多“自谦”的话,“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但我却觉得这其实不是自谦,其实是老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于真正学问的追求,正如苏格拉底之言“越是知道得多,越是知道自己不足”,可见杨先生对于学问的敬畏和追求,以及自身的丰厚学识,实在教人学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