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行走千年|100.欧阳修:醉游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

来源:二三娱乐

在宋代政治史与文化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著名的人物,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范仲淹等人,而继范仲淹之后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儒学家。天圣八年进士,授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五年,新政失败,贬滁州太守,后拜枢密副使,任参政知事,后又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曾主北宋文坛,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著述甚丰,后人辑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曾编纂有《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另曾与宋祁共同主编《新唐书》。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他的父亲欧阳观曾先后做过几任州府的判官和退关,主要是负责刑狱工作。但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染病去世。之后,欧阳修便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宋仁宗天圣八年考中进士,第二年出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当时在钱惟寅幕下的梅尧臣、尹洙等人结识,相互切磋诗文,遂成至交。在洛阳期间,欧阳修整天流连于诗文杯酒之间,整天流连于花前月下,曾留下不少风流韵事,并且在洛阳期间,他还遍访民间,搜集有关牡丹花的花期、品种、种植技术以及培植历史等资料,从而写成了历史上的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景祐元年,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后充馆阁校勘,两年后,由于范仲淹批评时政被贬为饶州知州,欧阳修因替范仲淹辩护而被贬为夷陵令。宝元元年调任乾德(今湖北老河口)令,康定元年被召回京,重任馆阁校勘,后来又知谏院,与当时的著名谏官余靖、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这期间,四人一起直谏先是罢免了毫无作为的枢密使夏竦,以杜衍和富弼知枢密院,再是免除了佞臣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并且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同时以范仲淹代之,从而使得当时的政坛出现前所未有的晴朗。范仲淹遂领导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在这期间,欧阳修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以及贡举法的一系列主张,但不久却因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庆历新政失败,改革派成员先后被贬,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先后改知扬州、颍州、应天府等地,在这期间,欧阳修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经常游山玩水,赏景娱心,在滁州等地为了日常的游赏之便,建造历史上有名的醉翁亭,并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

皇祐元年欧阳修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后又任史馆修撰,与宋祁等人一同负责修撰《新唐书》,与此同时,欧阳修还开始《五代史》的正式修撰工作。嘉祐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了当年的科考,考试中全黜怪奇文风,专取文风平实的士子,录取苏轼、苏辙以及曾巩等人,这对之后文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嘉祐二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期间明确提出朝廷应该以文士掌管军事,从而对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政治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年升参政知事,之后又先后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位。治平二年,请求外任,但英宗不许,然此后几年间,一直受到蒋之奇等人的打击排挤,但多次辞职都未获得英宗许可。但宋神宗即位之后,开始重用改革派,将王安石召回京城,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为宰相,开始实行变法,欧阳修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并对青苗法多有批评,而且不执行,因此第二年黜知蔡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太师身份致仕,居于颍州,到第二年病逝。

欧阳修到了中年以后,出现了糖尿病以及严重的眼疾,身体状况十分糟糕,这也是他中外年之后一直请求外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他想到外面州郡寻找一个风景秀丽之地进行身体的疗养。皇祐元年,他出知颍州,一道颍州就迷恋上的当地的风光山水,因此产生了终焉之志,到第二年,他便开始在颍州买田筑宅,同时还邀请老朋友梅尧臣等人前往颍州共同安度晚年。后来在熙宁四年致仕之后,便正式归隐颍州之西湖,在这里与新朋旧友整日诗酒歌乐,啸傲山林,他们或寻奇探幽,或西湖泛舟,完全将自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在这期间,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将自己的诗文编集为《居士集》,同时还将自己平时与朋友们闲聊时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根据自己在诗歌创作中的实际经验体会,从而写成了在后世影响十分深刻的《诗话》,也即《六一诗话》。欧阳修的这种人生经历与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尤其是对其后的宋代文人的人生出处和人生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故其被后世称作“一代儒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