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二年),太子捷正式即国君位,是为郑文公。
楚国北上
郑文公七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国自恃国大兵强,不服齐国称霸。令尹子元率领战车六百乘大举进攻郑国,进入新郑远郊的桔柣之门,车队从外城南门进入新郑,一直到达内城的市场。郑内城闸门没有放下,也看不到任何郑国的军队。这诡异的一幕让楚军怀疑郑国设有伏兵,楚军将领商议一阵后不敢久留,退了出来。郑国的执政卿叔詹正确地估计形势,认为楚国发六百乘兵车伐郑,倾国内全部兵力,国内必空虚,害怕国内生变,不敢久战,便大胆地设空城以待楚师。此举意在向楚军显示其镇定不慌,早有准备,为后世“空城计”的原型。楚军主帅子元感叹:“郑国有高人。”作为霸主的齐桓公自然不能容忍南方荆蛮侵袭中原,会同鲁国、宋国共同救援郑国。楚国听闻,更加不敢久留,悄悄连夜逃走。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空城计”郑文公十四年(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意欲与齐国争霸的楚国再度以亲附齐国的借口伐郑。齐、宋、鲁、曹、邾在柽地盟会,谋求救援郑国。次年,为了抑制楚国北上的势头,齐国收服了楚的附属国江、黄二国,三国分别在贯地和阳谷会盟了两次。楚国则侵略郑国更加频繁,郑文公顶不住楚国的攻势,打算与楚讲和。大夫孔叔坚决反对,说:“齐国正在为我国的事辛苦奔走,舍弃他们的恩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姑且再坚持一下。”
郑文公十七年(鲁僖公四年),在齐桓公的率领下,齐、宋、鲁、陈、卫、郑、许、曹联军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不敌,军队溃败。联军随即攻打楚国,大军在陘地驻扎。楚成王派遣大夫屈完前往劳军,摆出玉石同焚的姿态。齐桓公见楚国确实强大,也不愿与楚国硬拼,便在召陵与楚订立盟约,多少限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伐楚的事情刚刚结束,诸侯内部又闹出矛盾。原来联军中有个陈国大夫辕涛涂对另一个郑国大夫申侯说:“联军撤退如若取道陈国与郑国之间,两个国家一定不堪重负。如果取道东方,向东夷的国家耀武扬威一番,再沿着海边回去,岂不一举两得?”申侯表面上赞同这个建议,辕涛涂便向齐桓公建言,齐桓公也同意了。此时申侯却两面三刀,对齐桓公说:“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从东方撤军,遇到夷人为敌,恐怕无法继续作战了。如果取道陈、郑之间,由两国供应粮草军需,这样才是万全之策。”齐桓公听了,深以为然,便强令郑文公把虎牢关赏赐给申侯,而把辕涛涂囚禁了起来。虎牢即是制邑,是郑国的险要之地,申侯本是楚人,属于外臣流落郑国。郑文公不愿把如此重地交予外人,但迫于齐桓公的威势,虽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照办。后来,因为申侯的这个损人利己的伎俩,齐国更是兴兵攻陈,以讨不忠。陈国吃了哑巴亏,只得向齐国请罪求和,齐桓公这才释放辕涛涂回国。
然而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转年,怀恨在心的辕涛涂劝说申侯在虎牢筑城,他说:“把城建得雄伟美观一些,这样可以扩大你的名声,让子孙牢记你的功劳。”申侯糊涂一时,也不想想这功劳、这封地是怎么得来的,一口答应下来。于是辕涛涂便为申侯向诸侯们请求,建筑了城墙,把城楼建的十分雄伟坚固。办完这些事后,辕涛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郑文公面前诬告申侯,把封邑建得如此坚固是为了日后准备反叛郑国,郑文公由此对申侯起疑。虎牢本就地势险要,如今更筑了城墙,更加易守难攻;并且这封赏也是齐桓公为申侯讨得的,申侯自己也是外臣,难免郑文公没有其他想法。
立嗣风波
与此同时,周王室内部也出现不安定因素。周王室太子姬郑的生母陈妫早亡,周惠王另立惠后,惠后生下小儿子王子带。新王后自然宠爱自己亲生的儿子,打算废长立幼,长子郑的太子地位不稳。郑文公十八年八月,齐桓公再次召集诸侯,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首止与周太子郑会盟,相约安定周室,稳固太子之位。而周惠王则不希望齐桓公稳固太子的地位,意欲破坏会盟。在会盟之前,周惠王派遣大臣周公忌父召见郑文公,对他说:“我保护你去服从楚国,再叫晋国辅助你,你的国家就可以不用受齐国的气也能得到安宁了。”此时郑文公正怕齐桓公与自己的臣子申侯搞串联,对自己图谋不轨,如今得了王命,很是高兴,却又畏惧齐国的权威,害怕遭到齐国的惩罚,毕竟自己的执政卿叔詹就曾吃过苦头。郑文公一拍脑门,索性私自逃回国去,不参加与诸侯结盟。大夫孔叔连忙劝阻道:“君上您不可以轻举妄动,一旦草率地做了决定必定会失去亲近的国家。这样,郑国的祸患就到来了,等到陷入了祸患在去请求人家结盟,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大了,到时候您一定会后悔的现在的做法。”郑文公不听,丢下了随从和军队便逃回了郑国。
周王室世系郑文公的行为激怒了齐桓公,转年夏天便会合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曹昭公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包围了郑邑新密。楚成王从郑国那里看到了中原诸国的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便出兵包围许国以救援郑国。诸侯联军为了救许便暂时放了郑国,楚成王不愿与联军开战,见达到了目的便撤兵回国。
未达目的的齐国不肯善罢甘休,于郑文公二十年(鲁僖公七年)春再度出兵伐郑。孔叔对郑文公建言:“谚语中又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争强之心,又在乎什么屈辱’,不能使国家强大,却又不甘心居于人下,这才是导致灭亡的原因。现在国家危险了,我建议国君向齐国屈服,以挽救郑国。”郑文公此时倒不慌不忙了,表示要再观望一下行事再做打算。孔叔急的捶胸顿足,又道:“现在形势紧急,就像朝露等不到晚上,还等什么?”最终,郑文公想到辕涛涂的诬告,便顺势杀了楚国出身的申侯以向齐国交代,郑国的危急总算了结。七月,齐桓公号召诸国在宁母会盟,商讨如何处理郑国,郑文公派遣太子华前去赴会听命。这位太子华野心不小,打算利用齐国的力量增加自己在郑国的权势,以达到稳固太子之位的目的。他对齐桓公说:“我国的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是违背您的命令的。如果您以除掉他们为条件来与我国讲和,我将率领郑国成为您的附属。这对您来说也没什么不利的。”齐桓公听了准备答应,却遭到齐相管仲的反对,他认为郑国还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辅政,齐国占不到便宜,于是拒绝了太子华的要求。郑文公得知太子的行为后,盛怒之下把儿子们全都赶出郑国,后来太子华、公子臧先后都被郑文公杀掉。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当年冬天,郑文公向齐桓公服软求和。正在此时,周惠王驾崩,太子郑的异母弟弟王子带一直受到惠后陈妫的宠爱,惠王生前便有改立他为太子的打算。如今惠王已死,太子郑害怕这个弟弟将要作乱,便向齐国求援。转年,齐桓公带领诸侯与太子郑在洮地盟誓,郑文公此时也乞求加入盟会。于是诸侯与王太子结盟,侍奉了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王子带则被封到甘地,故史书又称其为甘昭公。王位已定,才为周惠王发丧。郑文公在随后的蔡丘会盟中亦作为齐国的盟友参与盟誓。
郑文公二十四年(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心怀不满的王子带私通伊洛之戎攻打京师雒邑,郑国也受到滋扰;祸不单行,同年冬,楚国人出兵攻打亲附齐国的黄国。周襄王忍无可忍,讨伐王子带。次年秋天,王子带不敌,逃亡齐国。最终,在齐桓公的调停下,周王室和戎人达成和解。过了一年,晋东的狄人和南边的淮夷又起兵侵扰中原,身为伯主的齐桓公带领诸侯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就这样劳碌了六年,到了郑文公三十年,年事已高的齐桓公病重并于年底去世。
得罪重耳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亦因连年内乱而衰落。郑文公见齐国没落,便又起了倒向楚国之心。三十二年冬,郑文公与楚国人公然在齐国境内会盟;三十五年,郑文公亲自前往楚国朝见。当年三月,意欲继齐桓公称霸的宋襄公不满郑文公亲附楚国,兴兵向郑国问罪。楚成王则出兵宋国以救援郑国,结果宋国军队在泓水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本人亦负重伤,不久身死。十一月八日,郑文公带着自己的夫人、楚成王的妹妹文芈出城劳军;次日,楚成王进入新郑,郑文公以最高规格的飨礼予以招待,最后由文芈亲自把他送回军中。执政卿叔詹见楚成王实施礼节男女无别,预言楚成王霸业不成,亦不得善终。
郑文公三十六年(鲁僖公二十三年),在外逃亡的晋国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对他不加礼遇。叔詹对此劝谏道:“重耳贤明,而且和我们同是姬姓,穷困潦倒流亡到郑国,君上不可对他无礼。”郑文公却不以为然:“诸侯流亡的公子路过郑国的人很多,哪有精力和时间都以礼相待呢?”叔詹告诉郑文公:“臣听说,得到上天眷顾的人,别人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这位公子重耳有三个别人比不上的条件,上天或许要扶持他成为国君吧。父母同姓,所生的子女不会昌盛,重耳的父母均是姬姓,却活到现在,这是其一;他逃亡在外,上天却不让晋国内部安定,恐怕这是上天在为他制造机会,这是其二;晋国的狐偃、赵衰、贾佗三人,才能远胜常人,却心甘情愿跟随重耳,这是其三。晋国与郑国是同等的国家,他的子弟经过这里,尚且应当以礼相待,更何况是得到上天眷顾之人呢!”郑文公仍不采纳,叔詹又说:“如果君上执意对重耳不加礼遇,那就杀了他。如果不杀他,将来他回到晋国,得到君位,将是郑国的大患。”郑文公对此亦不予理睬。然而,就像叔詹所预言的一样,没过多久,公子重耳便回到晋国并继承君位,是为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子带之乱
次年夏天,因为滑国对郑国怀有二心而亲附卫国,郑文公派遣儿子公子士和堵叔率师讨伐,周襄王为此派遣大夫到郑国为滑国求情。郑文公怨恨当年周惠王回到成周后不肯把礼器赏赐给父亲郑厉公,又恼怒如今的周襄王偏袒滑国与卫国,索性对周王的命令拒不服从,还囚禁了前来说情的两位大夫。周襄王大怒,准备联合狄人攻打郑国。周大夫富辰向周襄王劝谏,不要因为心中的小怨而抛弃曾经对王室有功的诸侯,更不要与非我族类的夷狄联合来对付自己的兄弟之邦。并且,国家刚刚经历王子颓与王子带的动乱,切莫再挑起战争。周襄王不听,派遣颓叔、桃子率领狄军出征,当年夏天,攻占郑国栎邑。周襄王龙心大悦,为了感谢狄人,要把狄君的女儿隗氏立为王后。富辰又劝阻道:“报答的的人已经厌倦,而被给予的人尚不满足。狄人本性贪婪,大王又这样助长他们的欲望,最终必成大患。”周襄王还是不听。
果然,祸事来了。之前逃往齐国的甘昭公王子带似乎并没有到他的封邑甘地去,而周襄王迫于太后陈妫的压力,此时早已把王子带重新召回成周。依仗着太后的宠爱,这位王子带在京师为所欲为,目无王法。他垂涎于这位异族王后的美色,而这位隗氏也并非贞洁烈女,两个人在周襄王眼皮底下眉来眼去,勾搭成奸。没过多久,王子带与隗氏的奸情败露,周襄王怒不可遏,却又不敢把王子带怎么样,只好废了隗氏的王后之位以泄恨。带领狄军攻打郑国的颓叔、桃子二人害怕狄君的报复,索性侍奉了王子带,带领狄军进攻周襄王。周襄王的侍卫们准备迎敌,而事已至此,周襄王还是畏于太后的责难,不允许侍卫们反击,宁可让诸侯想办法收拾他们。当年秋天,狄人攻打成周,周公忌父、富辰等人皆殉难。周襄王离开成周,逃往刚刚才兵戎相见的郑国,王子带则带着隗氏据守温地。郑文公倒也不计前嫌,亲自带领大夫到周襄王居住的氾地慰问并供应日常所需器具。然而,文公到底不是他的父亲厉公,没有厉公那样厉害的政治手腕。他所给予周襄王的不过仅仅是小恩小惠,真正抓住这次周室内乱机会的是晋国。第二年,晋文公起兵勤王,杀王子带,迎襄王归于成周,晋国开始图霸。
秦晋来伐
郑文公三十九年(鲁僖公二十六年),本已归附楚国的宋成公见晋国开始强大,而晋文公早先又受过父亲宋襄公的恩惠,此时便起了叛楚附晋之心。楚成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随即率师讨伐宋国,楚国的附庸国纷纷起兵相应,郑国便是其中之一。郑文公四十一年夏四月二日,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个阵营在城濮展开会战,大战的结果是:楚国联军大败,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郑文公见楚国败北,郑国失去了保护伞,便迅速地改换门庭,及时派遣使臣到晋国求和,并在衡雍与晋国结成同盟。
岂料,盟誓的口血未干,晋文公便策划攻打郑国以扩大晋国的领土。郑文公四十三年,晋、秦共同出兵,以郑文公早先对流亡在外的晋文公不加礼遇,并且与楚国串通,对晋国的权威怀有二心为罪名,包围郑国都城新郑,郑文公忧心忡忡,最后听从了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遣老臣烛之武连夜缒出城去,前往秦军营寨面见秦穆公,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秦国与郑国中间隔着晋国,秦国想要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的土地是十分困难的。灭掉郑国从中获利的只有晋国,而秦国占不到半点好处,又何必白白动员本国的兵力而为邻国增强实力呢?此消彼长,邻国的实力增强了,国君您的实力便削弱了。但假如放弃灭亡郑国的行动,以郑国作为秦国在东路上的主人,贵国的使节行旅往来,由我国供应食宿所需,对您也没什么不利。再说,晋君言而无信,您曾经有恩与他,他也答应割让焦、瑕两邑作为酬谢。然而晋君早上渡过河去,晚上便修筑了防御工事来防备您。晋君贪得无厌,倘若在东边吞并了郑国,那么下一步他必定着手向西方拓展,晋国的西方只有秦国,除了侵占您的领土还能到哪去取得土地?您好好考虑一下吧。”秦穆公一听,此话确实有理,便与烛之武订立了盟约,派遣大夫杞子、逢孙、杨孙相助郑国守城,便撤军回国了。
晋侯、秦伯伐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军的不战而退,多少对晋军的士气有所打击,郑文公趁机向晋国求和,晋文公则向郑文公提出两个条件:“第一,当年郑国对我无礼,叔詹作为执政,没有尽到规劝国君的职责,把他交出来;第二,贵君在我国的儿子公子兰十分贤明,把他立为太子。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即退兵。”郑文公深知叔詹乃郑国肱股之臣,拒不答应。而叔詹却再三向郑文公请命:“舍弃我一个人可以解救全国百姓,安定社稷,君上何必对臣如此爱惜?”见叔詹心意已决,郑文公只好把他交给晋国。晋文公在军中摆了口大鼎,打算烹死叔詹,叔詹临危不惧,请求把要说的话说完再赴死,晋文公同意了他的要求。叔詹说道:“当初郑国抛弃礼仪,背弃亲戚,我劝阻道;‘不可以这样,晋公子贤明,他的左右随从都具有做卿的才干,一旦返国即位,而得志成为诸侯的盟主,那么郑国的大祸将无法免除。’随后之事,一如我预料,如今大祸果真到来。我当初尊重贤明,遏制祸患,是明智;现在自我牺牲,杀身殉国,是忠勇。”说完便要跳入鼎中,两手抓住鼎耳大喊:“从今以后,人们将知道忠心侍奉君主的臣子,将会和我叔詹落得一样的下场!”晋文公钦佩叔詹的忠勇明智,赶紧让人把他架下来,待以厚礼,把他送回郑国。郑文公见叔詹死里逃生,自然十分高兴,便任命他为将军,并派遣大夫石甲父、侯宣多到晋国接回公子兰立为太子。晋文公见郑国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也随即撤军回国。靠着烛之武的言辞与叔詹的忠勇,巧妙化解了秦、晋之围,把郑国从灭国的边缘拉回,转危为安。
两年后,即公元前628年4月,郑文公病逝。郑文公在位长达四十五年,但到底是平庸之君,郑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仅仅自保守成而已。回过头看,四十五年间,郑文公的确错过了许多发展图强的机会:齐国衰落、宋国战败、晋国内乱,天下无霸主的时候,晋文公重耳流亡路过郑国的时候,周王室王子带之乱的时候,身为姬姓诸侯,又是周王卿士后裔的郑文公既不敢站出来主持大局、勤王平乱,还不屑于与流亡的公子搞好关系,又缺乏像鲁僖公那样纵横捭阖的外交才能,在楚国战败后招致秦晋联军讨伐,险些灭国。叔詹说的没错,“没有让国家发展强大的才干,又不大甘心居于人下”,郑文公就是这样的人。
转年,太子兰正式即位,是为郑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