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5年1月7日,在皮村同心实验学校门口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志愿者手绘的皮村地图。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育儿嫂,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没有华丽典雅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历险,也没有声名显赫的背景,更无美女作家的高颜值,但蓦然之间,一位44岁、仅读完初中的家政女工却走红网络,她写的自传类文章《我是范雨素》刷爆朋友圈。
嗖嗖嗖...无聊的刷着微博,忽然,一条视频微博印入我的眼帘。
4分钟的简短视频介绍,让我对此产生了一种共鸣。
走在平凡而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却怀揣着不肯放弃的梦想;以自由的灵魂和坚强的意志,去对抗那过于骨感的现实。
视频的简介让我对此充满了好奇,百度搜索了她写的文章。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网友们追点热评,这个“孤独患者”变成了“网络红人”
其实,这个世界一直存在着,我们用不着以自以为是的悲悯来俯视着赞叹他们。
看到《我是范雨素》一文时,心里有阵微酸,眼泪也在眼眶中打转。
回想到曾经做记者的日子,采访过一个农民工。简单交流后发现他是个很文艺的人,很简单却不平凡。平日里工地不忙的时候,或者遇到阴天下雨,工友们经常会聚集到一起打打麻将、玩玩牌,唯独他经常会一个人在灯光微弱的简易房里写写画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心的创作着。他擅长写诗歌、画铅笔画。虽然没受过专业教育的熏陶,但是他的作品真的很令人欣赏。
后来,他得知我是媒体人,便让我帮他发表一些作品出去。回到工作室,我帮忙联系了一些可以投稿的地方,但是应要求都达不到发表的标准。后来,也就不得而知。
事实上,对于拥有文学写作这一梦想或者说爱好而言,中国的社会底层中不乏这样的人群,他们或许年少时就是文学青年,可能只是因为各种缘故没有考上大学,进入到城市务工,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但他们的作品,坦白说,从文学价值上看,是很难达到一定高度的,极少能够得到发表。
正如大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的钻研和发明一样,在这个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一个个领域都筑起了高高的壁垒,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一般人是很难企及的。再加上数字鸿沟造成的技术门槛,让这些人的梦想,更是被时代甩在了遥远的角落里。《我是范雨素》一文同样如此,如果从文学价值上看,并没有超过高中作文的水平,人们感动和赞赏的不是她的文笔,而是平常我们看不见的她和身边人的故事而已。
多年以后的今天,这样的作品与人物似乎早就OUT了。手机里的鸡汤、段子、游戏消磨着慵懒的时光,电视中的空庭、桃花、宫斗填补着精神的寂寥,当红的网络小说也写惯了玄幻修仙、霸道总裁,为人们编织着迷离的梦境。和身体一样,我们的心灵似乎也习惯了薯条与可乐的味道。但是当范雨素默默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一份久违了的感觉一瞬间便被唤醒。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透过《我是范雨素》一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不抱怨、不放弃的有爱女性。
在这个美女用身体写作,大V以机智调侃,这样的文章都会走红的时代。
范雨素,用朴实书写了她悲惨的经历,以及对精神上的渴望。在那里,没有浮躁、没有哀怨,就算是遭受唾骂、遭遇家暴,她都会坚强面对。没人支持,无人帮扶,那种心酸,常人难以理解,但却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股不放弃的劲。
她的作品刷爆朋友圈,说明很多人并不是鸵鸟;
说明我们的内心深处对抗着“愚乐化”的浪潮,渴望着那一份真实所带来的触动。
文章的结尾: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这段话让我感触最深。
善良与爱,都是会传染的物质。
在这个人心复杂的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洗礼。
—END—
作者简介:
艳伟,一个正儿八经的吃货,喜欢旅行,大爱美食。热爱运动,但是有点小懒;圈里圈外的斜杠青年,啥都研究,觉得生活就是要研究,要折腾,没事喜欢写写画画,性格开朗,标准的狮子座,是个汉纸型的小姑凉,如果你也喜欢我,那么请你关注我,一个不会让你失望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