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有时要在“无聊”中“绕圈子”

来源:二三娱乐

“昨天要求写一篇童话,还没写好的同学请举手。”一上课,我就问大家。

有十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是不会写的,请举手。”

这一下,就只有几位学生举着手了。他们在学习上都是属于所谓的“后进生”。

我叫了其中一位,“王磊,请起立!老师要采访一下你。”

王磊站了起来,眯着小眼睛看着我。

我走近他身边问:“你昨天写童话时,想些什么呢?”

王磊说:“我想了又想,就是写不出来……”

我转身问大家:“照王磊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谁来帮他出个主意?”

陈楠说:“可以找一篇童话,进行模仿。”

赵强说:“模仿也有难度啊,王磊能模仿吗?”

王磊连忙直摇头:“模仿我不会。”

杨博说:“那就写短些,两三句。”

秋秋说:“两三句就成造句了,不像文章。两三句的童话,怎么写啊?”

我说:“两三句的童话还真不好写,写诗倒是可以,那要等下一次我们来写诗——王磊,你能写出两三句的童话吗?”

王磊双眼眯成了两条线,憨笑道:“……我写不来。”

我问杨博:“那你呢?”

杨博抓抓头,嘻嘻笑着:“我……我也不会!”

陈兴业激动地说:“我有办法,王磊,你可以找一个童话,进行改编一下呀!”

林思说:“模仿都难,改编更难了。”

王怀淼说:“可以看一幅画,写一写画的内容。”

我说:“那是看图写话,王磊你可以写吗?”

王磊依然摇摇头。

陈保护说:“可以围绕一个道理写一件事呀,我们学过的童话都是这样写的!”

王磊说:“可是我道理都找不到,写事更写不出来。”

“现在看来,没有同学可以帮得上王磊了。但是,老师可以——”我微笑着说,“王磊,如果老师是昨天的你,老师会怎么做呢?”

王磊一头雾水,双眼迷茫却又期待地看着我,他心里可能在想,我又不是老师,我怎么知道呀?其他学生也满脸的迷惑与好奇……

我停了片刻,说:“我如果是王磊,想了半天都不会写童话,就会直接跑到杨老师那儿,对他说,杨老师,童话我不会写,这个作业完成不了了,怎么办呢?你能帮帮我吗?这时候,杨老师就会帮助我了——你们猜猜,杨老师会怎么帮助王磊呢?——杨老师肯定会教王磊怎么去构思童话。要是王磊还是一点也不会呢?那杨老师就会说:那好,这样吧,你可以不写童话,就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吧!”

王磊听了舒了一口气,大家也恍然大悟。

“可是……”我接着说,“可是,王磊和像王磊一样不会写童话的这几位同学,都没有这样过来问杨老师啊!所以,从今以后,当你们遇到难题却又无计可施时,就把问题向杨老师反映一下,杨老师一定会和你商量着把问题解决掉的!”

其实,有些学生做不了作业不要紧,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并养成和老师交流沟通的习惯。

绕了这么一大圈,繁琐且费时,有人大概会批驳我了,不就是告诉学生“有问题一定要找老师说”吗,为何不在上课前直接用一两句话告诉学生呢?

这种质疑,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我在初为人师时也曾这样想——但如今,我却喜欢用上文所描述的人为设置的情境,来传达上述的意思,因为这能让学生感触更具象更深刻。所谓“潜移默化”的“潜”与“默”,就是显现出教育在很多时候是“慢”的艺术,要有“化”的功能,而非急切地直接灌输。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舍得放慢节奏,能够很有耐性地去创设情景,演绎过程,那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或许又有人会说,假如有学生故意不写呢?

我想,当老师每时每处都能对学生以诚相待,信任他们,学生就会从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老师的心意——没有学生会故意和一个信任与关爱他的老师作对的。如果有,那多数情况是老师缺乏信任和关爱,或信任和关爱不够火候。

当然,更可能有人会觉得,此文所选事例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很无聊。

说得也对,我们一线老师的教育教学,多数时候都是平平常常,零零碎碎。为了留点痕迹,不妨从“无聊”中获取一点“可聊”的东西,这也是工作的一个意义吧。

是的,人生的诸多意义,都需要各自去寻找,去践行,哪怕“绕圈子”。

不能仅是空想。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想阅读更多文章,请加公众号:温州好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