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亚良
作为一部经典的战争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下简称:《拯》,架设在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上,讲述二战期间的美国士兵为了赢得自由与和平,为了拯救同胞而浴血奋战的事迹。1998年在美国本土一上映立即引起轰动,进而风靡全世界,导演罗伯特.罗达特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殊荣。时隔二十年之久,《拯》迄今仍被世人列为经典被影评人不断提及和挖掘。《拯》到底具备什么样的魔力,让人们百观不厌?特别是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的美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科技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作为一部能通过一个强国的价值体系认同并得到赞美的影片,《拯》是否与美国民族崛起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影片在闪回手法中完成整篇的叙事。影片开场的构图是一张浸透霞辉的美国国旗在迎风飘展,画调温暖,背景音乐庄严,接着大特写镜头跟随移动的脚步,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正步履蹒地走向一片烈士园。走到一块墓碑前突然瘫软在地上,哽咽着抽泣起来。镜头慢慢回升,几个大特写镜头的构图中,一片整洁辽阔的烈士园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通过这些镜头语言来告诉观众——和平与自由的来之不易。接着大特写镜头对准老人深邃的双眼缓缓的推进,画面开始切换,场景回到1944年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此时,影片构图的色调开始变得阴郁灰冷起来,预示着死亡和恐怖的即将降临。接下来是长达20分钟惨烈的战争场景。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坚韧,果敢,个个视死如归,也被炸的血肉模糊,会退缩,死前还哀嚎着叫“妈妈”。
还原战争的残酷,直面人性在死亡面前的卑弱。美国,作为世界众多民族的先锋,他当然有底气和自信作出宏大的,令全民振奋的国家叙事,以此宣示他们的强大和自豪。但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拯》不满足于仅仅冲击观众感官视觉的表达层面,毅然将摄影机伸进美国民族内在深刻的精神世界。那么美国赖以发展强大的核心是什么呢?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尤其是在全中国社会都在翘首以盼地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这部影片会不会向我们传达一些宝贵的信息,或者给我们一些启示呢?下面将通过影片的透析和梳理,希望能将提炼出一些精华。
一: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
随着战事的推移,白宫收到一批又一批阵亡名单,在整理通知家属的告慰信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细节:一个老母亲的四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三个已经阵亡,一个生死未卜。想到老母亲同时收到三封通知孩子的阵亡信,时任总统的林肯于心不忍,决定要成立一个“拯救小组”,为老母亲找回战场上下落的唯一一个孩子。这样的桥段对于从小就被灌输集体主义、大局为重的中国观众来说充满了违和感。体认着战争带来的创痛又何止一个家庭?美国的二战时期是为了不被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主义侵犯,民族同胞不被残杀,战争的目的就是捍卫更多人的生民和利益,而却以一群士兵的生命安全为代价,去救一个下落不明的普通士兵的生命。在习惯用“利益最大化”的逻辑来衡量利弊的中国人来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而号称“自由国度”的美国,独立、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早已镌刻在全民族的意识形态中。若国家不给公民足够的尊重,何来自由?若无自由,何来独立?美国正是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庇护着每一个公民的生命与尊严,他的民族才会产生一种凝聚力,百年来成为世界民族的领跑人。
二:如何权衡个体和集体的冲突?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的建构,都要建立在承认人性趋利避害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美国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也无法避开人性的质疑和拷问。在集体和个体利益冲突下,“拯救小组”的士兵问: “八个人为何要冒险去就一个人?”,接着各个士兵众口一词,“我也有妈妈、中士也有妈妈、医馆也有妈妈”、“难道我们都该死吗?、“我觉得在浪费宝贵的军事资源”等,每一句都尖锐的指向美国式的价值逻辑。但在个体和集体利益之间无法作出适度的平衡时,他们只有服从国家意志的威严。上尉约翰.米勒就说了一句话:“这是命令,我们必须全部服从”。但作为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来说,“拯救瑞恩”更象征一种无私的博爱。之后在他们赶往“拯救瑞恩”的路上现了德军的埋伏。此时士兵梅利雅提出要绕路而行,上尉约翰.米勒一边忙着做战前准备一边说:“你真的这样想吗?任由我们其他部队中埋伏吗?”,士兵梅利雅说:“这并非我们的目的”,上尉约翰.米勒斩钉截铁的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打胜仗”。说完带领士兵们投入了战斗。
此时作为国家意志代表的上尉约翰.米勒的这一举动,完整的,有力将这种无私的博爱传达给了观众。如果说上述的他们分歧只是思想层面上困惑的表现,那么接下来体认肉体的创痛,更是将他们个体和集体的利益冲突推向极端的边缘。
在他们击溃了德军的埋伏后,士兵魏德身中数弹,鲜血涌流不止,临死前艰难的说出几句话:“子弹射中我的脊梁了吗?”、“我不想死”……在生命奄奄一息之际,他发出了让观众热泪盈眶的哀鸣:“妈,妈妈,我想回家。”,最后痛苦地死去,魂断他乡!“妈妈”作为一种母体的指代,这时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良药,抚慰着饱受战火摧残的儿女。战火中谁的命不是命?为什么要牺牲一些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些人生命?
在上尉约翰.米勒决定放走德国战俘之后,冲突彻底引爆。愤怒的士兵莱宾对上尉进行一番冷嘲热讽之后,终于愤怒地喊出了对拯救行动的不满:“瑞恩妈妈一定很高兴,他小宝贝的命比我们队友的命都重要。”、有的士兵为了阻止“拯救行动”的进行竟跑过来对上尉约翰.米勒说:“瑞恩,已经死了,我有不详的预感。”、有的甚至拔枪相向……..对此,上尉约翰.米勒并没有拿军令的威严来对士兵施压,而是象征性的地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表示个个都想回家的深切诉求。说完默然上路,其余士兵也全体悄然跟上。
不以任何一种标准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尊重个体的自由意志,坚定而踏实去践行博爱的精神。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框架将美国人牢牢套在一起,所以他们成为了自由、平等的代名词。
三:成全小我,才能更好的成就大我当“拯救小组”找到瑞恩,说明了情况后,瑞恩热泪夺眶,但他拒绝回家。士兵莱宾骂瑞恩说:混蛋,为了找你,我们死了两个兄弟了。”,瑞恩惊讶又愧疚的质问上尉约翰.米勒:“没有这样的道理,我何德何能可以先走?”,并指着前方和他日夜并肩作战的战友说:“为什么不是他们,他们也同样努力啊。”,这时镜头反打,与前镜头完全对称,近景的构图里几张士兵疲倦的脸充满了画面。从镜头语言学来看,前后对称的镜头语言意在表现人与人之间人身份的对等,向观众传达生命无贵贱,应该平等视之的理念。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博爱、平等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个体生命,个体才会更加拥趸和捍卫群体。瑞恩决定不跟上尉回家,要与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并交代上尉约翰.米勒说:“告诉我妈妈,你在这里找到了我,
我要和我的战友并肩作战。”
上尉沉思良久,一脸茫然,独自走开,中士追上来问,并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也留下来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也许有一天我们回想,在这场混乱的战争中,也许有一天我们回想,拯救瑞恩是唯一的好事。”最后所有的士兵都投入了战斗中。
为什么说“拯救瑞恩是唯一的好事”? 事实上,战争中双方都国力消耗,经济倒退,不管是谁笑到最后,其实都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这样语境下,“拯救瑞恩”更象征着寻找集体荣誉感,和寻找民族团结内在契机。
先是集体庇护个体,然后个体才会拥趸集体,个体更安全,集体越强大,两者逻辑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美国正是以这样“‘小我’成就‘大我’”作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串连在一起,致力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以无数个“小我”来组成,只有尊重每一个“小我”,让每一个小我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无数个健康的“小我”凝聚在一起,“大我”才能茁壮成长。引用马克思一句名言:“个人得以发展,是全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