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衔玉而生、无材补天的贾宝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听起来甚是离奇。而且这块玉来历不凡——是经过女娲锻造,已通了灵性,却又被剩下未用,弃在青埂峰上的一块补天石。未被见用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无材补天,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按照世人“成王败寇”的逻辑,那么该算是不堪其用了。
即便如此,“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能称为宝玉者,仍是不同凡响的。
贾宝玉是贾母嫡亲正出,是贾家偌大家业众望所归的继承人,怎么能归于“真人”之列呢?诸位莫忘,除了贾宝玉,曹公还让人费解地复制出一个江南甄家的甄宝玉。其姓名、样貌、脾气及种种乖僻形状竟跟贾宝玉如出一辙,毫无二致。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为无”吧?如此说来,甄即是贾,贾即是甄。贾宝玉乃甄宝玉,真性不伪。
那么这个来历不凡、亦真亦假,在世人眼里乖僻邪谬的宝玉,究竟品性如何呢?
先听第二回中贾雨村的一番评说:此乃天地灵秀之气与残忍乖僻之气相遇,男女偶感此气而生者,则聪明灵秀在万万人之上,乖僻邪谬又在万万人之下……如前代的许由、陶潜、嵇康、阮籍、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温庭筠、秦少游、唐伯虎、祝枝山、李龟年、卓文君、红拂……
这一系列列举都是些什么人呢?此中可有“残忍”之人?不妨一起来看看。为首的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品格端方,淡泊名利”,不接受帝尧禅让给他的首领之位,逃到颖水之滨箕山脚下隐居。陶渊明自不必说。魏晋名士嵇康、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二,唐伯虎、祝枝山是“吴中四才子”之二,还有三个亡国的帝王。之所以被称为乖僻邪谬,恐怕只是因为他们不喜皇权、不善权谋,不符合世人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普遍心理,只爱吟诗填词、精习音律、坚守本心吧?他们或者时乖运蹇,或者罹遭不幸,或者远离尘俗,但都恪守节操,遵从内心,坚持真善,他们是中国文明史上耀眼夺目的星辰,熠熠闪耀着美好人性和人格精神的光芒。
贾宝玉同他们一样秉此“正邪两气”而生,毋庸置疑,也该属此列。如此看来,贾宝玉是品格高洁、追求节操的优秀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宝玉贵则贵兮,坚则坚兮,怎奈“生于末世运偏消”。看到贾府乃至整个封建贵族阶层,以及贾雨村这样的新贵,个个都如“国贼禄蠹”,腐化堕落,污浊不堪,眼见真士隐去,良善惨遭不幸,实在不愿同流合污,使他宁愿躲到了胭脂丛女儿堆里。而他所爱的那些女儿们,之所以让人“看了就清爽”,是因为她们都是“水做的骨肉”,本性清明洁净。而实际上的含义应该是她们或多或少都具有文人身上那种洁身自好、清高自许的品质吧?不像那些“婆子妈子”,已经堕入了谋财图利的泥沼,无异于须眉浊物了。
在宝玉称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三十六釵中,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林黛玉又是其中最为佼佼者,是秉中华优秀传统而生,最是品性高洁,气质美如华的一个,是宝玉最钦佩敬慕的人。宝玉才不可用,志不得伸,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贾政认为宝玉是“一副情欲苦闷的样子”。湘云宝钗亦借机劝其上进,宝玉却厌恶她们“好好的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唯黛玉一人心明意会,从来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的话,不是因为从小青梅竹马能包容他的一切,而是因为精神与灵魂的深度相知和相契。宝玉因此更加敬她爱她。在这偌大的贾府,两个人的心如一点微弱的星光,穿不透深沉的世俗,是多么单薄,又多么的弥足珍贵!
除了才华出众的林黛玉,宝玉最喜欢的就是忠勇正直的晴雯了。晴雯被逐出贾府,宝玉伤心欲绝,哭着说春天怡红院的一株白海棠枯了半边就是先兆。还用孔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飞坟前之松等作比,说此皆逢“世乱则萎,世治则荣”。以致袭人不忿地说:“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是呀,晴雯不过一个不识字的丫头,连袭人之位都越不过去,宝玉为何如此“混比”呢?
不仅如此,宝玉还坚信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的花神,并写了一篇规格极高的悼文——《芙蓉女儿誄》。文中不仅以贾谊、嵇康等人的典故来比喻晴雯的清白遭陷,在后面的“招魂”部分,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离骚》里面的比喻美好品德的香草兰麝等词藻(这本是用在屈原身上的),而句式采用了屈原的《天问》的句式(宝玉为了一个小小的晴雯要责问“天”什么呢?)。这难道不令人生疑,不值得推敲吗?晴雯代表的究竟是哪些人呢?曹公借此悼文要表达对哪些人的痛彻心扉的哀悼之情呢?
此外,还有一处可疑:宝玉和黛玉一起修改《芙蓉女儿誄》中的一个句子,一来二去,最后竟然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满腹狐疑乱拟,又不好说什么。茜纱窗本是黛玉之窗,为何改晴雯悼词改到黛玉头上,这是多么的大不吉呀!一向陪着小心谨慎呵护的宝玉怎么会犯此等弥天大错而不自觉?难道宝玉悼亡的人中本来包括黛玉,甚至以黛玉为首?(虽然黛玉如今未亡,但不幸结局可以预见)
那么,宝玉和着血泪要悼念的是一大批才华出众、品格纯净、精神高蹈、忠直勇敢,却遭人陷害、蒙冤受屈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一类人!所谓的“千红(魂)一窟(哭),万艳(咽)同杯(悲)”,其用意应该也在这里吧!试想,一大批正直的读书人遭到构陷,集体蒙冤,枉送了性命的现实有没有呢?在曹公生活的大清朝雍、乾时代,不正有大量的读书人死于残酷的文字狱吗?
那么,《芙蓉女儿誄》要悼念的往小里说是死于清朝文字狱的读书人;再扩大一点范围可能包括宝玉、黛玉这样未亡的内心苦闷的优秀读书人;再往大里说,可能包括从古至今,所有有才不得用,有志不得伸,蒙冤见谤,为坚守节操而付出惨重代价的读书人。字字见血,催人泪下,其悲愤沉痛不亚于屈原写《离骚》!
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欣赏黛玉,挚爱晴雯,蔑视功名富贵的宝玉,真的是不堪补天的无用之材吗?真的只是喜脂粉、爱女儿的膏梁纨绔吗?
作为振兴家族的唯一希望,不负众望博得一第,对宝玉来说并非难事,但他不愿为了功名利禄混迹让他鄙薄的官场;失去了灵魂知己黛玉,不愿与污浊不堪的俗流为伍,他宁愿遁入空门!
宝玉的出现振聋发聩,他如玉树临风,通体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光芒四射的新人!
贾府中仅有的“真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