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演义(37)心理咨询:治疗需训练,切莫信谣传

来源:二三娱乐

提到心理咨询,似乎充满着神秘色彩。

如果你靠电视或文学作品了解到心理咨询,你可能认为:心理咨询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让一个寻死觅活的人平静下来,是一群具有神秘和魔幻力量的人。

如果你真正接触过心理咨询者,你可能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一群靠嘴皮子忽悠人掏钱,收费高,不开药,外行人看不懂的一群人。

其实,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技术工种,他们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进行大量临床实践,然后通过犯错和总结经验来提高,最终熟练这一技术。

听上去,和一个开挖掘机的差不多:学习挖掘机知识,练习开挖掘机,通过学习总结经验,最后顺利拿到蓝翔技校的毕业证,可以上岗了。(试问,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下面我带领大家看一看挖掘机技术的发展历史。不,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历史。

巫术时代:消灭肉体疗法

这种疗法似乎有点粗暴!

陷入精神疾病的困境是令人沮丧和困惑的!对很多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患心理疾病的人被认为是邪恶的,是被恶魔所控制的,他们患病也是其罪孽遭受惩罚的表现。

既然是恶魔附体,那么消灭其肉体就是最佳选项。用的最常用方法是:绞死,淹死,或者烧死。

嗯!这绞死,淹死,烧死,其实不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技术。

详细内容推荐阅读《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一书,讲述开普勒如何帮助母亲拜托女巫指控。

启蒙时代:拉什的放血疗法

本杰明.拉什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他的侧面头像被刻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印章上。他是”放血疗法“的大力倡导者。他认为血液的过度刺激和兴奋会导致身心疾病,而放血可以是身心平静下来。

对,放血就是来一刀,让血流走一些。

当1793年严重黄热病袭击费城的时候,他是留在城内未走的三名医生之一。并且当自己感染疾病之后,用放血疗法把自己治好了,这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拉什后来创建了费城精神病治疗机构,并大力推进对精神病的治疗。

拉什可不是一般人,因为他是一个理发师,外科医生是他的副业。英国古代的理发师可以兼职外科医生(用刀快),理发师可以进行放血疗法和拔牙。

下次你去理发的时候,一定要对杀马特发型的理发师小哥充满敬意,因为他可能会放血疗法。

拉什的肖像印刻在美国精神卫生学会的印章上

上古遗风:催眠术

心理咨询的源头是古老的催眠术。19世纪法国医生沙可把催眠术纳入心理治疗的范畴。主张用催眠术和交谈的方法来治疗歇斯底里。

沙可在当时法国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经病学家“,他的诊所被称作”精神病学的麦加“。各国的学生和医生慕名汇聚到这里朝拜,听沙可的讲座和观看关于催眠的演示。

这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看了沙可的演示后,说:我的头脑,就像在脱衣舞酒吧坐了一晚上那样得到充分满足。。。

开国之君:弗洛伊德

受沙可的启发,弗洛伊德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开始运用催眠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还会和患者进行长期的交流互动,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雏形。

具体请参考弗洛伊德相关章节。

(为了说明方便,我用强迫症的治疗作为例子,简单介绍各个方法的侧重。)

中兴之主:罗杰斯

最终确立心理咨询规则的,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师:卡尔·罗杰斯。

罗杰斯的贡献主要两点。其一,他认为,在一段咨询关系中,无论来访者是谁、做过什么,咨询者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尊重、接纳和包容来访者,认真对待来访者所说的每句话,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这就是“来访者中心疗法”。

其二,他率先提出了“共情”这个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法。所谓共情,也叫“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深入到对方的心理角度去看问题。在心理咨询中,一旦咨询者和来访者共情成功,二人之间就等于有了一条可以互相沟通思想和感情的纽带。来访者的遭遇和困境可以源源不断、清晰无误地传达给咨询者,此时咨询者再引导来访者走出困境,无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杰斯通过他的努力重新定义了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为心理咨询制定了科学化的范式。他也为未来心理咨询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世图景:行为主义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盛极一时。心理治疗上,行为主义也取代精神分析,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

这一学派的学者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积累来的。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让狗把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反复多次以后,只要有铃声,即使没有吃的,狗也会流口水。

既然行为是后天学习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比如目前广受争议的电击疗法治疗网游成瘾就是行为主义的体现。在你每次回忆游戏的情景的时候,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让你产生厌恶感。时间一长,就可以将网络游戏与厌恶感建立联系,最终戒除它。

所以,电厌恶疗法才是更准确的表达。

具体依据请参与华生与行为主义的章节。

以强迫症为例。当出现强迫行为的时候,就立马施加一个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强迫行为行为就会和不愉快建立联系。这就是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厌恶疗法。

20世纪70年代,英国医院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强迫症,先在病人的手指上缠上电极,只要洗手的次数过多,一接触水,就会遭到电击。

但是,这种疗法对强迫症是否有效呢?答案是:无效!

短暂之春:认知疗法

行为主义之后,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认知学派迎来短暂的春天。

认知学派的研究中疑惑:每个人都在经历类似事件,但为什么有些的病,而有些人不会呢?就像流感来了,有些人受感染,有些人不会感染,原因在哪里?

比如强迫症,人人都会经历侵入性想法,为啥不是人人都得强迫症呢?

研究者猜测,可能是人们对待这些侵入性想法的方式不对。

以强迫症为例:认知疗法研究者发现强迫症有三种典型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放大危险和个人责任。比如,如果不做就会产生##的巨大风险。

第二种是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比如对称要求;这和所谓“处女座”个性类似。

第三种是过度夸大思维的重要性,以为自己想过就和去做过一样的意义。比如,自己想了坏事就等于做了坏事。

既然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么可以劝说患者不要这么想,不就解决问题了!

这种疗法听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很难实施。原因参照《精神疾病》一章。

所以,认知疗法很快被淘汰了。

风行当前: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的咨询上,一统江湖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升级版。

20世纪60年代,贝克(A.T.Beck)发展出的疗法。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也某件事不是引起你心理挫折的原因,而是你对这件事的评价。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通常“以问题为中心”,而过程中会“以行动为导向”。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病人找到问题所在并练习有效的策略,以解决所确定的目标,并减少疾病的症状。与认知疗法相比,它将“行为”这一过程加入到认知改变的过程中。

同上面的例子,对强迫症个体,可以尝试认知行为疗法的“暴露反应防止”。就是让一个人暴露在让他焦虑的场景中,他通常的反应是执行强迫行为,但现在要阻止他做出这个反应。让他知道,即便自己不做这个反应,也没啥大不了的。进而改变他对这类场景的认知。

A.T.Beck

注意:

当前打着各种幌子的”疗法“花样繁多,一定谨慎选择。

如果有疗法建立在比如中医,神秘主义,精神分析等基础之上。即使他们说的再好,也请远离他们,越远越好!

你愿意拿自己的健康让那些没有任何科学根基,主观色彩浓厚的”疗法“去练手吗?

正如开头所说,心理咨询是一个技术工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