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参加婚宴,碰到同事带着孩子一起来。于是忍不住冒昧的问了一句:“小帅哥,你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看看他的爸爸,又看看我,有些腼腆:“你问我爸爸吧。”
“你亲自告诉阿姨好不好?”我继续哄道。
“你还是问我爸爸吧。”这次拒绝的更为干脆了。
真是打击人啊,直到吃完饭离开,我也没能让他亲口说出名字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名为《“独立宣言”》的文章,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们从小到大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跟随大人出门,遇到爸爸或妈妈的同事时,大人们彼此都会针对孩子寒暄几句。
“这是你李阿姨,这是我家女儿,叫杉杉。快喊阿姨好。”妈妈介绍说。
“李阿姨好。”我乖乖问好。
“你好,真乖。”李阿姨伸手摸摸我的头笑着说。
接着看向妈妈:“你女儿真漂亮,几岁了?”
“十岁了。”妈妈回答道。
“她读几年级了?”李阿姨看着妈妈说。
“四年级了。”
“她在哪个学校?”李阿姨看着妈妈说。
“五中。”
……
寒暄的整个过程,李阿姨除了一开始看了我一眼,全程都是看着妈妈的眼睛在问“我”的问题。而回答问题的都是我的母亲,我则是百无聊赖地站在一旁,听别人说着自己的事情,但那事情仿佛又跟我没什么关系。
几乎每次出去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几次下来,孩子明白只是需要问声好乖乖待在一旁便好,剩下的问题自有父母解决。久而久之,偶尔碰到亲自问孩子的大人,孩子也只会懒懒的回一句,你问我爸(妈)吧。父母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代言人。
我想这样的场景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或是现在我们自己也正这样做着,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剥夺了孩子被平等对待的权利,阻碍了孩子独立成长的脚步。
看国外电影时,我们经常感叹国外孩子的懂事独立,仿佛他们生来就要早熟一些。其实不然,那是因为孩子们从小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而不是被冠以父母之名的依存物。你可以看到大人们会蹲下,与孩子的眼睛平视,去认真地询问每一个关于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由父母代为回答;你可以听到大人们询问孩子们的意见“你认为这样做怎么样”,而不是全权代替孩子做决定;你可以看到孩子与父母共同动手劳作,协作完成任务,而不是所有事情全部由父母包办……
而在国内,我们经常听见家长抱怨,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那就是在治家长,孩子会做什么,还不都是家长给做。这抱怨声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考上大学,总是络绎不绝,以至于到最后每一个家长都变成了全能,而孩子到上大学前会的也基本就是读书和考试。但其实很多时候,责任感、创造力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比会解一道数学题更为重要。
我们的孩子需要平等的对待,就让我们从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笑问一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吧。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代言,就让我们从学会拒绝,笑着回答一句“让孩子来说吧”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