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与心理学

来源:二三娱乐

一. 初识弗洛伊德

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是在小学五年级左右。那天下午学校没有课,父母为防止我去大型游戏厅和电脑房(现在网吧的前身),将我反锁在家便去上班了。我倍感无聊,就随便从我爸的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百无聊赖地翻阅起来。

由于时间太久远,我已经忘了那本书是否是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还是一本介绍西方绘画史的相关书籍。但是其中一段话,到现在我还能记得清,也始终记着当时看到这番话时的震撼感:

“达芬奇曾经和他的学生说起过他的一个梦境:在梦中,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在屋顶上悠闲地躺着。这时,一只秃鹰向他飞了过来,他想要逃开,但是秃鹰用力地用翅膀按住他令他动弹不得,同时,秃鹰用坚硬的尾巴撬开了他的嘴,并猛烈地用尾巴捅着他的嘴,最终他从梦境中痛苦地醒来。”

“达芬奇的梦很简单,也很清楚明了。我们可以从他的梦中得知,达芬奇在潜意识中是一名同性恋者。秃鹰的尾巴代表着男性的阳具,秃鹰的行为代表着一种粗暴的口交。所以在潜意识中,达芬奇是渴望着一个男人粗暴的用阳具来撬开他的嘴巴,这也许说明他有性受虐倾向。总而言之,达芬奇一定是一名同性恋者,即使他本人并未察觉到。”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我来说,同性恋虽然不易接受,但并不难理解。阳具是超出语文课本范围的词语,但是我隐约能感觉到它代表着什么。至于口交,真的是超出了年幼的我的认知范围。我急忙把书放回书架,再也没有碰过这本书。而这段经历,今天在这里,我也是第一次讲出来。

几年之后,我的姑姑在和我聊起心理学时,提到了弗洛伊德。她说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创始者及奠基人,即使他的很多理论在如今并不时兴,甚至被推翻,但仍然无人能撼动他心理学创始人的地位。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梦的解析,里面都是分析各式各样的梦境,来看出这个人在人格本质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瞬间想到了达芬奇和他那凶恶的秃鹰,但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说。我想以后要是有机会,还是要去我爸的书架上看看那本书,是不是叫梦的解析。

二. 精神分析引论

我没能来得及去看那本书到底是不是梦的解析,倒是在高中的一个暑假,在图书大厦的心理学专栏书架上,翻看了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引论》。里面大部分的内容现在也记不太清了,唯一留下印象的是:口误代表着一个人的潜意识的真正想法,并非是没有缘由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讨厌另一个人,那他口误所带出来的谴责的话语,即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通过阅读精神分析引论,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身上总是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女性气息,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娘”。喜欢看风花雪月的文字,讲究仪容和穿着,喜欢喷香水,情感脆弱,受到挫折后很容易自怨自艾。甚至于在独处时想到一些事情会流泪。

根据精神分析引论中的内容,我总结出,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由于母亲频繁地彻夜加班而导致我没有平和地度过俄狄浦斯期。而在潜伏期时,又由于对生理卫生不太了解,没有尽快尽早地手淫,导致男性气概的缺失,并且无法很好地与女性相处。这种影响对后面的生殖期也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完了。并且此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

这大概等同于我发现自己开始咳嗽,想去医院看看大夫,挂了弗洛伊德的号。弗洛伊德在给我做完全方面检查后,告诉我病因是急性支气管炎,下一步如果向好的方向发展,会是慢性支气管炎。如果不好的方向就是肺气肿或肺结核,最后转为肺癌。

“那么弗洛伊德大夫,我该怎么治好自己呢?”

“治不了,等死吧,不送。”

我心情沉重地把书放回书架,等待着自己的末日审判。我忽然想到叔本华所说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个钟摆,一边是无聊,一边是痛苦。我想我后面人生的钟摆应该会长时间停在痛苦那边了。

我走出图书大厦,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弗洛伊德大夫的呼喊:

“别试图去别的医生那里看了,这一带没有比我更优秀的医生了!等死吧!”

三. 偶遇荣格

后来我家搬家了,搬家后我基本没再看过我爸书架上的书,有闲暇时间都献给了电脑游戏。

上个月初,我想从我爸的书架上找本短篇小说看看,无意中看到一本书:《荣格心理学入门》我把这本书带到公司,想在午休的闲暇时间看看。由于这本书只有64开大小,并且只有200页,我想我很快就能读完。

我确实读的很快,比我想象的还要快。因为,我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角安迪一样,在这本偶然得之的“圣经”中,找到了自己的救赎。

荣格告诉我,我这种与生俱来的“娘”,和什么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根本没有关系,这种气质,用专业的名词来讲,叫做“阿尼玛”。我的阿尼玛原型,应该是一名多愁善感又脆弱易碎的妙龄少女,我所追求的风花雪月与自我毁灭,都是这名少女的诉求。

接着荣格告诉我,我很幸运,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原因,强行扼死这位名叫阿尼玛的少女,而是让她在现实社会中优雅地生活着。这令我和我身体内的少女更好地融为一体,共同前行。

除了“阿尼玛”,身体里还有一位叫做“阴影”的怪兽,脸上还挂着一张“人格面具”,而通过“自性”,我可以将这几位很好地调和在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荣格说,这世界上除了耶稣和释迦摩尼,从来没有人可以完美地调和好这几种心理特性。所以不必着急,更不必沮丧,因为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调和他们。

“你的一生还很长”,荣格先生拍着我的肩膀,温和地对我说,“我们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堆积木,随时会坍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令这堆积木保持平衡。虽然做不到完全的平衡,而且以后可能也还会突然坍塌,但是你还有很长的时间,你一定可以让它一次又一次地平衡”

我像是一个在黑暗中赶路的孩子,饱经风霜,我甚至怀疑我已无法抵达终点。而此时,荣格先生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他和蔼地告诉我,前路随崎岖,但不必害怕,他会陪着我,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终点。

再次感谢荣格先生,您让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

结语

我以自己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心理学这门学科,或者说是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位大师,对我的影响与帮助。心理学还是一门尚未完善的学科,但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抱着怀疑与探索的态度,与这门学科共同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希望读完我的故事,可以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