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怎样读书》之为学与做人

来源:二三娱乐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jpg

本书为《绝版的民国小书馆》丛书之一的《我们怎样读书》一书的第一章第一篇文章的札记。是在iPad mini微信读书上看的,然后记录在自带的备忘录中,遗憾的是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排版不是很好。

梁启超一开始便问:为什么要进学校?再问: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梁启超的答案是:为的是学做人!进而提出做人其实是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

这三部分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学校教育最好是能达到知情意三层,然而,梁启超也在后面说到现在的学校做不到前两层,连第三层也做得不好,学校就是个贩卖知识的杂货铺!

1,怎样才能不惑
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我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2,怎么样才能不忧
梁启超花了很多篇幅阐述仁,什么是仁,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3,怎样才能不惧
第一,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遄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第二,不要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我们怎样读书.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