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宗年间,有个大臣叫丁渭。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对其胡须大加赞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寇准,深知丁渭心术不正,讥讽道:“你堂堂一个参政大臣,怎么可以为我擦拭胡须呢?”溜须的典故由此流传至今。
溜须拍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在宏观的历史上看属于亚文化,但是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主流文化,尤其在官场。直接的言语的奉承算是比较低级的溜须,要上一定的水平是要费一些脑细胞的。
《春明梦录》里记载,一次曹振镛跪奏军国大事,道光帝一眼就瞥见了他膝盖上打了补丁,忙问补这个补丁花了多少银子。曹振镛考虑到内务府会报花账,三思之后,顺嘴说了句三两。实际上,当时三两银子能做好几条裤子了。不料,道光皇帝听后龙颜大怒,研究军国大事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有了,立即召来内务府大臣,痛骂一顿,指责其补一块补丁报销了上千两银子,简直丧尽天良,欺人太甚。
作为军机大臣,曹振镛绝不会连买条裤子的钱都没有。对于倡导勤俭节约的道光,曹振镛的这个补丁可谓恰到好处的拍在了马屁上,是封建官场溜须的经典。
溜须拍马大部分时间是主动的,但是对于那些有着一定独立人格的人来说昧着良心的奉承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怎么两全上级的脸面和自己的良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个禅师被皇帝召见,见面口称万岁,皇帝问其故,禅师合掌说:“尧、舜、禹、汤、文、武,至今还在。”于是,龙颜大悦,宠礼甚厚。
禅师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皇帝比作尧、舜等明君,另一种是如果皇帝不能做到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就枉称万岁。皇帝选取何种解释,不难理解。
据传,汉武帝跟文武百官闲聊时说:“《相书》上讲,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这时,侍中东方朔“噗哧”一笑,百官大惊,嗔怪他嘲笑皇上。
东方朔辩解道:“我哪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脸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8寸长。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呀!”汉武帝和百官都被逗乐了。这句诙谐中带点讽刺的话一方面娱乐了大众,另一方面也警醒了沉浸于长寿美梦中的皇帝,可谓十分高妙。
有个心理实验,把实验者分为三组,第一组只听恭维话,第二组听好话也听一些逆耳忠言,第三组只听那些不好听的话。结果表明,第一组人最高兴。所以当我们抡起道德大棒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喜欢被赞扬是人的本性,这才让溜须之人有了用武之地。有的人不是不喜欢听奉承话,只是说话的角度不对。
清代有一位大官,特别会奉承人,一次由于种种原因出外做官,临走之前,去拜别老师,老师告诫到:“在外边做官也不容易,一切事必须小心谨慎。”这位大官很自信地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便送一个,应该不会有不愉快的事。”老师听了,大怒道:“我辈都是刚直之人,何必那样做!”大官忙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爱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老师点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官告别老师,出门对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剩下九十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