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天,一言不合就‘’翻脸‘’。
从怀宁高河镇出发,一路上烟雨蒙蒙。是雨是雾傻傻分不清楚。
下一个目的地是宣城泾县。这里是中国的宣纸之乡。对这里的情结,完全来自前不久看过的一个叫做《文房四宝》的纪录片。其中一集,通过讲述红星宣纸厂一个技师的一天,展示了宣城宣纸的制作过程,工艺的复杂和讲究深深地震撼了我。
百年的绢,千年的宣
在泾县西北方向的乌溪镇,坐落着已经更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泾县宣纸厂,以及中国宣纸集团下属的中国宣纸产业园。
‘’捞纸‘’是宣纸制作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大概要三年才能出徒。这里青山环绕,竹木茂盛,云雾缭绕,远远地望去,半山腰晒满了制作宣纸的原材料。
不仅可以参观到传承千余年的古法宣纸制作工艺,了解宣纸、纸帘等制作工艺,而且可以亲身体验宣纸的制作。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晒纸‘’这道工序,工人们把挤过水的宣纸抬进火热的烘烤房里,并把每一张纸贴在滚烫的烘墙上。烘房里有40多度,在酷夏,工人们会非常地辛苦。
晒纸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百年的绢,千年的宣”,一语道破宣纸的盛名背后的神秘。据说,一张好的宣纸,在经历了时间的浸润之后,草木纤维会发挥出更强大的韧性,保存千年不会腐烂和酥软。
在宣纸产业里,“红星”是最响亮的品牌,没有之一
解放之初,在那场规模盛大的公私合营运动中,从明末清初就鼎副盛名的宣纸作坊——泾县乌溪怀远庄也没有躲开历史的车轮的碾压。
就在怀远庄的选址上,人民政府组织大批技工,使用怀远庄从解放前留存下来的原料组织恢复生产,开设了五个槽,开始启用“红星”为封刀口印。
从此,江湖上再没有了怀远庄,宣纸界的红星,就成了它的代名词。
到1954年,“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正式成立,并设立董事会,成立之初,曹氏家族还能够掌控企业命脉,文革之后,红星便从此与曹氏无缘。
一张好的宣纸,凝聚着别样的匠心
宣纸的用料讲究,并配以泾县独有的山涧泉水,才造就出薄如蝉翼,质地绵潤的宣纸。
书画界的李可染、刘海粟、韩美林、刘大为等人一直使用红星的宣纸。
剪好的纸李可染还曾专门造访泾县宣纸厂,满怀感激地对工人三鞠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品质,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在泾县的宣纸里,他们都称得上大国工匠,每一个工人们饱浸汗水的背影都配得上至高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