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逼格100招之「看片识曲」:电影中的经典古典音乐

来源:二三娱乐

看着书上的文字,听着那些以前常在各个场合听到的熟悉旋律: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的《四季》、亨德尔的宗教清唱剧《弥赛亚》哈利路亚,巴赫的璀璨作品,再到后期可能更为大家熟悉的悲剧天才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自己的世界犹如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一扇关于古典、音乐艺术之美的窗户。

有句老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回看我们中国现代的教育,素质教育叫了这么多年,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情况怎么样,只知道 90 出生左右的我们这批,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还是严重失衡。

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均是在深圳上的学,深圳的教育资源在国内尚佳,我的小、初、高中都还是在国家素质教育示范区,在我的印象中,小学、初中音乐课倒还挺有意思,乐器和声乐方面:吹笛子、手风琴、合唱均有学习,至于音乐欣赏嘛,倒多是中西的经典歌曲:民谣、民乐(民族音乐)等等,古典音乐也有涉及过,但是篇幅不多。

小时候对音乐没啥概念,上音乐课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就是「语数英」之外的「休闲课程」,倒也不怎么上心,结果就是,上完了课,并不知道学的是什么,到了高中、大学,音乐学习则越来越少,对于音乐,可能就是 MP3和手机上听听流行歌曲了,对于古典音乐,倒越来越远。

「古典音乐」真的是严肃的、据普通人之外的阳春白雪吗?《将古典》一书作者在开篇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答案简单说来就是「不」,古典音乐并不只有严肃和深沉,古典音乐同样可以亲切动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我们的普通生活。

这些新古典音乐家的出现,作品更加贴近我们的时代,新的技法、新的组合、新的传播方式,在流行音乐、电影、 电视剧中,加上古典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发现古典音乐离我们也越来越近。

回归正题,今天这篇文章,仅仅是自己的这半年多的回顾和分享,说说一些经典的电影中出现的经典的古典音乐,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流派、历史、名词的错用,望各位理解,小生本乃死宅技术程序猿一枚,搞不懂艺术这些,权当轻松小文一篇。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看一部电影,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自家电视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段「耳熟能详」的音乐响起,或激昂,或悲怆,时而让自己心头一阵热血沸腾,时而让自己心头一触,乃至悍然泪下,这就是美的感染力、艺术的力量、音乐的魅力。

我的野蛮女友

想当年,全智贤还是皮肤光滑鲜亮、嘟嘴耍小脾气的邻家小妹,还没成为来治猩猩的你中那位如日中天的大牌明星,也没遇到遇到外星人都教授,当车太贤饰演的满脸尴尬的牵牛走进教室穿过人群,全智贤的钢琴声在课室里响起,牵牛将准备已久的玫瑰送给全智贤,这段旋律想必让无数情窦初开的妹纸和男生们心花荡漾,感动不已。

如果你有心上网查找,尤其是你如果你用百度搜索的话,会发现这首钢琴曲叫「卡农」,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不用写这篇文章了,这下我来分享一下这首歌背后的一些故事和历史。

七宗罪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

两位警探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文学作品中对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当弗里曼(嗯哼,就是那位曼德拉)走进图书馆时,背景音乐里响起了一段古典乐,一边是动人的音乐,一边是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面对恐怖凶杀案的材料苦思冥想,强烈对比之下,让人不免对人性之复杂感慨万千。

这段音乐,出自巴赫《乐队组曲》中的《第三号曲》,《乐队组曲》创作于1717年到1273年间,巴赫本身有很深的宗教情节,但是在这套作品中,却表现出强烈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充满活力和激情,旋律中又不乏宫廷音乐的庄严气氛。

第三号曲是《乐队组曲》中最重要的一个章节,其中的「叹咏调」乐章,在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对其进行了改编,乐器以小提琴为主、大提琴为辅,同时将旋律全部转移到小提琴 G 弦上演奏,改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一经上演就大受欢迎,成为传世经典。

在这里说个小趣事,世界上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要远远超过听过《乐队第三号组曲》,可是在现在大部分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一栏并不会写"August Wilhelmj"威廉密,而大多是"J.S.BACH"巴赫,也倒让人感慨唏嘘下,替人做嫁衣出名了却还不能挂自己名字,想想还略可怜的感觉。

wrap

在这里在八卦介绍下「巴赫」,在西方音乐史上,巴赫的地位无人能及,其作品不仅伟大和经典,巴赫本人终其一生也都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对巴赫敬若神明。

巴赫全名" Johann Sebastian "约翰*塞巴斯蒂安,后来人类太懒了把他简写成 "J.S.Bach" ,1685 年 3月 21 日出生在德国中部小镇爱森纳赫一个音乐世家,其祖父就是从事音乐职业,是个正宗的「艺三代」。

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下,巴赫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固的根基,悲剧的是在他 10 岁那年父母过世,巴赫从此跟着当管风琴琴师的哥哥混,15岁那年独自一人求学拜访名家,18岁被贵族包养(那个时期的音乐人一般都是服务于贵族),后来成了一个宫廷乐师。

影响巴赫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事情,与我们中国的李小龙一脚踢开「东亚病夫」的招牌行为神似,颇有一种「为国争光」的传奇色彩。

1717年,德国积贫积弱,而法国是当时的欧洲NO.1 ,自然而然,凡尔赛宫的音乐也成了高大上的代名词,有一个叫「马尔尚」的法国古典钢琴家,被巴黎的社交圈子给惯坏了,特狂妄,有一次到德国旅游,高富帅来到屌丝国,更是忘了自己姓什么,在一个音乐会上,即兴弹奏了一曲难度很高的幻想曲,博得观众掌声雷动。

到这里还没完,马尔尚想着自己就这么被一个默默无名的后生给喧宾夺主了,还不服气,有路人甲乙丙建议第二天让两人来一个正式的比赛,马尔尚先是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一早,在比赛现场,巴赫按时出场,这位马先生却消失了,过一会他的仆人说自己主子回法国了,或者说就是「临阵脱逃认输了」。

巴赫从此一战成名,德国自此有了可以炫耀的大演奏家。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将古典入门到底》,巴赫的一生还是很传奇的。

猜火车

这部充满暴力、粗口、毒品的电影,荒谬的主角和剧情,却用这么一段传世之作开头,不得不说是一处真正的黑色幽默。

V字仇杀队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势如破竹,逼近莫斯科。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随着冬天的到来,法军无法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后勤保障也成了问题,在俄军的反击下,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

最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军进入巴黎,俄国作为反法同盟的盟主,第一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俄罗人民无不为这次战争的胜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812 序曲是俄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故事,V字仇杀队是人民反对极权政府,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歌颂了人类对自由这一核心价值的奋斗和追求。

泰坦尼克号

wrap

1997 年底,泰坦尼克号上映,第二年 1998 年春天在中国大陆公映,那一年,80 后们正是青年,90 后们我们还小,灾难和爱情,这部经典的电影应该给不少人留下青春的泪水。

还是那一年,泰坦尼克号横扫了奥斯卡,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音响剪辑、最佳剧情片电影配乐、最佳电影歌曲等 10 项大奖,可谓满载而归。

席琳·狄翁一首 “My heart will go on”不知道唱哭多少男女,泰坦尼克号全片出现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人声、舞曲、爱尔兰民歌、交响乐等等,接下来继续介绍一下片中出现的几首经典作品。

更近我主

他们并非船员,并无义务留在船上(船长和船员在遇到船难时必须待乘客都安全了,才能自行撤退,这是全球船运的一个规范),然而他们选择自愿留下了,选择用自己的音乐在这最后时刻陪伴那些即将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人们,让人们能够多一些平静和勇气。

乐队共有八个人,他们的名字是:

  • 乐队长W.H.哈特利
  • 第一小提琴J.L.休姆
  • 小提琴手G.克林斯
  • 大提琴手J.W.伍德沃德
  • 大提琴手P.C.泰勒
  • 大提琴手R.布里考克斯
  • 低音提琴手J.F.P.克拉克
  • 钢琴师T.布拉利。

上图中央,为乐队长华莱士·哈特利。

乐队长哈特利的遗体后被找到,并被送回了他的故乡英国兰开夏郡科恩镇。三万民众参加了他的葬礼。他被安葬在当地的贝瑟独立新教卫理公会教堂,他少年时参加唱诗班的地方。

这首《更近我主》是 19 世纪一位叫莎拉·亚当斯 Sarah Flower Adams 的女士与她的妹妹一起创作的,这首歌的背景是《创世纪》中的《雅各的枕石》。雅各是圣经中的人物,雅各和哥哥以扫是一对双胞胎,两人在娘胎里就不安分,一天到晚打架,出生后更是冲突连连,后来一个成了以色列,一个成了阿拉伯,也算是历史深处的积怨了。

更近我主是一首著名的基督教歌曲,作者在经历各种痛苦之中,体会到了上帝亲近安慰自己,求得了心灵的平静,经历了生死离别,在苦难之中,离上帝也更近了。

伴随着着悲怆的提琴声音,好几次看泰坦尼克,都是在这里忍不住眼睛湿润,音乐是人类心灵的伴侣。

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

2001太空漫游

这首曲子应该不算是古典音乐了,但是既然这篇文章以娱教为主,也不那么严谨了,后来的不少音乐,电视节目,都常常会用到这首曲子做 BGM ,什么大人物、大 Boss 出场了,颇有气势。

后记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不管是流行歌曲也好,古典音乐也罢。旋律的背后,都有创作者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以及那段时间的历史印记,下一次再在什么场合听到「耳熟」的曲子,不一定要求「能详」,但能了解音乐背后的知识背景,知了这旋律背后隐藏和述说的爱恨沧桑,倒也有一番别样的体会。

再后点

好吧,我真的是死宅程序猿,就不要吐槽我的分类错误了,写文章看资料很辛苦的好么么哒-(~ ~)-装个逼容易么么哒。

相关资料参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