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88】心物相连,改善心智。

来源:二三娱乐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薛侃问:“先儒认为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作用,这个理解对吗?”

      王阳明说:“心不可以用动静来区分本体和作用。动静都是因为时机而发生。对本体而言,作用在本体中呈现;对于作用而言,本体在作用中呈现。这就是本体和作用是一体的。如果说心静可以看到其本体,心动可以看到其作用,也无妨。”

      王阳明说过:“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本来处于不动的状态,因为心的本体就是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不动,天理就不动,集义是恢复心的本体的过程,这是动的状态。动静都是心之本体的状态,不是本体本身。

      陆澄问王阳明:“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王阳明认为可以这样说。心的本体是性,性就是天理,心的动静都是根据时机来确定,心之体和心之用都是一体的,都复归天理。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薛侃问:“上智下愚,怎么不能移动呢?”薛侃问的上智下愚不可移,出自《论语》,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大家刚开始的秉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惯,所以相距越来越远。有两种情况是不会改变的,一种是上知,也说上智,也即生知安行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标准,稍微偏离标准,自己心就不安了,马上就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另外一种是下愚,老死都不知道悔改,坚持己见,拒绝学习。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说知识,还有别人好的建议和做事方式,这是行为层,还有更高层学习是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下愚之人要改变自己的心智,跟从别人的行为,学习相应的知识,这实在太难了。这两种人是很难转移的,这里不是说不能转移,而是压根就不愿转移。

      心的本体原自不动,但心与物相连就得在运动中实现。任何事情,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心之静上,还要根据时机而动,直到实现可见之物,这才能打通心物之间的通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