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的讨论引入到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从成人学习理论到具体的拆书学习方法和练习,希望能让大家对学习的认知有一个新的角度。
一、关于学习
Q1:我们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学校教育,进入社会无论是职场需要还是个人成长需求,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在继续学习,为什么呢?
我来说说自己对学习的一些看法:
我写过一篇亲子的文章,看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最有感触的是,龙应台通过书信的方式和儿子进行沟通,尝试了解彼此,话题涉及政治、跨文化、理想、爱情等,特别广泛,即使龙应台是文化学者、知名作家,她和儿子之间依然有深深的代沟,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不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辆抛弃,不被亲人抛下,我能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一颗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所以,学习是生存的本能啊!
大家可以再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初衷是什么。
Q2: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你们有哪些学习方式呢?
古典老师提到过一个扩充学习资源的方法:人事网书
人——向该领域厉害的人学习,向某方面比你强的人学习;
事——在事情、失败当中去反思、积累经验;
网——现在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太多了;
书——读书、读好书,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学习方式。
大家可以想一想,人类为什么可以从物种当中脱颖而出不断进化成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类能够积累传承经验,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去积累经验:基因遗传,但是人类有哪些方式获取知识、开拓心智啊?
首先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比体验更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手段就是“试错”。在试错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点的方式是“观察”,它能延伸我们“体验”的范围。
然而,体验、试错、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
在这样一个时代,阅读突破了个体的体验或者单纯试错的种种局限。通过阅读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能够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经验。
所以我们知道了学习很重要,是生存的本能;读书很重要,他能够快捷地让我们获得他人的知识经验。
但是仅仅知道学习很重要、读书很重要还不够,因为会错,因为无效,前两天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说:你认真的样子好像天桥上贴膜的。好心酸啊!
知识付费时代,知识更是唾手可得,但是我们就像一只疲于收藏坚果的松鼠一样,把手机硬盘云盘塞满,把信息当成知识、收藏当作学习、阅读当作思考。
具体有这么几种常见的伪学习:
1、追求干货精华。 十分钟二十分钟让你读透一本书(以知识为中心,同时去掉了前因后果 适用边界)
2、推崇各类新知 。 一提到新的知识 概念就特别兴奋,喜欢高屋建瓴、高大上的书,离自己的生活特别远
3、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 比如各种读书打卡、 各类付费学习社群,并不是说不好,而是有跟风的嫌疑,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仔细考虑这种打卡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让他的实际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发生什么改变。
我们作为学习者,我看了这么多书,报了这么多课,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却陷入了“听听激动 想想感动 回去不动” 的怪圈,很扎心。那有没有好的学习方式呢?
二、关于拆书
2.1 拆书法的缘起:
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帮主,赵周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培训师,他在多年的培训中就发现,培训师设计出各种培训方式,想让学习更好玩一些,体验式教学、多媒体视频教学、游戏化设计等等,但这些方面的努力收效甚微,经过几百场培训帮主发现,学习效果的瓶颈不在教,而在学。
培训师在教上呈现的再多,在学习者那里是零,最终效果还是零。所以学习应该是,从知识到应用,从理解到行为改变,提升学的能力,授人以渔。
拆书法缘起于2009年,赵周老师每周去阿里讲课,每次讲完学员都会将花花绿绿的便签贴在墙上,比如:特别有触动……赵老师的课对我很有帮主……课程幽默生动……等等一类的感想、感谢等,这些确实是学习者的真心话,但是这样的感慨很廉价,成年人心有所动容易,但是真能应用比较难。
比如朋友圈链接文章转发、点赞甚至是感想评价。一个月之后与你的行为有一丁点关系?
于是赵周老师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引导大家,便签写点有用的,哪怕是一点也行,比如具体怎么用,一个月再来看自己做的怎么样,可以对照我是否这样做了,做的效果如何?这就是便签读书法的雏形。
之后通过上百场的培训,不断升级迭代,形成了现在的便签读书法。
2.2 成人学习五大原理:
自我导向:一个人慢慢长大成熟,会从依赖型人格转为自我导向的人格,更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老师讲学生认真接收的象牙塔教学不适用,更应该是强调互动、参与、有氛围的学习环境。这是成人学习原理之一,自我导向
关联经验: 成人学习和青少年学习有一项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这些经验就在成人学习的时候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被加以利用。其实这一点是成人学习的优势也是劣势,框住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强调实践: 成人的学习动力更倾向于实用,学习内容与他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临的问题关联越强,他的学习动力就越强。选择学习内容以及衡量学习效果,首先考虑“是否有用”,这也是成人学习的原理之一
聚焦实际问题: 成人学习更多的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因此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足够解决问题,而且是立即应用。
内在驱动:成人更多是受到内在驱动而学习,如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和自我实现等,而非外在因素,考核、证书。
2.3 来源于库伯的经验学习圈
接下来要介绍的拆书学习法,RIA工具也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来源于有名的库伯学习圈。大卫·库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
体验-反思观察-概念-实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经历两次飞跃)
对应到RIA,这里的Reading可视为理解他人的经验,A1可视为自己的经验,经过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念化(I环节),最后A2主动实践。他这里讲述的是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拆书法教给大家的是从知识和信息中学习的方法。
因此,拆书是一种能够搭建循环式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阅读方法,而是一套方法的框架。
三、RIA读书法
多少人读书的时候会下划线、波浪线、摘抄记录原文内容?再好一些的方式,就是会在书上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想、见解。
学校的老师教给我们的阅读学习方式,以及考试要求我们,强化了我们的观念,必须贴合教科书的原文写出来的答案才能拿高分。
包括现在很多学习课程推荐的康纳尔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等等,更多注重对知识点的回忆和还原。
以“知识”为导向的学习,这种学习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及记忆,这类方法既违背了前面讲到的成人学习五大原理,也不符合库伯的循环学习圈,断层了。
接下来介绍的便签读书法重心在以“学习者”本身,以我为中心。
R阅读
读什么?怎么读?
1、读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的书,古典跃迁里的“知识源头”
(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做品牌,做营销,其实这些效果通过拆解一些经典书籍可以达到高价请来的培训效果,比如品牌营销的大师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特劳特的《定位》等)
2 、读自己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亲子关系、职场沟通
3 、不需要从头到尾全部读完
4 、当读到心有所动的内容时,不要收藏或者是原文照抄一遍了
停止收藏,只需要迈出第一步
I 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并复述出来。照抄和自己去理解重述一遍,效果有极大的差别,照抄动用的是短时记忆,而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并讲述出来,相当于是我们和作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深度密切的跨时空碰撞交流。
A 应用
A1 回顾过去 越具体越好
A2 规划未来 打算怎么做,制定一个目标,规划具体行动
(A1指向过去,A2指向未来,谁的过去谁的未来? 自己,对不对。这样就转变了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自己为中心)
A3现场演练
A4 实际行动
A5 促动学习
常出的问题:
I 附会旧知
其中I忌附会旧知。人们在接触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错,这是一种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附会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止步于附会。好的学习者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差别在哪?对细微的洞察体现了学习能力的强弱。
(有些经典畅销书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误认为“老生常谈”,就是犯了附会旧知的问题。能够创造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新理论也少之又少,一些书之所以有价值,是把“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
越聪明的人越爱出现这样的问题,拿着一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A1 泛泛而谈
其中A1忌泛泛而谈。所以要符合鲜活、故事和反思这几个关键点,才能将书中的知识点和自己的实际经验发生关联。
A2 决心泛滥 感慨万千
重灾区,因为我们习惯于表决心、发感慨远远多于真行动,这就导致我们崇尚空谈
其中A2忌空表决心。看完一个片段之后心潮澎湃,瞬间满血复活;新的一年制定计划:“我要……“、”不能再……“这些目标太抽象,你都不知道如何着手去进行。没有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最后的结果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实施不下去。因此我们在内化知识之后的应用知识环节,要按照SMART原则制定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步骤。
RIA便签读书法的优势
1、契合成人学习理论
2、 缓解我们的焦虑:信息太多选择焦虑 以及变化太快效率焦虑
从头读起,读不完心怀愧疚,这是以知识为中心;
以自己为中心,哪怕这本书只有一两个地方给我带来改变,就超出了这本书的书价和投入在上面的时间,哪怕很久之后忘了作者说了什么,但是因为你的行动给你带来思维方式的升级,带来行动习惯的改变。
用RIA便签这样的工具来锻炼我们内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用哑铃来锻炼我们的肌肉。
以前我们把书当老师,老师从哪讲我从哪学,老师讲得详细我就当成重点;
现在今后我们把书当医生,以自己为中心,哪里痛了哪里生病了去找对应的医生,来对症下药。比如我头疼,自己梳理为什么头疼,再对应地开方取药,最后落在实际行动,吃药治疗。
四、总结
适用边界及说明:
学习了拆书法之后,我们可能比以前读得更快,因为你不用读完全书;不要求你读完全书,就像高速公路,不用管它起点终点在哪,你经过一段高速达到目的地就够了;
也有可能读得更慢,因为拆书法是你自己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这本书对他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深得我心,切中要点。
拆书法的适用范围,致用类图书——提升某一技能,解决某类问题,比如:沟通类、亲子类、写作演讲类、知识管理等等。不是为了考试、增广见闻、消磨时间。
熟悉拆书法,如果感兴趣,通过后续参加线下拆书活动或者阅读帮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来掌握便签读书法,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或者是给到你一种新的阅读学习的思路。
。在我们分舵有很多通过拆书实现个人技能提升及职场进阶的例子。拆书帮实行师徒帮带制度,是一个有爱、非盈利的学习型组织,如果你打定主意开始“虐”自己,来加入我们吧!
不破不能立 不拆不成器 把知识拆成自己的能力!
RIA便签练习:
大家可以用刚才讲到的内容,自己阅读片段,然后写出自己的I 和A1 A2
片段: 来自邹小强《只管去做》
你的年度目标符合SMART原则吗?如果符合,那么它实现的概率就更大一些。
这个你以前给我分享过,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时间期限(Time-based)
“这样啊,我考考你。我说几个目标,你挨个儿打勾确认下它们是不是符合SMAERT原则。”
“行啊,来吧!”小强显得自信满满。
“第一个目标是:‘我要在3个月内学会弹吉他。’”
“嗯……是具体目标。”小强打了一个钩,然后接着说,“结果不可衡量,什么叫‘学会’啊?这个不够明确具体,结果也不可衡量,是学会弹《致爱丽丝》叫作学会呢,还是拿到全国指弹冠军叫作学会,对吧?所以它不符合SMART原则”
大家可以把答案写在评论区,我来点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