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二刷《学会提问》,这是一本入门批判性思维的工具书。读这类书的要点,就是应用,否则就会发现“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两天随着悟空单车的创业失败,共享单车的话题又带来了热点。昨晚刚刚读完《学会提问》,简书就给我推了一篇文章:《共享单车是侵贪国家巨额财产的毒瘤》。原文是这样的:
我看了特别开心,因为我觉得这叫“送靶子”。刚想应用应用批判性思维呢,靶子就来了。脑细胞们,操练起来!
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本篇文章是按照《学会提问》给出来的逻辑顺序,对上面那篇文章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指出作者论证过程中的疏漏之处,针对“推理”不针对“观点”哦!
尽管我确实认为作者的观点是错的。不过那得拿出我自己的论证来,这一篇不负责解决这档子事儿。可能我的文章说理也会存在问题,欢迎讨论!如果有兴趣,文末还有关于批判性思维入门的链接(也就是《学会提问》的大纲笔记)。
现在,开始我的表演,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第 0 步:确定作者的论题和理由
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所以我认为是第 0 步。你必须在一大堆文字中确认作者想说的是什么,以及他拿出了哪些理由。在《毒瘤》这篇文章里,作者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这是一个研究“应不应该”的“规定性论题”,观点鲜明,论证有序展开,方便读者检查。我对结论和理由的总结如下:
结论: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的毒瘤,国家应该禁止共享单车运营。
理由 1:共享单车占用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给行人带来不便;
理由 2:共享单车北京修理场占用大面积道路;
理由 3:长期存在的共享单车会使政府增加道路面积以容纳单车,增加政府负担;
理由 4:人行道不能无偿占用,例如售货亭不能堆满人行道,小摊贩不能在人行道上营业;
理由 5:共享单车低产能高耗地,是低端产业,不应占有社会公共资源(作者举例,相反是自动售货亭或微型商铺,如果占据大中城市一半的人行道,利润更大,纳税更多);
理由 6:一线城市的地价高企,估算共享单车占用的土地价格上万亿,因此是侵吞国家财产,如果不交土地使用费,就不应该允许运营。
确定论题和理由之后,下面就要开始对作者提问,也就是批判性思考了。
第 1 步:找出语义不明的关键词句
有一些词句在论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作者不能进一步解释其含义,就应当对其论点保持怀疑。
《毒瘤》这篇文章中,最关键的大概就是“低端产业”这个词了。如果作者要求读者接受他的论证,他就有解释“低端产业”的责任:什么产业是低端产业?什么才是高端产业?
除此之外,在寻找词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情感色彩激烈的词汇,例如“毒瘤”和“侵吞”,这些词也暗含着不明的语义:毒瘤是那种程度上的?侵吞这个词是否意味着有故意?
第 2 步:找出假设
一个论证要成立,可能要依赖各种假设。假设通常是作者由于疏忽或者故意,默认成立,因而没有讲出来的那一部分内容。从理由到结论之间,需要读者自己找到这些假设进行填补。
假设分为两种,一是价值观假设:那些必须存在,作者的理由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在《毒瘤》里,包括:
价值观假设 a:共享单车占用的公共资源带来的不利大于其给公民出行带来的便利;
价值观假设 b:道路不被占用的利益大于商业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利益;
另上面的理由 5中还暗含一个小的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 c:社会公共资源应该优先给效益高、创收大、纳税多的行业。
另一种是描述性假设,有了这些假设,作者的理由本身才能成立。包括:
描述性假设 a:共享单车在所有运营城市都占用了大量道路,且影响了多数行人出行,理由1 才能成立;
描述性假设 b:政府确实为或可能为共享单车的停放增加了道路面积,理由 3 才能成立;
描述性假设 c:共享单车与人行横道上的小摊贩必须有极大的类似,理由 4 才能成立;
描述性假设 d:共享单车必须确实符合“低端产业”的特征,且“低端产业”不应当占用社会大量资源,理由 5 才能成立;
描述性假设 e:道路用地价格可以按照商业用地计算方式计算,且价格估算的方式正确,理由 6 才能成立。
价值观假设可以暂时放着,后面第 7 步会解决。先看描述性假设,其中明显有一些与事实不相符,例如 a 和 b。其他的描述性假设也多少有点问题,下面都会分别分析。
记住,找出假设,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作者论证的完整结构,然后我们才能方便地进行接下来的思考。
第 3 步:检查推理的谬误
推理的过程很容易发生各种谬误,在我粗略的检查下,《毒瘤》这篇文章至少存在以下逻辑谬误:
谬误 1:虚假的两难选择——作者给出一个两难选择,即应该任由共享单车占用道路还是取缔?实际上 APP 对用户的引导和城市管理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并不是个二选一的问题。
谬误 2:滑坡谬误——不讨论现下的事物 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极端事物 Z。作者认为共享单车占用了一部分的城市街道,所以在举的例子里设定了一个极端的“占用一半的城市人行道”场景,而实际上,显然这个场景不会发生。
谬误 3:诉诸情感——这个就不详细展开了,作者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试图转移读者的注意力。
谬误 4:动机论——如果文章谈到了“动机不纯”,读者就一定要小心。把对方说得十分不堪,以“动机不纯”来攻击对方是一种常见的谬误:“创始人和投资人看重它可以免费侵贪国家土地资源敛取巨额押金而沾沾自喜”。
谬误 5:草率概括和以偏概全——将小部分的事件概括为大部分情况。作者的描述性假设 a就是这样的问题。
谬误 6:错误类比——类比是说理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十分不可靠,因为类比出来的事物总会有不同,例如共享单车和占道经营的摊贩。占道经营的摊贩是自主占用道路的,共享单车占用道路阻碍行人是公司的意愿吗?
关于推理的谬误,我曾经就《明亮的对话》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举出了 27 种常见谬误。有兴趣详见:
第 4 步:检查证据的效力
作者为了说明理由,必然会给出许多证据。但是作为读者,必须谨慎地判断他给出的证据是否值得我们相信。
常见的证据有八种: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事实上,每一类证据都值得我们谨慎判断,再决定是否相信。
《毒瘤》里有三类较为明显的证据:
证据 1:个人经历——自己拍的照片。但是个人经历证据不足以构成有代表性的样本,容易犯以偏概全的谬误。
证据 2:典型案例——北京 ofo 修理场,以及网络照片。面对典型案例,读者应当考虑至少三个问题: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是否带有偏见?很遗憾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就要否掉这个典型案例了。
证据 3:类比证据——即类比共享单车和占道经营的摊贩。当你发现类比的时候,要考虑两者相同或相异的方式以及相似点和不同点,否则就会犯类比错误的谬误。除第 3 步指出的占道主体不同之外,我还必须指出,城管禁止小摊贩占道经营,执法依据可能是《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关键在于“无照经营”,违反工商行政管理秩序;也有可能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我可不认为共享单车属于“非交通活动”。
第 5 步:检查因果关系
有的时候,作者的结论所依赖的原因并非真实的,例如公鸡觉得天亮是因为自己的打鸣。这要求我们仔细检查事件的因果关系。不过很遗憾这篇文章里没有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这一步就没法演练了。
不过文章里有一个极度简单化因果关系的逻辑:因为共享单车无偿占用道路,所以我们干脆——禁止它。这也需要我们警惕。
第 6 步:核实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毒瘤》里列举的数据大部分都没问题,例如共享单车数量,一线城市市中心土地价格等。但是在计算共享单车占用土地的价格时候,作者的计算可能为了引导读者相信他的结论,故意制造有欺骗性的数据:
数据欺骗 1:用市中心商业用地价格(每平米 20 万元)计算道路价格,由此得出每辆车占用的土地价格高达 40 万元,继而乘以单车总量,计算出“侵占”的国家财产两万亿元。好了,我说出来你们就应该发现问题在哪了,难道这些单车是不流动的吗?五百万辆单车 24 小时全部铺在市中心吗?
数据欺骗 2:提出了道路占用费的概念。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在市中心道路两侧的停车位上停放的车辆,是否也应该以 20 万元的单价计算土地占用费呢?
第 7 步:检查被忽略的重要信息
在论述一个观点的时候,论者进行的一定是“不完全推理”,原因在于①时间空间限制了论者了解全部的信息;②听众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论者必须尽快完成论述;③论者掌握的知识可能不全面;④论者故意欺骗听众;⑤价值观不同等。
基于上面这些原因,我们接触到一个观点,必须检查有没有什么信息是作者有意无意漏掉的。按照《学会提问》一书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视角下检查论题,即考虑:
价值观反向检查 1:共享单车是否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这种利益是否值得保护?
价值观反向检查 2:如果我认为公民利益优先,结论是否会不同?
接下来,可以检查遗漏的事实,可能包括:
遗漏事实 1:政府是否已经开展了与共享单车的合作,因此某种程度上容忍了用车者占用道路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搜索“共享单车”+“政府合作”),会发现确实多地的政府已经与共享单车达成了合作。
遗漏事实 2:对占用道路的问题,政府是否有积极作为,而非文中所说的渎职?对这一问题的检查,答案是理所当然的——我所在的武汉市,已经主动规划共享单车停车位。
遗漏事实 3:共享单车占道现象是否是用户行为,并非公司有意鼓励?这个我就不回答了吧。
遗漏事实 4:政府如果要对道路占用(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私家汽车)收费,是一项行政行为。行政领域的原则是“法无授权则禁止”,即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政府不得作为。如果政府擅自对道路占用开展招投标,按照文中 2 万亿的收入,乖乖,多么严重的行政违法——可能主管人员涉及刑事犯罪了。
事实检查完毕,我们继续考虑文章所建议行为的负面效果。即考虑以下问题:
负面效果检查 1:禁止了共享单车,有什么负面的效果?社会或公民会付出什么代价?
负面效果检查 2:禁止共享单车,对我们的健康、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上面的问题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也不打算回答了(会显得很啰嗦)。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检查数据完整性,在《毒瘤》里,表现为推算方式是否合理。第 6 步已经做过类似工作了,这里省略。
永远记住一点,面对信息的缺失,如果无法补全,就不要轻易形成观点。
第 8 步:检查所有可能的合理结论
事实上,一套理由可能推断出多个合理的结论,最后一步中,我们要拿着作者的理由,推断出其他的结论。
在推断结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避免“二分式思维”,即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给结论加上限制条件:
如果共享单车的停车占道问题有严重的社会影响而且无法解决,那么应该禁止共享单车。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作者的一套理由推理出来的结论之一。我们还应该思考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公司主动引导,政府积极规划:
如果公司引导和政府规划可以减轻或消除共享单车占道问题,共享单车可以不被禁止。
嗯,文章到这里,批判性思维演练就差不多结束了。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我想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全信,必须对我的观点也保持怀疑!这才是批判性思维的真正运用。况且,我上文可能还真的有些疏漏和错误呢,找到了告诉我好吗?
如果对批判性思维感兴趣,欢迎点击最下面的链接,了解《学会提问》一书的大纲读书笔记。
最后说一句,现在有些艺人被称作是“流量明星”,就是不需要靠演技,靠自带粉丝就能保证收视率和票房。我觉得现在也有些“流量作者”……
我赶紧停笔,因为我发现我这段话也有个逻辑谬误,叫做“因人废言”。
注:因人废言——因为不喜欢一个人或不同意他的某个观点,所以就反对他的所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