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腾讯新闻发出了一则,高中生篡改同学志愿,被判7个月的新闻。让人不由得想起中国应试教育这一沉重话题。
前段时间非常热的纪录片,BBC做了一个教育实验,对比中西教育,印证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大家还没高兴多久,这则新闻的出现难道不是大煞风景吗?
我们先来分析下这新闻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
1短跑还是长跑
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接触海量信息,每个人需要学会管理个人信息的能力,这事关比赛的成败。
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个人或许主动或许被动地参与到一场学习的马拉松比赛中,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大学.职场.婚姻家庭,貌似一场接力赛,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往往不是单个的成功就足够的,眼前的失败并不代表必然,很多人的视野比较狭窄,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做很多无用的早教启蒙。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小孩刻意提前学习走路,爬,和没有练习的孩子对比,两者在后期的运动表现差距并不大。这说明,有些知识或技能,提早学习,性价比并不高。
从最初的起跑线在到高考,都只是人生命中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过分重视其中某一赛点,并没有实际价值。
许多高考状元最后并不是特别成功,马云大学还考了两次,读了个二流大学,并不影响他创办淘宝,成为成功人士,俞敏洪高考三次才考上北大,创立新东方,这故事还被拍成励志电影。
2学科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现在教育比较侧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播,而道德教育则停留在纸面上。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会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就会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道德教育用灌输知识的方式学习,毫无疑问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
许多百年老店能走下去的不单是稀缺的配方或资源,而是诚信.童叟无欺的道德文化,这些道德元素融入到企业的血液中,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
孩子在高考竞争中失利,眼红对手,会有嫉妒心,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如何引导和处理,需要智慧。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呢?篡改别人志愿,是否就是应对别人成功的最好方式。被篡改志愿的家庭是否应该带着伤痛和仇恨过一辈子。这些都是道德课应该教给我们的,可惜,现实并不如人意。学科知识教育固然重要,可道德教育搞不好,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家庭失去幸福,企业也不长久。
3判刑就一辈子全毁了?
一个人有了案底,国家饭碗算是丢了,因为通不过政审。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业都进不去,是否就前途渺茫呢?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褚时健,红塔集团原董事长,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保外就医后,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
2012年11月,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
2014年12月18日,褚时健荣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
巴顿将军讲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惩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希望这个孩子受过磨练后,不要放弃自己,直面自己的污点,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