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初(2017年),终于读完了这部书,明朝作为我最讨厌的朝代之一,这部书让我对它更加的了解,当年明月用现代的语言去说历史故事,只能说写的真好,我每读完一本,都会在书的最后一页空白处写下那些我喜欢不喜欢的人物,下面我会一一例出,通过人物来书写我的读书心得。
朱重八
第一位非他莫属,当之无愧,也叫朱元璋,也是明朝的创始人,第一任CEO,一个我印象中很穷,好杀的人。
PS:在元朝,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所以朱重八,准确的应该叫朱八八。
一个朝代当老百姓活不去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朝代快结束的信号,老朱就在这个时候加入了义军(就是造反),反正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被饿死,与其等死,不如拼拼,反正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当然他加入的时候,应该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最后的大BOSS。
在读这本书之前,老朱在我眼里是一个只能“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的人,与汉高祖刘邦和我们近代的某位长者一样;但是当年明月告诉我,他是那个时代最有眼光的战略家、最优秀的统帅、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赋,虽然他有徐达、常遇春等非常厉害的手下,但他们只能称为军事统帅。在书里多次写到在战事到高潮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的策略,他坚持的认为是正确的,但到最后事实证明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个时代就掌握在他的手里。
PS:刘伯温,传闻
神机妙算、运筹帷幄
,但在书里出场次数较少,他的重要性并没有民间传说的大,所以最后只封了伯爵。
当然除了他的优点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运气,无数次的前线战斗,无数战友牺牲,他是幸运的,但他仍然需要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比如在鄱阳湖之战,差点就被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干掉。
清朝画的像上图是清朝画师画的,这是我心里面的老朱像。
他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长者,但是他不是好人。那些建国之后被他杀的的功臣,有找死的(蓝玉),有接党的(胡惟庸),有能力的(傅友德、冯胜,太多)。其实他要杀这些人我也能理解,那就是权力,作者多次说权力就像毒药
,不给他吃不知道,但被吃了一口之后,谁要是再想夺走或有能力夺走,老朱是不会留下这样人的。
洪武三十一年,他就这样的走了,留下了当时最能打的朱棣,坑死了自己最喜欢的孙子朱允文。
陈友谅
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不讲道义,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这是作者给的评论。我觉得他只是缺少一点运气,只要在鄱阳湖之战杀了老朱,天下就一定是他的。
攻打洪都时被官二代公子朱文正所阻挡,鄱阳湖之战张定边差点杀了老朱,这都是命数。之后他将自己的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就是当年曹操在赤壁用过的昏招,不知道罗惯中是不是鄱阳湖之战之后才写赤壁之战这一章的,但是如果没有大风,老朱也没有办法,还是运气。
他是一条好汉,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张士诚
这三位义军首领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张士诚,他不管对自己的手下,还是百姓,都是极好的,在被老朱围攻的时候,他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最后他杀死了自己所有的亲属,被活捉押往应天,也没有投降。
他不明白,在一个乱世中,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其他的都将被淘汰,小富即安的心理是行不通的。
徐达
这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王保保等,但徐达是当时的第一军事统帅,开国第一功臣,也是极少开国功臣中能善终的人。
朱元璋曾称赞他:“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我理解的是他很懂老朱,懂政治,这一点要袁崇焕也懂的话,我相信结局就不会是惨死了,懂军事懂政治的名将,在整个明朝都少之又少,戚继光能几十年不倒就是因为光会打仗是不行的
PS: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 一年级,军事理论
- 二年级,实战
- 三年级,冷酷
- 四年级,理智
- 五年级,判断力
- 六年级,坚强、屡败屡战
PS:其他名将
- 常遇春 每次都打前锋,性格张狂,嗜好杀戮,不喜
- 傅友德 七战七胜,永记史册,被无罪赐死
- 李文忠 名将虎父,可惜生了个犬子
李景隆
- 冯胜 开国六公爵之一,被猜忌赐死
- 蓝玉 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后期名将,恃功骄纵,找死
- 邓愈 洪都之战,与朱文正一战成名;智勇兼备,善抚降者
- 王保保 黄金家族第一统帅,一位值得尊重的对手
- 其他太多
这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即将结束,活下来的,都可能是唯一。
姚广孝
把他写在朱棣前面是有原因的,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没有他就没有朱棣的未来。
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不要功名,不要权利,不要金钱,不要美女,那他到底想要什么,就是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
他是一个政治家,他很聪明也很了解朱棣,因为朱棣就是朱元璋二世,只要他要敢放肆一下,必死无疑,但是他能做到这一点,十分坚难,后面的杨廷和做的也很好。另一个原因可能他的目的就是造反,但他是幸运的,他成功的做到了。
乱世之臣,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
,我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一个可怕的人,也是马三保(郑和)佛学的老师。
朱棣
一位身份卑贱的妻子为朱元璋生下的儿子,从战乱中出生,在战争中成长,跟着李文忠打仗,他学到了很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让他成为了新时代里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但老朱留着他是保家卫国的,不是用来造反的,但他两样都做了,而且都做到了。
书中有一段写朱棣冒着大雪夜袭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但是他当找到敌人的时候,敌人毫无准备,但他没有发动攻击,而是派人劝降元军,最后成功。
说明他是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同时也反应了他的性格。
四年的靖难之役,他打败了朱允文,成为了这个帝国新的主人,之后他做的事情,让我恶心。
我觉得朱棣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变态,心理最阴暗的人,其中包括他对方孝儒诛十族和对建文帝的旧臣的残忍手段。
PS:罗辑思维专门讲了两节他的故事,
恶之花
恶之果
,推荐看一下。
他的故事很长,做过很多事,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与他的劳模父亲朱重八一样。
PS:发生的事情
-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 修书《永乐大典》
- 郑和下西洋
- 远征鞑靼、瓦刺
- 建立内阁、东厂,重开锦衣卫
郑和
身世很惨,是傅友德平云南时,被蓝玉掠走至南京,并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作战勇敢也有能力,很快就得到了朱棣赏识,之后跟随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后,成为了朱棣的近臣,深得他的老板信任,这样才有之后的七下西洋。
作者开篇写郑和的时候,就说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所以才下西洋,这很有可能,因为朱允文不死,朱棣可能吃不好也睡不好。
下西洋这个人一定是郑和,因为他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去圣城麦加朝圣也是他的最大的愿望。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如懂航海、有军事才能、熟悉西洋各国的情况等,所以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职位。
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二百多艘舰船,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在想原来我们国家当时那么的强大,八国联军侵华还没这么多人吧,但是郑和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
每次看到这一段就会想起英国人,现在我们说起英国人就会想起绅士两个字,但之后英国的舰船所到之处,就插上大英帝国的国旗,他们真的绅士吗,在我看来他们是一群强盗。
来自网络郑和是这部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他追逐自己的梦想,热爱和平,一个本来平凡的人,却成就了伟大的事情,他将永留史册。
我觉得就是因为郑和做为宦官的成就太大,之至于后来很多宦官也想和他做同样的事情,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如王振,最后祸国殃民,魏忠贤更夸张,还想当圣人。
梁启超评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结束语
其实前两部里面还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如马皇后、铁铉、盛庸等,但是我不能全部写出,实在太多了,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但它终于结束,我们即将登场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