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是什么成为刺痛医者仁心的刀?

来源:二三娱乐

在经过同事们43个小时的抢救后,被砍三十多刀身负重伤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的陈仲伟主任还是离开了我们。

我们还记得那些扑向手术室抢救陈主任的背影。


这些背影饱含着焦急,饱含着愤怒,饱含着悲伤。

知名媒体人@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认为,“这张图也许可以成为医疗界的年度图片之一,人头攒动,全副武装,奔向战场,却又显得如此悲壮。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医生除正在病患岗位外全体总动员,抢救被砍三十多刀生命危在旦夕的口腔科陈仲伟主任。这不仅是对生命的一次拯救,更是凝聚了无数医生对同行的祈福。”

然而在另一边,一些网友的评论使得一周内第三次伤害了医护人员的心。

照片中的场景早已成为医者的家常便饭,却又极其罕见,因为里面躺着的是我们深受爱戴的一位师长、一位同事、一位战友。然而这些言论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医者的心。当我们在面对一起又一起伤医事件时总是问自己:是什么让那些人拍手称快?为什么公众都在关注“魏则西事件”和“胸腔偷肾”闹剧却很少有人关注陈主任的遇害?也许,这和医学的本质有一定关系。

而对于没有经过医学系统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医学只是一个与他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已,于是在很多人心里,医务人员就是能治愈疾病和恢复患者健康的人,“鞋匠能修好鞋,电工能修好电器,医生也一定能治好我的病,治不好病的医生就是庸医!”

听起来很绝对,但“为己”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也越来越强烈。当“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渐渐变成了“患者就是上帝”,医患关系逐渐从“战友关系”变成了畸形的“买卖关系”。鞋坏了换双就好,电器坏了再买个,我的身体坏了拿什么换?于是出现了这次为25年后变色的烤瓷牙而砍人,连恩青因为不可避免的鼻部不适而杀害医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他们花了钱但医生无法恢复他们过去所拥有的健康。民众们关注“魏则西事件”和“胸腔偷肾”闹剧是因为他们会成为下一个魏则西和刘永伟,但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陈仲伟。

但仅仅是由于对医学局限性的认识不足吗?并非如此。医学专业知识需要有人去传播,人们要了解医学知识就会去找资料。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电视、报纸甚至路灯杆上的小广告都是信息的来源。相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人们跟愿意接受通俗易懂的信息。

然而,信息发布自由化、多渠道化使得媒体监管越发困难,没有人不愿意发布对自己不利的消息。于是乎,不良游医和推手为了自己的经济和名誉利益大肆宣传造就了魏则西的悲剧;不负责的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不经推敲反而添油加醋的片面报道引发了“胸腔盗肾”的闹剧。当患者焦急地寻求最好的医学救助却获得了极不靠谱的信息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医患信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折扣,最终导致了大崩盘。

再者,媒体过多宣传医护人员“高帅富、白富美”的光鲜形象,无法让民众们知道那些累倒在手术室、为了抢救患者而不能回家、收入低得连买件衣服都犹豫的普通医生们。因为这些事情和他们无关,他们难以触动。极少数“坏医生”的大力报道更是让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这就是为什么昨夜有人会在照片下评论:“救普通患者时看不到那么多医生嘛。”

终于医患矛盾一触即发,一些医院选择“弃车保帅”,为了自己的声誉选择息事宁人,伤害了个别医生的应有利益。这无意间给“医闹”提供了保护伞,医患矛盾愈演愈烈,较低的违法成本也无法震慑住“医闹”。

现在的患者还是“弱势群体”吗?当“民意”被利益的绑架时,变成了刺伤医护人员的刀,让医护人员们成为了真正的“弱势群体”。随着“医闹入刑”、“责任认定前医院不得出钱息事宁人”等法律法规的推行,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晕,但是要让那些真正秉持“救死扶伤”信仰的医者安心,还需要更大的追责力度,更规范的监督机制。否则十几年后,还能找到拥有这信仰的人吗?

这三十多刀,伤害的不仅是陈主任的身体,也伤害了所有医者的信仰。

这三十多刀,带走的不仅是陈主任的生命,也带走了医者从医的信心和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