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要命的科举和高考——从李约瑟难题到今天的中国教育

来源:二三娱乐

微思考

又一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微思考也想趁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于高考的一些看法。在我们看来,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一样,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考试内容,而是高考这种全国统一考试形式本身。因为无论考试的内容多么具有“素质教育”的特色,其对统一答案、统一思维框架、知识体系和历史经典的追求和崇尚这一倾向却没有改变。而这和科学革命对于创新思维的要求存在着某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当然,作为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短期并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确保公平,不过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制度对于下一代可能产能的负面影响,以便能够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弥补。

原文解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将这个历史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英语:Needham’s Grand Question)。而这两天,正值又一次高考结束之际,微思考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谈对于高考以及中国目前教育方式的看法,顺便也从我们的角度为“李约瑟难题”找到一个可能性的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科学革命”的时间点上去,看看它究竟怎样影响了人类的思想。最近,风靡世界的著作《人类简史》曾就这个问题有过这样的一段回溯:

对于像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家这些前现代知识体系来说,它们假设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经为人或为神所知。这些全知者可能是某些伟大的神、某个全能的神或是某些过去的智者,通过经典或口传,将这些智慧传给后人。而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重点就是要钻研这些古籍和传统,正确加以理解就能获得知识。在当时,如果说《圣经》、《古兰经》或《吠陀经》居然漏了某些宇宙的重大秘密,而这个秘密又居然能被一般血肉之躯的人给发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对古老的知识体系来说,只会承认两种无知的可能。第一种是“个人”不够“聪明”,需求助于更聪明的人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另一种是,不知道的事情根本不重要,所以也就无需知道。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前现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其实是‘我们无所不知’,而这是和现代知识体系完全相悖的,要知道现代科学最重要的意识就是,“实验决定真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科学的早期研究场景是什么样子:

英国作为现代科学发端的国家,其早期成立的皇家学会在今天看来其实是可笑至极的。当时的皇家学会并不是学术象牙塔,反而更像是社交场合。而且在每周的聚会上所讨论的问题也让人啼笑皆非。比如,迪格比爵士声称,他所发明的“武器药膏”能够治愈在决斗中受伤的男人以及被皇室外科医生放弃而等死的人。这种神秘的药膏包括某些不太可能的成分——“未能入土为安的人头颅上长出的青苔”——但治疗方式比药膏本身更奇怪。武器药膏不涂抹在伤口上,而是涂在造成伤口的剑上,即便剑和受害人相隔千里。在1660年的另一次聚会中,学会成员甚至严肃仔细地检查一支独角兽的角,随后对古老的信念进行测试:看看在用独角兽的角所磨成的粉末围出的圆圈中呆着的蜘蛛是否无法逃脱。无论这些实验内容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但它们所共同采用的科学方法却是革命性的,那就是:不要去妄加判断何者可能或是不可能,而是以观察和实验取代之。

“实验决定真理”就意味着意识倾向从信仰超自然力量开始变为相信客观实践,而这正是宗教革命解放思想的一个重大成果,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正是因为科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结果使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这时你也许会想,那么“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就是中国没有发生“儒家革命”喽?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问题并不在于考试内容,而在于科举制度形式所带来的对统一答案、统一思维框架、知识体系和历史经典的追求和崇尚。

在明清之前,科举的考试内容并不是死板的“八股文”,而是倡导自由撰文和广开言路。但只要是统一考试,就不可能容忍完全不着边际的答案。即使答案并非唯一,也会对答案来源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有潜在的控制和要求,而这恰恰意味着对于某种权威的尊重,虽然有时这个权威到底是谁没人说得清楚

我们可以看看邻居日本。在古代尤其是唐朝,日本对中国崇拜得五体投地,大量引进了中国的建筑、文字、服装、围棋甚至是治国方略和儒家思想,但唯一没有被日本引入的就是科举制度。之所以没有引进并不见得是日本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可能只是文化倾向或者执行困难而已。但不管怎样,结果就是日本在没有统一考试制度的情况下迅速地跟上了西方科技的步伐,并且在近现代也一直保持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

统一考试制度不仅会影响人追求答案的方法和倾向,还会带来傲慢并消磨求知的好奇心。比如,中国也曾误打误撞地发明了火药,但从未想着要把它用于军事和战争;郑和也在明成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哥伦布等航海家完全无法望其项背的大规模航海,郑和本人和皇帝似乎都对于发现新的大陆、人种、动物兴趣索然。就好像前文所提到的,“不知道的事情根本不重要,所以也就无需知道”。

今天,我们在统一考试中加入了很多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然而有一点却并无改变,那就是对统一答案、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的追求和崇尚。从短期看来,高考这种相对公平的统一考试制度还没法被取代,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制度的潜在危害。如果我们无法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就不可能指望在此体系之下培养起来的主流人群有太多探索、创新和尝试的渴望和激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