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一战就改变了秦帝国命运?是因为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还是因为楚军在破釜沉舟之下爆发奇迹般的战斗力;是因为项羽玩“闪电战”击败了秦军的协作配合,还是因为秦军自身的协助配合就有问题;是因为秦国“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还是因为秦国内部缺乏理想、缺乏凝聚力、上下离心。
“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和效率并不是一种因素和条件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如此总结道。该书提出“单点法则、协作法则、环境法则”三个条件的变化均可能带来一个组织效率的提升。
【正文】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上面这两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同样去完成一件事,因为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
纵观所有人类组织活动,不管是工厂流水线作业,农田里耕作,还是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都可以看到两个最基本的活动:分工和协作。单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例如,有1万名员工,如果每个员工单独生产一支笔,则一个月可能制作1万支笔;同样1万员工,如果每个员工只负责完成某一个特定工序,通过精细分工,甚至一天都可能生产出1万支笔。
组织分工确实提供了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但受协同意愿、责任承担、分工清晰化、知识运用等因素的影响,“1+1”也可能是“<2”,要想真正达到“1+1>2”的效果,还需要有效解决分工之后的“协作”问题。
那么,协作的方式又有哪些?
分析我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协作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全新任务的协作和例行(常规)任务的协作。全新任务的协作通常采用“相互沟通”或“指挥监督”方式;例行任务的协作则是以“工作内容标准化”和“工作产出标准化”为主,“相互沟通”和“指挥监督”为辅。
那么,什么是工作内容标准化,什么是工作产出标准化,什么是相互沟通,什么是指挥监督?这四个概念是组织协作的四种方式,其区别可以从下面几句话的用词和语气体会得知。
(1)“这个事情我想这么干,你觉得应该怎么干?”
(2)“这个事情不要这么干,你要那么干!”
(3)“这个事情,操作手册上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4)“这个事情,你给我结果就行,爱怎么干就怎么干。”
其中,(1)是相互沟通,(2)是指挥监督,(3)是工作内容标准化,(4)是工作产出标准化。
相互沟通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协作方式。面对一项新任务,且这项任务需要各个成员的配合,采取这种协作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实现成员间的知识与能力的互补,形成成员对任务的统一认识。
实行“指挥监督”协作方式的一般是班组长、分部主任或部门经理等团队首领。指挥监督主要是指挥团队内各个成员的分工,协调团队内的各种关系,把控整个投入与产出情况,属于“大脑”的角色。
“工作产出标准化”与“工作内容标准化”两个概念之间严格来讲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划分界限,更多的是细分程度的区别。例如,设备维护人员与设备之间只需要“工作产出标准化——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进行协作即可,但如果采取更加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将维护作业过程进行分解,明确每一个步骤:有人负责清洁除尘,有人负责拆卸安装,有人负责过程监控等等,那么就可以看作“工作内容标准化”进行协作。
这4种协作方式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比如说,在一个班组里,强势的班组长对新进且业务不熟的班组成员多采用“指挥监督”方式,对技能熟练精通的班组成员采取以“相互沟通”为主的方式。而随着一个组织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组织会倾向于从“相互沟通”向“指挥监督”转变;当工作任务已经实现明晰化、常规化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组织会倾向于从“工作产出标准化”向“工作内容标准化”转变。
那么,什么时候采用“相互沟通”为佳,什么采用“指挥监督”为妙,什么时候又能采用“工作产出标准化”或“工作内容标准化” ?首要原因在于完成任务的目的是以解决新问题为主,还是以提高效率为主。如果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或开拓一项全新业务,需要“摸着石头过黄河”,应以“相互沟通”为主。如果已经是多次重复施行的工作,已经总结出成熟的应对方案或操作步骤,可采用“工作产出标准化”或“工作内容标准化”为主,严格过程标准流程和结果质量控制。
分工是协作的前提,有效的协作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如何合理分工,分工之后又如何提高协作效率,值得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