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不是为了快乐》节选

来源:二三娱乐

1. 摘要:佛堂是干什么用的?佛堂的目的是做你修持的助缘,令你忆念佛、法、僧,也提醒你的正念之用。佛堂应该要干净且具有启发性。

心得:佛堂是提我们的正念。是为了具有启发性。

2. 摘要:现今,法本经常影印得相当粗劣。然而,在那些脏污粗劣纸张上的文字,却具有强大的力量将我们从幻相中解脱出来;而不跨越或踩踏法本的用心,本身就能积聚大量的福务。如果你这么做,下次研读法本时,就会发现自己更能清晰地理解佛陀的话语。

心得:恭敬心,能求得法。

3. 摘要:修行的场所在哪里都无妨,所以试着不要过分挑剔。否则,你会为了安排正确的修行条件,而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枝微末节上,却没有时间修持。

心得:场地有影响,但目的是为了修行,不要执着太多其他的。

4. 摘要:孤独。佛法修持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全然的孤立,因为当我们独处时,受到散乱的影响就会较少,因而能创造出完美的条件,让悲伤感在心中增长。

心得:独立的时候就是在自己面对孤独。由此,会增长悲伤。

5. 摘要:「悲伤」是一片活土,对于那些知道如何善用它的人,无须费力就能从其中涌现各种善念。吉美·林巴形容「悲伤」是最无价的圣财,而且在佛经中,佛陀也赞叹「悲伤」是引导一切善德能接踵而来的开拓者。

心得:为什么悲伤可以被看成无价之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大概能明白,能猜到,但我感受不到。

6. 摘要:随着悲伤得到来。——自然会生起信心与虔敬心。—— 培养出这两者之后,「止」和「观」的修持就无须太费力。修「止」能让心变得柔顺、可塑;有了一颗柔软的心,「观」就相对地容易达成。

心得:悲伤升起信心和虔诚心,我理解的就是皈依之心。由此,在这样一种气氛里我们的心会柔软,可塑。

7. 摘要:戒律的目的。—— 戒律能帮助我们保持于「定」(三摩地),习惯于「定」能延长我们清明的时间,而清明与智慧两者无异。证得智慧,我们就不会再被贪、瞋、痴所困,而能如实地感知一切现象。

心得: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8. 摘要:孤独之中。如同吉美·林巴所说,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维持独处,而且除了修持佛法之外,什么也不做;供养整个世界与其中的一切,也积聚不了足够的福务来拥有独处修行的机会。——他还说,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看到轮回的过患与涅盘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心底祈祷,愿自己有一天能遇上如此的机会。

心得:此时此刻我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仍然不想面对眼前的难题。我为什么不想面对?因为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吗?是的,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我期待的,并不意味着我可以选择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先把能做的认真做完。“不要害怕,你可以的”。

9. 摘要:挫折。挫折感其实是成功的路标。对自己缺乏专注力、虔敬心或感应而引起的恼怒与沮丧,可能正是促使你更努力来完全融入修持之所需。当然,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将你推到另一个方向,让你停止修持——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你诱惑。但是,一定要记住,你对心灵之道感到挫折,往往是正在成为真正佛法修行者的征兆。

心得:当你感到沮丧,在是进步的开始。

10. 摘要:我们的身体构造完全受制于不断改变的宇宙构成元素,人类可说只不过是这些相互作用的副产品而已。因此之故,我们的色身与心永远都在改变。

心得:我们永远在变化,我们只不过色身心都是永远变化中的一部分。好时光与坏时光对自己的禅修情况既振奋又鼓舞;而隔天,修持却变成麻木又令人挫折的灾难。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经验影响自己对修持的期待。当修持进行得顺利时,不要过度兴奋,也别把这种专注与感应的强度当作日后修持的参考点。

11. 摘要:障难是你修持奏效的标志,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心得:这是检验的方式,也是练习的方式,是继续成长的方式。

12. 摘要:最好的修行是——关键是要能持续而连贯。

心得:建立有规律的佛法修持习惯,我们将坏习惯转为修持的好习惯,用自己的敌人来对付它自己。寂天菩萨:一旦你习惯于它,就没有什么是困难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