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美青少年的差异,在我们印象中,美国青少年更加的成熟、阳光、健康,中国青少年偏向学术、性格内敛、沉稳...... 那么,真实的中美青少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同时代美国的青少年与中国青少年差距在哪里? 小树有一些例子,拿出来供大家探讨:
学霸 VS 体育生 谁是最受欢迎的人?
在如同小社会的校园里,什么样的学生更受欢迎呢?在校园,很容易出现一类出类拔萃的“耀眼”人物,他们因为某些品质而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在中国青少年圈子中,一般自带“学霸”光环的人最受学生欢迎。 他们智力超群,刻苦读书,是行走的百科全书,是年级第一,是同学们遇到学术难题时第一个想起的人。
在各类国产青春剧中,男主人设都是学霸。在中国学生眼中,学霸就是男神、女神,受万千宠爱于一身,社交能力和情商的欠缺并不是硬伤,只要在同学们发起学术求助及时得到帮助时,学霸们总是光芒万丈的。
还有,多才多艺的学生也能在同学圈中脱颖而出。 这类学生技多压身,唱歌、跳舞、主持、乐器、书法,统统有一手。每次学校有迎新晚会,文艺汇演,他们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引来无数同学们的艳羡。
(多才多艺的易烊千玺深受中国青少年喜欢)在国内,体育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拥有矫健的体魄,却不擅长文化课。甚至还有许多人一直将体育生和“差生”划等号。 而美国恰恰相反,体育生非常受欢迎。据了解,2017年哈佛录取的新生中有10.3%是有体育特长的运动员。
(比如体育队队长和拉拉队长深受美国学生欢迎 )相比中国青少年,美国青少年“更阳光,更健康”的印象就来源于此。 在美国青少年教育中,体育活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青少年和业余性质的体育活动与赛事层出不穷。
(在美国学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不是学霸,而是运动健将)体育生代表的是对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的执着和坚持、热情、丰富情感的表达。同时,他们也是各种社交场合的焦点,因为他们所在的团队在某种程度上教会了他们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社交和正面影响他人。
(在美国,每年都有十几万名高中生以“学生运动员”身份进入大学)这与美国的体育文化和体制有关,也与美国家长重视孩子体商的培养有关,美国的体育社团非常多,体育无疑已经属于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上补习班 VS 打工实习 哪个更能得到成长?
寒暑假,中美青少年都在干嘛? 寒暑假,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在一边赶着假期作业、一边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虽然学校已经放假,中国学生可没闲着,新一轮的上“班”生涯贯穿寒暑假,大家都在抓紧利用假期宝贵的两个月多学点东西,争取不被落在起跑线上。
(“中国特色主义补习班”排着队等着放假的学生)送孩子出去旅行,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组织活动,也是近年来学生假期中比较热门的选择。 这些活动对青少年来说意义非凡,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在假期一起增长了见识、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着实是在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数学夏令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而美国高中生一般有至少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暑假,这段日子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因为没有暑假作业,孩子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般来说,即将升入9-10年级的学生会选择参加1-2个summer camp、全家旅游,或者参加暑期学校选修高中课程拿学分。
(在一家加油站,一群高中生选择通过洗车集资来度过他们的假期)再大一点的学生会考虑参加大学课程,打工或者实习,升入12年级的学生除了大学课程和实习以外,还会安排时间去参观大学,同时完成个人的科研项目。
(另一名高中生基德利用暑假在兼职做救生员)美国的社区活动非常丰富,很多学生会在社区里做服务工作,不仅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更能懂得付出和贡献,很多美国人的职业兴趣培养从那个时候就成型了。
每一个暑假,美国学生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必须做什么,如果有体育队或者艺术特长的学生还会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根据特点和兴趣来安排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家长特别支持孩子的实习工作,还有的父母会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打工,表示支持。 比如贝克汉姆的大儿子布鲁克林在15岁的暑假,在一家咖啡店打工,做一些端咖啡端盘子的杂活,贝克汉姆夫妻特别的支持。
关于gap year 这件事
据调查,美国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不打算在当年入学,而是选择gap year(间隔年)。他们毕业后会选择gap一段时间去explore self(包括旅行、海外志愿者、实习、学新的知识技能等等),给自己充分时间倾听自己的心,干自己想做的事。
(很多美国的高中生在gap year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gap year要获得成长升华,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善于观察思辨的头脑+开阔包容的眼界,所以很多美国教育工作者都很鼓励学生选择gap year,有些学校还会向选择gap year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工作机会。
在中国几乎没有gap year,如果上完高中休学,那将对上大学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充斥着“你必须少走弯路”的教诲声和周围同龄人类似的成长路径中,很多青少年都不会选择gap year来休整自己。
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说,大家的业余生活只有短暂的的寒暑假,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大多以“学业为重”,基本没有打工、实习、旅行的想法计划。 由此可见,中美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也可窥得中外家庭教育的不同。
应试 VS 兴趣 数理化谁学得好?
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 尤其在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美两队一共19个人竟有18个华人面孔,还有人调侃这明明就是中国一队跟二队之间的较量。
(2019IMO美国队阵容)其实,美国一些高中生的数学也非常厉害,在美高有专门的ap课程,其中微积分BC相当于理工科大学一年级的全年微积分课,非常难,但很多美高生10年级就上完BC了,然后会开始修大学的线性代数和多重微积分等。
一些数学天才还会因为数学好而被哈佛、普林、麻省、斯坦福本科录取,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因为真正的热爱。
在中国,数学科目的重要性总是与分数联系在一起。 在每年寒暑假,数学辅导班永远是最火爆的,在高三,每次月考成绩出来,拉开分数最多的就是数学。几乎所有学生都在拼命学数学。
这很大程度上跟两国教育机制有关系,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扎实,学生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对于课本的掌握程度高。但高等数学教育则是比美国弱的,美国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并不觉得“得数学者得天下”,也不觉得数学会帮助、亦或阻挡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
外向 VS 内敛 中美青少年谁更成熟?
关于个性化差异,在很多美国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美国青少年相比于中国青少年会非常的成熟。感觉他们更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人生有着较深的认识,他们在与成人长辈对话时,气氛是非常平等的,没有长辈父母面对孩子时的那种权威。
在早恋方面,中国青少年把它衍化成一种私下的行为,不敢公开,且失败的几率较高,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或限制。 美国青少年相对比较自由,大家喜欢互相交流经验,而且对家长基本上也是公开的,社会环境接受度高一些。
在独立自主方面,美国青少年很小就开始自己做决定,试验探索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他们的父母常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青少年的家长常常会说:“不要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就算你40岁,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中国青年被剥夺了很多做决定的机会,基本是按照社会普遍价值观或者父母的偏好来生活。
在自律方面,美国青少年更擅长时间管理。 曾有位老师在接触过中国和美国高中生后感叹:美国高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个人时间管理能力非常强。
她举了个例子,她有一天同样交代给学生们填写一些信息表,并且明确了deadline的时间点,90%的美高学生会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提交反馈。 但其实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课业压力也特别大,日常安排也很饱和,但是美高的孩子较早的就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这个好处会受益终生!
在社交方面,美国青少年喜欢以Party的方式去交朋友和聚会,会非常坦诚大方的交换自己的生活趣事和感悟思考。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孩子非常的善于表达,性格外向开放,喜欢直来直往。 而中国的小孩不擅长社交,喜欢宅在家里打游戏,在性格上就比较含蓄内向,不管是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倾向于默默的接受。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受东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思想影响,中国文化中更被注重的是“集体”,或是“家庭”。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便是以“家庭”为中心,社会交往是排在“家庭”之后的,于是我们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个更注重集体而非个人的社交环境。
而美国家庭崇尚个性和自由,他们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从小便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社交技能,社会(政府、学校等机构)会为他们创造独立活动的环境与机会。
其实,中美青少年性格中相似性的地方远远多于不同的地方。 我们两个民族之间确实有一些性格差异,但这是基于已经有非常多的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的。
剩下的那些差异,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的体现,而有些差异真的说不好谁好谁坏。中美教育各有千秋,不同的教育培育出不同的学生,在教育高速改革发展的今天,何尝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交融。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能发挥孩子积极性、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就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不停地比较,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批评中进步,对我们来说也不算坏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