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艺
火网突击--越南战争中的“坑道工兵”
1971年3月28日的凌晨,一支由50名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员组成的越南人民军突击队在浓雾的掩护下,悄然接近美军“玛丽安”火力支援基地(Fire Support Base Mary Ann,一个位于越南共和国北部广信省的前哨基地,内部约有包括碉堡和兵营在内的30座建筑,由美军第23步兵师第196轻步兵旅的231名士兵和22名南越士兵驻守)。这批突击队员身上覆盖着草木灰和油脂,在夜色的掩盖下几乎难寻其踪。而在此时,驻军的警惕性——据战斗结束后对第196轻步兵旅第46步兵团1营C连的士兵约翰·帕特里克(John Patrick)的采访证实——由于基地内基本安全设施的保障而变得非常低下,完全没有想到一场血腥的恶战即将打响。
这支突击队来自越南人民军第409主力坑道工兵营2连,他们以3-6人为一个小组,悄无声息地匍匐穿过火力基地外的铁丝网防线,直抵基地之外,等待战斗的号角——己方支援火力的打响。
随着迫击炮弹落入基地,战斗在瞬间打响,突击队在迫击炮火力的掩护下,快速冲进基地中,投掷烟雾手榴弹和装载着炸药的帆布包,用自动武器向燃起熊熊大火的建筑物内射击。突击队员渗透到了基地的战术行动中心和C连连部,C连连长理查德·V·奈特上尉(Richard V. Knight)在交火中阵亡。遭受突袭的美越官兵惊慌失措,整个基地乱成一团,一些人在逃出营房时被打死;而一些躲在营房里的人则被倒塌的建筑物活埋——越南人直接将炸药扔进建筑物里,将营房炸毁。据第23步兵师师长詹姆斯·L·鲍尔温少将(James L. Baldwin)在后来的家信中描述,基地“变成一个烂摊子……到处都在燃烧。”战斗仅持续了约15分钟,美军阵亡30人,82人负伤;越南人民军有15人阵亡。
这场战斗是一次经典的夜间突袭战,战斗的主角就是越南战争时期的越南人民军和越共(Viet Cong,即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1960年12月20日在南越成立,是由北越扶植和支持的南越反政府武装力量,以游击战在南越打击美军和南越军队)的一支特别武装——“坑道工兵”(sapper)。此战显示了坑道工兵的极大效果——给予了“玛丽安”火力支援基地毁灭性打击;而且,在人民军和越共对南越数以百计的前哨阵地、大型基地、机场、强化村和大城市的突袭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坑道工兵”——“sapper”一词是美国人对他们的称呼,这个名称来自法语“saper”,saper意为通过挖掘来破坏、虚弱。在军事领域,这一术语最初用于那些挖掘战壕的法军士兵,或指“saps”(坑道)——为步兵或炮兵接近敌军堡垒并发起攻击提供一定程度的掩护的壕沟。如今,sapper意指更广泛意义上的担负破坏或建设职责的战斗工兵。而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将这一称呼用于越南人民军或越共部队中那些使用更接近于突击队的突袭战术——而不是工兵作业方式——突破己方防线的精锐部队。
在越语中,他们的名称是“đặc công”,从其担负的战斗任务来解释,称之为“Special Task”——“特务”、“特别突击队”更为合适。这是越战时期的越南人民军和越共中的一支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承担特殊任务的精英部队,其成员堪称特战精英。
北越方面对坑道工兵的建设非常重视,胡志明在1969年10月的军事会议上便对坑道工兵做出一系列指示:“坑道工兵必须战术灵活,战斗技能熟练,士气高昂,纪律严明,要有敢打必胜和消灭一切敌人的决心,忠于党和人民,完成所有任务,克服任何困难。”据估计,在越南人民军中,坑道工兵大约为5000人的规模。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忠诚于越南劳动党是坑道工兵的必要条件,坑道工兵部队中,大多数军官和士官都是党员。
在坑道工兵部队中,勇敢和机智是每位成员必须具备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因为他们要深入敌后与更强大的敌军作战。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情报、纪律和组织能力,以便应付独立的战斗。但是,类似日本人那种“神风特攻精神”并不被提倡,因为对于北越方面来说,训练有素的坑道工兵太宝贵了,不能白白浪费在“自杀性任务”中。坑道工兵们都被教导:完成任务,活着回来。
“坑道工兵的战斗就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灵魂、我们的不屈斗志、我们的创新能力的象征。”这是越南人民军坑道工兵的高级指挥官白玉连上校于1979年12月发表在党报——《越南人民报》上的一段话,他还补充道:“坑道工兵的战斗反映了越南人民的本质。”“以寡敌众,以弱胜强。”
■威龙模型出品的1/35比例模型兵人——越南战争时期越南人民军的一个坑道工兵小组。虽然坑道工兵的战斗看起来与经典的游击战几乎一模一样,但北越方面对此有不同看法。在游击战中,一支小规模的游击队攻击并歼灭敌军的一支孤立的小部队;而在坑道工兵的行动中,是由一支训练有素的小规模突击队袭击敌军防线内的由敌优势兵力(即使敌军规模较小,但对于坑道工兵来说同样处于兵力优势)占据的据点。越南人将此类战斗称为“开花”战术(blooming lotus)——渗透进入敌军防线并向外攻击。
坑道工兵一般不攻击在野外行动的敌军部队,那些部队的行动往往难以预测,而坑道工兵希望能有充分时间对敌军阵地进行彻底的侦察。另外,据坑道工兵的战斗经验显示,从野战中撤退要比从市区或敌火力支援基地中撤退要困难得多。
在1968年1月北越对南越发起“春节攻势”之前,在南越的坑道工兵由越共指挥并独立于越南人民军之外行动。而在惨烈的“春节攻势”中越共遭遇严重损失后,南方的坑道工兵的行动全部归属第429坑道工兵群(429th Sapper Group,一支直接隶属于坑道工兵司令部的部队)指挥。
坑道工兵的训练计划由越南人民军司令部制定。在1968年以后,坑道工兵在南越和柬埔寨的训练中心由第429坑道工兵群负责;而在北越和老挝的训练中心则由越南人民军司令部直接负责。训练时间持续3-18个月,时间长短取决于参训者能否成为常规部队的士兵或独立于正式军事单位之外行动的突袭者。
坑道工兵的政治教育由政工干部负责,这是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侦察和观察技能则占了更大比重。坑道工兵们被教授使用地图和指南针,并学会如何辨认敌军防御阵地、守军的例行活动、指挥中心、油库和弹药库。他们还要学习伪装技能,熟练掌握踮着脚尖行走、鸭步行走、爬行及其他行进方式,以便在坚硬路面、灌木丛、沙地、泥泞地区、沼泽和水域等多种环境下行动时躲避敌军的侦察。排除地雷和通过带刺或蛇腹形铁丝网也是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能。此外,坑道工兵们还要学习制作炸弹和步兵近战等课程。
■这两张照片都是坑道工兵在训练营进行训练。上图是夜间袭击行动的训练,下图是穿越铁丝网训练。越南人民军和越共中的坑道工兵都分为三部分:海军坑道工兵、城市作战坑道工兵和野战坑道工兵。海军坑道工兵负责攻击敌军的水上补给航线和沿海设施。城市作战坑道工兵负责攻击市区中的敌军据点和阵地,进行政治宣传、破坏和情报搜集活动。而野战坑道工兵是规模最大的坑道工兵部队,其主要任务有两个:渗透进入美国和南越的军用设施中对诸如指挥所、炮兵阵地和弹药库等目标进行破坏;训练常规步兵在外围进行渗透和猛烈进攻。
坑道工兵的袭击通常预示着一场由越南人民军或越共正规部队发起的进攻即将打响。坑道工兵有时参与常规步兵的进攻,他们通常的任务是突破敌军防线,为后面的常规步兵打开一条进攻通道,但不幸的是,参与这类行动的坑道工兵分队通常会在传统的战斗行动中消耗殆尽。
在越共部队中,野战坑道工兵的编制通常从独立的班到营不等;而在越南人民军中,野战坑道工兵的编制则为团、营。一个标准的坑道工兵营由1个15-20人的指挥部排和3个野战连(每连60人)组成。每个连分为3个班(每班20人),每个班又分为6个3人小组。为了完善这个营的战斗力,每个营还会下辖1个30人的信号排和1个30人的侦察排。
一些坑道工兵单位配备有重火器,其火力甚至超过了同等规模的越南人民军步兵单位;而其他一些单位则只有基本的轻武器。野战坑道工兵最常见的武器包括AK47突击步枪和TNT炸药包。其他武器包括B40/41火箭筒、爆破筒、苏制RPK轻机枪、各种手榴弹、地雷、手枪和冲锋枪。一些单位甚至编有一个配备了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60毫米或82毫米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的重火力班。
■图注
1. 这名坑道工兵只穿了一条短裤,注意他手腕上扎了几条橡皮筋,这是在渗透美军基地外围的障碍物时用于防止触发绊索照明弹和铅笔雷的工具。
2. 这名坑道工兵身穿美国陆军的T恤和越南人民军的军裤。
3. 自制的钢丝钳。
4. 双头铁丝钩,用于伸展切断带刺铁丝网。
5. 越南造K50M冲锋枪,这是仿制多国武器的集成,外形仿制苏联PPSh-41式冲锋枪,握把是AK47的手枪式握把,枪托为法国MAT-49式可伸缩金属枪托。
6. 可携带3个弹匣的弹匣袋。
7. 苏制反坦克手榴弹,用于渗透攻击敌碉堡。
8. 苏制TNT炸药。
9. 中国造TNT炸药。
10. 自制雷管,用竹竿撑着集束手榴弹。
在执行一项任务之前,坑道工兵通常会进行周密的侦察,他们不仅会使用诸如当地游击队等资源对目标外围进行侦察;还会利用特工、间谍对目标内部进行情报收集。例如,在“玛丽安”火力支援基地的战斗之前,美国人就被警告,基地内的一些南越士兵在为北越搞“无间道”的秘密活动,但美国人并未提高警惕。在战斗中,一些美军便是死于来自基地内的南越阵地的火力之下,而北越的坑道工兵也没有进攻这些南越阵地。
■这是1962年2月11日在越南藩朗空军基地外,两名进行夜间侦察活动时阵亡的越南人民军坑道工兵的班长的尸体。可以看到,他们浑身上下不着一丝,这是为了在穿越铁丝网障碍时减小阻碍。经过最后一次侦察,通常在3-7天之内,坑道工兵指挥官便会确定敌方阵地上的布置和他们将要面对的其他障碍,然后制定攻击计划。一支典型的坑道工兵突击队,会划分为4个分队:安全分队、突击分队、火力支援分队和预备队。
■坑道工兵突击队的编制序列
安全分队由1个加强的4人小组构成,至少装备1具RPG火箭筒、AK47突击步枪和一些地雷,以阻止敌军增援部队进入战场。
突击分队是坑道工兵突击队的关键组成部分,分队由2个或2个以上被称为“箭头”(arrows)的突击组组成,他们将沿着事先设定的路线发起突击。每个“箭头”下设3个小组,分别是渗透、突击和直接火力支援小组。渗透小组为4人,通常只穿一条短裤和一件沾满泥浆的外套,配备AK47、钢丝钳、竹竿(用于撑起带刺铁丝网)、爆破筒,以及诸如金属棒、小刀、刺刀等探测工具。突击小组携带大部分爆破器材,通常由4-5人组成,装备AK47、RPG火箭筒、反坦克手雷和大量的炸药。突击队通常在行动中会投入一个以上的突击小组。直接火力支援小组由2-3人组成,配备AK47和RPG火箭筒。
在行动中,突击分队还会得到来自火力支援分队的间接火力支援。该分队由30人组成,配备60毫米或82毫米迫击炮,以及AK47。在渗透分队行动时,火力支援分队将发起远程攻击,掩盖渗透分队行动中发出的声响,吸引突击分队行动的周边区域的敌军注意力,并打击据点里敌军的反扑。火力支援分队的安全保障工作由该分队内部的安全小组负责。
预备队则由1个加强的13人步兵班组成,在需要时提供近距离支援。他们的武器包括1挺机枪、1具RPG、多支AK47、一打或更多的炸药包。
在制定突袭计划时,坑道工兵突击队指挥官将确定行动方案,渗透和撤退路线,火力支援的位置,目标的优先次序;然后使用地图、实物模型和目标区的图表数据组织战前演练,这可能持续数天时间。一场成功的突袭还取决于能否出其不意,而这是坑道工兵对抗美军强大火力的唯一优势。为实现这一优势,指挥官会向同志们强调伪装、秘密行动、行动速度和误导驻军突袭事件不会发生——如同他们在“玛丽安”火力支援基地的战斗中所做的那样。
坑道工兵发起的深夜突袭行动往往在黄昏时便已经开始,因为突袭者们需要花费六七个小时缓慢、谨慎地在敌军外围移动至最后200码的距离而不被发现。坑道工兵们通常会选择通往敌军据点的最艰难的路线,而这样敌军将难以预料到他们采取的攻击方式。
当他们抵达敌军的防守屏障(如铁丝网障碍)外,坑道工兵们更倾向于切断并穿过铁丝网,而不是以爆破的方式,因为后者将暴露他们的位置。要避开敌军注意力渗透进去,间接火力支援分队将使用佯攻的方式牵制、吸引驻军的注意力,如以炮击方式使驻军误以为这不过是敌人的一次检测己方防御的例行攻击,而驻军的回应就是猫在碉堡里躲避炮火袭扰,这就方便了渗透和突击分队的行动。
■这是1970年8月在南越的埃文斯军营(Camp Evans),一名南越军人在给美军第101空降师的官兵演示坑道工兵是怎样穿过铁丝网防线的。如果渗透部队过早暴露或被敌军火力压制,突击小组会使用RPG加快攻击速度,同时渗透部队会向敌军据点外围四处投掷炸药包,以期孤注一掷。
一旦突入敌军据点,坑道工兵们将迅速机动,在关键设施中设置炸药,投掷炸药包和手榴弹,用RPG开火杀伤驻军,镇压敌军的抵抗,将驻军部队压制在碉堡里,使他们无法组织防御火力或反击——一如他们在“玛丽安”火力支援基地所做的那样。
当然,坑道工兵们的袭击也并非都如事先计划的那样进行。1969年6月,在针对位于非军事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查理一号”(Charlie One)火力支援基地的一次进攻中,越南人民军的坑道工兵在抵达外围的铁丝网障碍之前便遭遇了南越炮兵的炮击,而间接火力支援分队误以为敌军105毫米火炮的炮击声是战友们的爆破行动发出的,没有进行火力支援,发动突袭的坑道工兵们在敌炮火覆盖下无处遁形,当场阵亡67人。
■这是1968年5月6日在西贡,两名在之前进攻市区的行动中阵亡的越共坑道工兵的尸体摆放在路边。一旦任务完成(最佳时间为30分钟)或无法突破敌军据点,突击队将在直接火力支援部队和预备队的掩护下迅速撤退,穿过原来的渗透通道返回集结点。
虽然在美军和他们的盟友眼中,越南人民军和越共的精锐的坑道工兵是最无畏、最致命的对手,不过也并非不可战胜,他们同样存在软肋和不足,而这也给美军提供了应对的机会。
首先,这支部队在耗费坑道工兵的特殊技能的任务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被削弱和消耗。作为训练有素的突击队,他们往往执行对敌军强化防御工事的突然袭击任务,然后快速撤离;但有时也会作为先锋领导步兵攻击某个艰难的目标并坚守一段时间,而这种方式是对他们所承受的训练及其特殊人才的不恰当使用。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越南人民军伤亡的不断扩大,坑道工兵被投入越来越多的战斗中,并且没有得到适合的休整。由于不间断的战斗和随之而来的疲劳,一些攻击发起时没有进行彻底的准备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与此同时,美军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帮助阻止坑道工兵的袭击,或者使他们的行动付出高昂代价。例如,美军全天候地对他们基地外围区域进行巡逻,设置伏击地点,频繁更换地雷和陷阱的位置;还使用无线电拦截的监听哨和传感器来检测坑道工兵的方位。美军还在基地防御方面进行了重新设置和部署,以减少遭遇坑道工兵袭击时的混乱和无序。
坑道工兵传统的战术包括己方炮火攻击敌军据点以驱赶守军乱糟糟地钻进他们的碉堡里躲避炮火,这就限制了基地指挥官组织反击的力度;而坑道工兵们横冲直撞地突入基地后,他们会用手中的武器和炸药将碉堡变成死亡陷阱。美军应对这一威胁的方法是修建基地外墙、射击孔和基地内相互连接的战壕,以便守军在与突袭者的战斗中更高效。
此外,美军还在基地周围设置更多的铁丝网栅栏,划分防御阵地,使突袭者难以快速通过障碍区突入基地。基地还设置了更多的早期预警系统;照明弹和探照灯在夜间和雾天时被使用,是很好的检测工具。
■这是在德拉克里夫军营(Camp Radcliffe)的一个探照灯平台,这种大型探照灯是当时侵越美军基地中重要的夜间探测和预警工具。最后,军方也向部队灌输,需要提高警惕性和注意变更基地的日常行动程序,美军指挥官强调,随着美军基地积极防御政策的推行,坑道工兵的行动,总是以少于防御兵力的小规模突击队进行,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军和越共的坑道工兵面对的都是在技术、火力和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但他们摧毁了数以百计的补给和油料库、军事基地和设施,毙、伤敌无数。他们那些突如其来的攻击方式也给美国人带来了恐惧:无论怎样强化防御和武装,在坑道工兵的突袭下无一安全之地。
■这是1969年8月12日在南越归仁省的“花岗岩”军营(Camp Granite),美军第16宪兵营的士兵和南越士兵抓获了几名袭击营地的嫌疑人,他们疑似坑道工兵,袭击方式包括用迫击炮炮击油料库。在越南战争时期,坑道工兵的偷袭是最令美国大兵心惊胆战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