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针换房子”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但大家是否想过回形针凭什么可以换房子呢?究竟是哪些条件使得回形针具备了换房子的能力?
我们只是知道主人公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来实现了最终换得大房子的
故事就不重复讲了,但有一些在我看来关键的地方会说一说。
主人公能够实现物物交换的原因是什么?在经济学里面有个“公允价值”的概念。什么叫“公允价值”,就是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
物物交换有其特殊性,比如A有物品a,B有物品b。A和B要达成交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在A的心里,b的价值≥a的价值;在B的心里,a的价值≥b的价值。大家发现没有,同样的a、b两件物品,在A、B心里的价值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正是这样的价值差异存在,才能使得物物交换可以实现多次交换后的价值增长。
多次交换获取的价值增长的效益,我们可以用复利的增长效果来体现。每一次的交换都相当于我们对自己的物品实现了一次增值,每一次的增值都和本金储蓄之后获得了利息又连本带息进行新的储蓄。并且物物交换过程中,价值的增长量有时候可以达到很高,这主要受交换双方心里价值大小的定义。
要完成如此多次的交换,并且每一次的交换都是按照价值增长的方向进行的。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那就是每一次交换之前要寻找到愿意用更有价值的物品来交换的人,而我们的物品对他而言又更有价值。这个过程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是有,但是非常之低。并且为了实现这样的交换我们需要付出的成本可能很高,很有可能因为付出成本过高,我们会放弃交换。
故事的主人公能最终完成所有交换,你们知道这中间他借助了多少外力来寻找并达成交换吗?加拿大电视台的采访和主人公自己网上发布自己交换的历程等都是在帮助他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在进行这样的物物交换,和大家扩展渠道是一个道理。加拿大一家汽车杂志资助他的旅行,使得他能换得汽车。他的交换成本实际上是有这家汽车杂志在承担的。
现在总结一下,整体上来看,要实现这样的交换成果,需要具备的条件如下:
一、产品自身具有溢价空间,可以实现这种实际价值不对等,但双方心里价值符合的交换。
二、每一次的交换必须是在进行公允价值的增加而不是减少。
三、需要有足够的渠道来发布我们的信息,获得宣传。
四、需要有足够大的待交换数据量,保证我们可以筛选出进行交换的人。
五、需要采取借助外力等方式来消化或降低我们的交换成本。
大家是不是可以想想,除此之外,我们是否可以在做些别的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