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要再说这句话了,真的会伤害孩子

来源:二三娱乐
图片:摄图网

- 1 -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前天,我在小区广场碰见了轩莹和她姥姥。

只见姥姥训斥轩莹:下次说你不听,我就不要你了,把你扔回老家去!爸爸也不要你,妈妈也不要你,我们都不要你了!”

小轩莹踉跄着步伐,哭哭啼啼地跟在姥姥身后。

小姑娘的手紧紧地拽着姥姥的衣摆,哭得鼻涕眼泪抹了一脸。

原来,姥姥喊轩莹回家吃饭,小姑娘玩到兴头上,不想走,姥姥就吓唬她。

孩子吓得立刻放下玩具,生怕姥姥真的不要她了。

这一招如此奏效,想必,姥姥以后还会经常使用。

但用“不要你”了来吓唬孩子,让他们听话,这是通过恐惧,对孩子的进行一种心理控制。

网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小时候被父母吓唬过并留下心理阴影的人与没被吓唬过的人的比例将近7:1。

也就是说,10个人中,差不多7个人被吓唬过,并留下有心理阴影。

北师大心理学家边玉芳教授说过:“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属于心理控制中“爱的撤销”型:父母用爱和情感胁迫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收回对他的爱,关心与照顾。

这是一种消极的养育方式,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带来各种不良情绪和不良反应。

- 2 -

吓唬式育儿,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今天,同事忧虑地向我吐槽说,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太玻璃心了。

早上,她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睡觉醒来,就用双手搂住妈妈的脖子,问:妈妈,你会不会不爱我了?

同事一愣,说,怎么会呢?

儿子又小声地问,那我不听话,你是不是就把我卖掉,再去买个听话的孩子回来。

同事再三保证,不会把他卖掉,更不会买别的小孩,只爱他一个。

小男孩还不安心,继续追问,“那放学妈妈会不会来接我?”

我听了,不由感慨,这孩子是多没有安全感哪!你是不是之前对他做了什么?

原来,昨天放学时,路过商店,儿子闹着要买砸炮枪,同事不肯。可孩子就是想要,拉着妈妈哭闹个不停,非要买。

同事气急了,说,“你自己在这哭吧,这么不乖,我不管你了。说完,她扭头骑上电车就佯装要走。

小男孩见妈妈走了,慌忙丢掉手里的枪,用力去追,胳膊伸得长长的,一边跑一边哭。

其实,同事骑到拐角处就停下来了,但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见到妈妈都不敢上去抱。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基础不安”,是指,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害怕父母不要自己的恐惧,或者说“没有父母就没有安全感”。

用吓唬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哭闹和要东西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不安全感。

简尼尔森说过,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寻求归属感与安全感。

对孩子说出各种吓唬的话,让他恐惧,无疑是一种残忍。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可以限制与改变他的行为,但我们行为的结果,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更不是心灵的伤害。

- 3 -

吓唬式育儿,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

我有一位朋友在医院上班。

她的小侄子亮亮特别皮。亮亮妈总是吓唬他,你再淘气,我就让姑姑给你打针!用那么长、那么粗的针管扎你,看你老不老实!

有一次,亮亮发烧得很厉害,需要打退烧针。

亮亮妈把孩子带到医院,谁知,亮亮又是哭又是叫,使劲挣扎,怎么也不让姑姑给他打针。

最后实在没办法,几个大人摁住孩子,硬是打了退烧针。

亮亮叫的惨烈,最后哭累了,迷迷糊糊中还说着“我不打针,我不打针。我不要姑姑!我不要姑姑!”

孩子天生是信赖大人的,我们说的话,他们都信以为真。

我们用医生吓唬孩子,当他生病时,会本能地拒绝看医生,反而耽误了看病,心灵上也更加恐惧。

我们用警察吓唬孩子,那么当他遇见危险时,就不敢第一时间去向警察叔叔求助,错失获得帮助的机会。

深圳公安曾发布过一则视频。

一名8岁的小女孩和家人走散了,民警接到报案,赶到现场帮她找妈妈。

可是,小女孩一见到警察就吓得大哭,喊道:“我不要去!”。

原来,小女孩的爸妈经常用警察来吓唬她,导致她对警察叔叔不信任,差点就找不到妈妈了。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人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恋维度。一个是客体关系维度。

其中,客体关系维度,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多大程度跟客体建立真实的关系,有深度的链接。

让孩子能够跟世界建立真实的关系,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因此,在孩子小时候,我们不能贪图省事,用吓唬的方式让孩子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

否则,误解一旦形成,化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4 -

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恐吓

心理学老师李雪曾建议,当我们我们不愿意给孩子买东西时,直接告诉孩子大人的想法,并且坚定去做就可以了。孩子有权利要,我们也有权利拒绝。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完美,但对孩子最少可以真诚。

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吓唬孩子不好,但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真的让人烦心,家长气的不行,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但如果我们试着耐心一点,用真诚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不用非得恐吓孩子才能让他听话。

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倡,当我们想变孩子的坏习惯为好习惯时,可以用替换策略。

1、换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比如,吃饭时,把“再不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换成,“你看,白雪公主那么漂亮,因为她很爱吃饭,你想不想变漂亮?”

玩耍时,把“不听话,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换成,“小猪佩奇天黑了也要回家啊,我们已经玩很久了,明天再来好不好?”

睡觉时,把“不睡觉,等下大灰狼要来了。”换成,“睡觉才会长高哦,你想不想快点长高高?”

孩子们的大脑,处理积极信息的能力,远比处理消极信息的能力强。

吓唬式育儿,只会给孩子留下消极和否定的印象。

而耐心地用积极的语言,多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做法,孩子才会去贴近它。

2、转移注意力

黄磊曾在微博上说过一件小事,小女儿妹妹要哭了,黄磊故意拿起手机说要给妹妹拍照。

爱美的妹妹,立即停止了哭闹,调整情绪,看向镜头。

孩子的注意力其实很短,当孩子闹着不肯回家、或哭着索要某样东西时,家长不妨提供可替代的选项,让孩子的注意力转向别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吓唬式育儿,对家长来说很省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简单粗暴、不得法。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不要再吓唬孩子,而是用恰当的言行,点燃孩子自身的能量,让他成长得身心健康,阳光自信。

—EN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