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迫消逝的童年——由《陌生的中国人》谈开

来源:二三娱乐

写在前面的话。

文/  rekchao

我曾经和朋友说过,我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纪录片,记录中国某些不为人知的、即将消逝的群体、文化。这个梦想随着我学的专业逐渐靠近。

2013年,我读柴静的《看见》。从她的笔下,我靠近了那些没有广为人知的事实。坚持到乡村支教的外国人卢安克和孩子们、把家庭和孩子作为试验品的极端大男子主义者李阳、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恋足癖人群。我开始将她的一句话牢记在心:记者的任务是揭示这个世界,而不是挥着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我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所有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事实的另一面,努力不被蒙蔽了双眼,努力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

时间转到2015年,我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杨猛的《陌生的中国人》。书中展现的掩藏在中国社会高度发展潮流底层的沙砾般的少数群体,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那些被忽略在社会主流人群之外的少数挣扎群体。我是何其不幸,至今才注意到这些人的存在;我又是何其幸运,作为一个未来的媒体人,我今天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存状态,可以努力在他们消失之前作为记录者将他们记录下来。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大家所处的现实不一样,问题是为什么一种现实的人不接受、不承认另一种现实生活的人,甚至不承认他们在活着——这太残酷了。”

书中有一章,幽暗心灵,描写孩子是怎样沦为成人世界的工具。

这一章的前言,是作者摘录时评家笑蜀的一段话:一个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无论个体对孩子怎样呕心沥血可歌可泣,都无法从整体上保护所有孩子,都不能不对孩子永远负有良心上的无尽的愧疚,甚至是,罪责。

今天想针对一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桌的你》,即描述小英雄林浩背后故事的文章谈开。杨猛的切入点很独特,他从林浩的同桌周玉烨的角度入手,讲述了震后不同孩子的不同命运。

或许很多人还清晰的记着,2008年运动会开幕式上,和姚明走在一起的那个小英雄林浩。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汶川地震发生后,林浩在自己爬出废墟之后,又折返救出了两个同学。在地震发生后的那段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转载,加上各家的渲染,一时之间,小男孩“林浩”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小英雄,成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一片灰暗的死伤报道中,这个小男孩的行为,让人心头一暖。

也是多年以后,在经历了种种灾难报道的冲击之后,我们回看当时的报道,才恍然大悟,或许,小英雄林浩只不过是用来转移公众实现的一个鸡汤式突破口。

2014年,马航失踪。中国官方媒体带头煽情,在本该调查事实真相、问责的时刻,媒体却选择大放催泪弹,祈福、保佑,麻痹了大批公众的视线,对于事实的报道却远远滞后。

2015年,长江沉船事件,大批媒体放出潜水员的照片,赞扬他们辛苦的工作,“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澎湃更是发布名为《一篇点击超过100000+的沉船报道》,将焦点对准潜水员,进行煽情。

2015年,天津塘沽爆炸,新浪微博疯狂转发一张“史上最帅气的逆行”的图片,刻画消防员在众人撤离爆炸现场时决绝前进的壮举。

所以,再次回望2008年,小英雄林浩,也是作为这样一个角色,出现在当时的系列报道中——

可惜,媒体无法逃避的弊病时,永远追随着新鲜的事件,而缺乏后续性的补充。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生活的公众,也习惯于只注意眼前的事实,而缺乏对一件事持续性的关注。

因此,地震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林浩作为小英雄典型的报道便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在这段时间之内,林浩到了哪里去呢?杨猛的文字揭开了这个小英雄在离开聚光灯之后的生活。

“在这个年龄,他已经拥有了一部时髦的苹果手机,这是上海的一个好心姐姐送的。”

“宽阔的大三居收拾的很干净,和映秀那个已被掩埋的家有着天壤之别。客厅摆着一套能坐五个人的真皮沙发,一台17英寸的TCL液晶电视。”

“林浩现在就读的盐道路小学,属于成都人挤破头都要上的名校。当然,林浩属于免费就读,直到小学毕业。”

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因为广为人知的名气,林浩的人生,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再也回不到从前无忧无虑的属于一个普通男孩子的童年。

对于记者的采访,他已经轻车熟路,该怎么回答记者的提问、该怎么表达对国家的感谢、该如何回忆过去的那一场灾难……林浩早已熟记在心。他对媒体说,“金钱并不重要,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一个来自灾区的孩子,和以前一样。”

但恐怕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一样了。

事实就是这样,镁光灯成就了林浩,也剥夺了他属于一个孩子的单纯。尤其是在“救人造假说”出现之后,有多少赞美就有多少质疑。当地人明白事实,笑而不谈,而林浩,据其后来的班主任描述,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总是绷着一根弦”。

而与此同时,林浩的同桌、真正在地震发生时带领大家唱歌的周玉烨,虽然失去了左臂,家庭环境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却保留着属于一个孩子的天真。没有媒体的追踪报道、没有温室般的特别保护、没有紧绷神经防止说错话的烦恼,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举办着自己的画展。

究竟谁比谁幸福,或许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可惜的是,孩子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对于所遭受的一切,都只能默默承受,逼迫自己快速成长——而一切揠苗助长式的发育,都容易导致非常态的结果。

林浩的命运,究竟是谁造成的?个人的经历和行为,被上升到国家的层面,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他的一举一动,便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真实的自我被遮蔽,形象化的自我被无限放大。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还在可塑期的孩子——往往是大人怎么说,外界怎么要求,孩子便怎么来。就像陈丹青曾经说过的,如今权力意识渗入学生会,渗透小学和幼儿园。很小的孩子都明白,一群人中谁是重要的,谁是不能得罪的。这都是从哪里得知的?想必我们每个人都清楚。

坐在媒体报道前面关注着林浩英雄行为的公众,或许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孩子在被公众遗忘以后的人生会向何处发展。

为了博取关注度的媒体,或许从没想过,今天无限放大林浩当时的行为,赋予他无限的光环,对于将来有一天失去光环的他,会意味着什么。

把林浩当作骄傲的地方政府、国家政府,或许也无暇顾及,这样的事实是否属实,以及让一个孩子背负如此多的意义,是否得当。

包括孩子的父母在初期大概也没有想过,孩子说的话是否符合实情,或者另一种可能,教孩子这样陈述事实是否会毁了他。

没有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孩子都是个半成品,成人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没有人考虑过孩子自己想成长成什么样。然而,这种思想早就不应该存在了,孩子不是半成品,孩子就是孩子。

如今,距离当年的地震已经7年了,当年的小英雄林浩,大概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在离开媒体的这些年,不知道他的生活如何。

唯一可以知道的,便是发生在汶川的那一场大地震,夺走了他平静的家乡和可爱的伙伴;而来自媒体的一场大地震,则让他的心灵原乡,早早的蒙上一层阴霾。从此,我们的记忆里,只有小英雄林浩,再无男孩林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