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好好干”,其实老板是想让你拼命干,但不好意思说。
“老板,我会拼命干”,当然员工也不傻,我们只是会“好好干”。
在刚过去的春节里,和朋友吃饭,听到了一个事情的两件版本,一个是当老板的朋友说为什么现在好员工这么难找,工资又高,做的活又少,还说不得骂不的。另一个是打工的朋友说为什么现在工作这么难找,要求又高,工资又低,请个假老板一万种不情愿。
老板说:全公司就我一个人拼命干,每天晚饭后还得回公司加班,看报表,看统计,有时还得上阵去写代码。
说完这话,我瞟了一眼,发现老板一脸的得意和光荣,一种要成功就要拼命的价值观向餐桌上的其它人飘溢而去。
真的“要成功就得拼命干”才是正确的吗,“好好干”就更低一个层次了吗?
罗辑思维有一个所谓的国民时间的概念,如果用这个时间来算的话,一个15人的公司,一天工作8小时也就是15*8=120小时/天,加上“拼命干”的BUFF特效一天工作12小时撑死,15*12=180小时/天而已,这个概念下约等于另一个公司23个人一天8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15个人“拼命干"和23个人"好好干",哪一个产生的效益大,那肯定是23个人产生的效益大,因为在竞争这个长期跑道上,一天干15个钟肯定是不现实的,容错率会极其的低,也许只要一个小环节就能破坏掉整个节奏,从而满盘皆输。
要想成功,不是拼命干,而是好好干
人生太长,何必惊慌,干的快不如干的好,耳熟能详的「勤劳致富」,「我成功的原因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学习」,还有「领导必须身先士卒」等等这些都只是一些成功学的毒鸡汤。
当你毕业忙于找工作时,你的基友已经开着他老爸的奔弛开始给”离百年老店还差99年“的小店找广告位了,这叫“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你还在原公司努力加班干活,跳槽的同事已经开始了走向人生巅峰的新时刻,这叫”选择大于努力“。
当你离开舒适的上班狗生活,在创业狼中孤独时,比你晚进入行业的朋友已经拿着投资人的钱开始招兵买马,分分钟要把你挤出行业的趋势,让你不寒而栗,这叫”抱大腿“。
你告诉我拼命干有什么用?
事实的真相是:拼命干是个伪命题,干好才是目地。要干好,一定不要拼命。
慢两步,深两度,三字经有时候是很有生命力的。
拼命的人会让别人远离只是为了避免误伤,稳定却能干好才会让他人心生敬畏。